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赤都松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赤都松贊
大蕃贊普
統治676年—704年
前任芒松芒贊
繼任拉跋布赤德祖贊
出生670年
逝世704年
安葬706年
配偶琛·贊蒙多
子嗣赤德祖贊
卓瑪類(嫁突騎施可汗蘇祿[1]
墀瑪類(嫁小勃律王蘇失利)[1]
全名
杜松芒波傑
父親芒松芒贊
母親沒廬·赤瑪類

赤都松贊藏語ཁྲི་འདུས་སྲོང་བཙན།威利轉寫Khri 'dus-srong btsanTHLTridu Songtsen,670年—704年),原名杜松芒波傑藏語འདུས་སྲོང་མང་པོ་རྗེ་威利轉寫ˈDul srong mang po rje,一譯都松芒布結),按照藏族的傳統說法,他是吐蕃王朝第35任贊普,676年至704年在位。

杜松芒波傑是芒松芒贊的兒子,為沒廬妃赤瑪類藏語འབྲོ་ཟ་ཁྲི་མ་ལོད།)所生。676年芒松芒贊逝世後繼位。在位前期由噶爾氏家族專權,後來在698年剷除噶爾氏家族並親政。

赤都松贊在漢文史料《新唐書·吐蕃傳》、《冊府元龜》及《資治通鑑》中皆作器弩悉弄,在《通典》中作乞梨弩悉籠[2]

生平

[編輯]

年幼即位,噶爾氏專權

[編輯]

根據敦煌出土藏文文獻《贊普傳記》記載,赤都松贊在年幼的時候便展現出了英勇和有膽略的一面,曾有刀砍野豬、掠取野牛、抓捏虎耳異行;後來深思熟慮且武藝精湛,因而得到臣民的擁護。[3]杜松芒波傑繼位之初,當時唐朝與吐蕃的戰爭十分激烈,噶爾·欽陵贊卓藏語མགར་ཁྲི་འཁྲིང་བཙན་བྲོད།,漢文文獻稱之為論欽陵)在唐朝的邊境作戰,而大相噶爾·贊悉若多布藏語མགར་བཙན་སྟ་ལྡོབ་བུ།,漢文文獻稱之為贊悉若)則聯合西突厥攻打安西四鎮(677年吐蕃再次攻佔安西四鎮)。[4]執政的重臣皆帶兵在外,吐蕃境內有貴族陰謀叛亂。677年象雄發生了熱葉辛庫布里布藏語རྱེཤིན་ཁུ་བུལ་བུ་)、覺仁祖果藏語ལྕོག་རིང་ཙུག་སྐོར་)的叛亂;[5][6]678年熱桑傑崩日葉藏語ར་སང་རྗེ་སྤུང་རྱེ་རྱུང་།)、庫赤聶止松藏語ཁུ་ཁྲི་སྙ་དགྲུ་ཟུང་།)也舉兵抗命。[7]杜松芒波傑的母親赤馬類暫時管理了朝政,下令詔回贊悉若等人平叛,並停止了對唐朝的攻擊。唐朝趁機派李敬玄劉審禮率18萬大軍討伐吐蕃。論欽陵率軍防禦於青海,擊敗並俘虜了劉審禮、王孝傑等將;李敬玄在黑齒常之的力戰下逃脫。[8][9]劉審禮等人都被拘禁於吐蕃,劉審禮本人更因傷重而死,但王孝傑卻由於長相酷似芒松芒贊而被吐蕃人尊敬,並釋放回國。[10]

由於贊普杜松芒波傑在芒松芒贊逝世後才出生,且吐蕃發生一系列內亂,為了掩飾其失去領袖,[11] [12]吐蕃隱瞞了芒松芒贊逝世的消息長達三年之久,直到679年,在完全解除了來自內部和外部的禍患之後,才遣使通告唐朝,[13]並公開祭祀芒松芒贊的遺體。而唐軍乘此機會派遣裴行儉,假借送波斯王子俾路斯回國即位的名義出兵西域,征服了西突厥,擒其可汗阿史那都支李遮匐而歸。[7]

爭奪西域

[編輯]

