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與檡
外觀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7年5月18日) |
嗣秀王[1]趙與檡[註 1](?—1276年12月20日[5]),祖籍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縣)人,宋朝宗室、第七代嗣秀王。
生平
[編輯]趙與檡在咸淳七年(1271年)冬天以全州知州襲封嗣秀王,任吉州刺史[4]。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楊鎮奉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到婺州,他和楊淑妃一同前往[6],到閏三月任命為浙江、福建、廣南東三路察訪使、安撫及西外宗正[7][8]。五月益王趙昰即位,改元景炎,是為宋端宗,當時國舅楊亮節掌權,趙與檡以國家要親近有才賢人經常規勸,於是遭人妒忌,各將領都畏懼他[9]。
後來元軍逼近浙東,端宗命他到瑞安和方洪防禦。元朝廷臣指趙與檡有劉更生的忠心,又有曹王皋的孝道,應該招降任用[10]。景炎元年十一月,元軍圍攻瑞安,他和方洪二人發誓死守,但一名小校李雄在半夜開啟瑞安城門讓元兵進入,二人率領部下巷戰兵敗而受綁。中書左丞董文炳親自勸降,唯趙與檡怒斥:「我是國家宗室近親,窮盡力量而死,是我的本分,還要問我可否投降?」最後被殺,方洪也殉節自殺[11]。
家族
[編輯]兄弟
[編輯]子女
[編輯]備註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 《宋史·卷四百五十·列傳第二百零九·忠義五》:趙與檡,為嗣秀王。
- ^ 《宋史·卷四十七·本紀第四十七·瀛國公 二王附》:(景炎元年八月)甲戌,秀王與睪圍婺州。
- ^ 《續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三·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至元十三年(宋景炎元年)》:宋楊亮節居中秉權,秀王與擇,自以國家親賢,多所諫正,遂犯忌嫉,諸將俱憚之。
- ^ 4.0 4.1 《齊東野語·卷九·秀王嗣襲》:至景定二年,元孫與澤(第六代嗣秀王)以浙西倉歸班襲嗣,至咸淳七年薨,是為臨海郡王。其次與訔先卒。是歲冬,與澤(第七代嗣秀王)以知全州換授吉州刺史,主奉香火。
- ^ 5.0 5.1 5.2 《宋史·卷四十七·本紀第四十七·瀛國公 二王附》:(景炎元年十有一月)甲辰,秀王與睪逆戰於瑞安,觀察使李世達死之。與睪及其弟與慮、子孟備、監軍趙由𤩲、察訪使林溫被執