680年,吐蕃進攻河源軍(今青海西寧市),為唐將黑齒常之所敗。吐蕃在東線作戰受挫,轉而攻打東南,唐朝西南地區的戰略要地岷江畔的安戎(今四川馬爾康縣東南)被吐蕃佔領[14][8]達60餘年之久。今日雲南西洱河洱海一帶)的六詔和諸蠻[15]在這年投降了吐蕃,聯盟對付唐朝。[16]此時吐蕃東與唐朝的松州茂州巂州接壤,南到北天竺,西到安西四鎮,北與突厥接壤,其國土縱橫萬里,成為一個十分龐大的帝國。[17]

685年,專權的大相贊悉若與另一位重臣噶爾·芒輾達乍布藏語མགར་མང་ཉེན་སྟག་ཙབ།)發生嚴重對立,芒輾達乍布率兵攻殺贊悉若於孫波(蘇毗)。論欽陵從東部返回,清除了芒輾達乍布一派勢力,被杜松芒波傑任命為大相,掌握大權。[18]同年,上尊號「赤都松贊」,[19]意為「神變之王」。[3]唐朝太后武則天趁機在西域設置昆陵濛池都護府。687年,論欽陵在安定了吐蕃內部之後,率軍大舉入侵西域,連陷數城,西域震恐。[8]

689年,唐朝又派宰相韋待價統兵西征,但按兵不動,因此被誅殺。[20]次年,党項首領曷蘇叛投武周(690年武則天代唐稱帝,改國號為「周」),被吐蕃追及殺死。武則天派熟知吐蕃情況的王孝傑出征西域。這使武周的戰局大為轉變,周軍收復了安西四鎮。隨後王孝傑在694年擊破吐蕃噶爾·贊輾恭頓藏語མགར་བཙན་ཉེན་གུང་སྟོན།,漢文文獻稱勃論贊刃)和西突厥可汗阿史那俀子部於冷泉,[8]噶爾·達古日聳藏語མགར་སྟ་གུ་རི་ཟུམ།,漢文文獻稱悉多於)在逃亡中被粟特人俘虜。[21]

剷除噶爾氏,奪取政權

[編輯]

論欽陵在與唐朝的戰爭中屢立戰功,其威望越來越高;而噶爾氏家族執掌各地兵權,其威望甚至超過了贊普的王族。這使已經成年的赤都松贊對噶爾氏家族越來越不滿,欲藉故剷除之。695年赤都松贊趁勃論贊刃在西域戰敗之機下令誅殺了其弟弟勃論贊刃。但次年論欽陵和弟弟噶爾·政贊藏頓藏語མགར་འབྲིང་ཅན་ཅང་མྟོང།,漢文文獻贊婆)大破王孝傑素羅汗山(今洮州附近),雖使吐蕃與武周達成了暫時和解,卻使赤都松贊對論欽陵的猜忌越來越重。於是在698年與大臣論岩合謀,托以狩獵之名前往論欽陵的駐地阿秦地區(藏語འ་ཅི་,吐蕃人對吐谷渾故地的稱呼[22]),捕殺其黨羽兩千餘人。論欽陵欲發兵抗命,但部將卻忠於贊普,因此兵潰自殺身亡。[23]

親政和逝世

[編輯]

論欽陵死後,其子噶爾·莽布支藏語མགར་མང་བུ་རྗེ་,漢文文獻稱之為論弓仁)和其弟弟贊婆率部七千餘帳投奔武周,被安置於涼州洪源谷以防禦吐蕃。[8]

赤都松贊剷除徹底了噶爾氏勢力之後,大相之位一度空缺,直到705年,才任命麴莽布支拉松藏語ཁུ་མང་པོ་རྗེ་ལྟ་ཟུང་།,漢文史料作曲莽布支)為大相。但由於缺乏良將的緣故,吐蕃數次進攻都失利,此後不得不轉為同武周和解。[24]703年,赤都松贊親自攻打姜域藏語ལྗང་གི་ཡུལ,今雲南一帶)的六詔,克之。翌年,六詔叛亂,赤都松贊率軍前往平定,在軍中死去。[25][8]

赤都松贊死後,吐蕃發生內亂。後來由其與綝妃贊蒙多藏語མཆིམས་བཟའ་བཙན་མོ་ཏོག)所生的兒子赤德祖贊繼位。因年幼,祖母沒廬氏赤瑪類再度聽政。[26]在平定了內亂之後,吐蕃於706年公開祭祀赤都松贊的遺體,[25]葬於芒松芒贊陵之左側,稱「拉日堅」陵(藏語བང་སོ་ལྷ་རི་ཅན)。[27]

吐蕃王朝崩潰後,吐蕃爆發了各種屬民奴隸起義藏語འབངས་ཀྱི་ཁེང་ལོག་རྣམས་རིམ་བར་བྱང)。877年,赤都松贊的陵墓被奴隸軍首領許布氏藏語ཤུད་པུ)挖掘。[28]

註釋

[編輯]
  1. ^ 1.0 1.1 《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增訂本》,153頁
  2. ^ 《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增訂本》,212頁
  3. ^ 3.0 3.1 《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增訂本》,166頁
  4. ^ 《吐蕃史稿》92頁
  5. ^ Beckwith, Christopher I. The Tibetan Empire in Central Asia. A History of the Struggle for Great Power among Tibetans, Turks, Arabs, and Chinese during the Early Middle Ages, 1987,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91-02469-3, p. 43.
  6. ^ Shakabpa, Tsepon W. D. Tibet: A Political History (1967), p. 32.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and London.
  7. ^ 7.0 7.1 《吐蕃史稿》93頁
  8. ^ 8.0 8.1 8.2 8.3 8.4 8.5 《新唐書·吐蕃傳》
  9. ^ 《賢者喜宴》稱唐軍曾圍攻吐蕃都城邏些,被大相贊悉若擊退。但這不見於漢文文獻記載,因此是對唐軍攻打吐蕃誇張的說法,而不是史實。(《賢者喜宴》92頁,又同書95頁腳註2)
  10. ^ 《新唐書·王孝傑傳》
  11. ^ Shakabpa, Tsepon W. D. Tibet: A Political History (1967), p. 31.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and London.
  12. ^ Ancient Tibet: Research materials from the Yeshe De Project. 1986. Dharma Publishing, California. ISBN 0-89800-146-3, p. 233.
  13. ^ 《新唐書·吐蕃傳》:「儀鳳四年,贊普死,子器弩悉弄立,欽陵復擅政,使大臣來告喪,帝遣使者往會葬。」
  14. ^ Lee, Don Y. The History of Early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ibet: From Chiu t'ang-shu, a documentary survey, p. 19. (1981). Eastern Press, Bloomington, Indiana. ISBN 0-939758-00-8.
  15. ^ Richardson, Hugh. "Bal-po and Lho-bal."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No. 46 (1983), p. 136.
  16. ^ Ancient Tibet: Research materials from the Yeshe De Project, p. 233. 1986. Dharma Publishing, California. ISBN 0-89800-146-3.
  17. ^ 新唐書·吐蕃傳》:初,劍南度茂州之西築安戎城,以迮其鄙。俄為生羌導虜取之以守,因並西洱河諸蠻,盡臣羊同、党項諸羌。其地東與松、茂、巂接,南極婆羅門,西取四鎮,北抵突厥,幅圓余萬里,漢、魏諸戎所無也。
  18. ^ 《吐蕃史稿》95頁
  19. ^ 《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增訂本》,147頁
  20. ^ Lee, Don Y. The History of Early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ibet: From Chiu t'ang-shu, a documentary survey, p. 22. (1981). Eastern Press, Bloomington, Indiana. ISBN 0-939758-00-8.
  21. ^ 《吐蕃史稿》98頁
  22. ^ 西藏王統記》,索南堅贊著,劉立千譯註。民族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參見175頁腳註258。
  23. ^ 《吐蕃史稿》98~101頁
  24. ^ 《吐蕃史稿》106頁
  25. ^ 25.0 25.1 《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增訂本》,149頁
  26. ^ 《吐蕃史稿》107頁
  27. ^ 《賢者喜宴》92頁
  28. ^ 《賢者喜宴》295頁。又同書303頁腳註22。

參考資料

[編輯]
  • 新唐書·吐蕃傳》
  • 《吐蕃史稿》,才讓著
  • 賢者喜宴》,黃顥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1989年3月出版(原載於《西藏民族學院學報》)
  • 《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增訂本)》,王堯、陳踐譯註,民族出版社,1992年2月出版。
  • Richardson, Hugh E. (1985). A corpus of early Tibetan inscriptions. London: Royal Asiatic Society. ISBN 978-0-947593-00-1
  • Lee, Don Y. (1981). The History of Early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ibet: From Chiu t'ang-shu, a documentary survey. Bloomington, IN: Eastern Press. ISBN 978-0-939758-00-5


赤都松贊
前任:
芒松芒贊
大蕃帝國贊普
676年—704年
繼任:
拉跋布赤德祖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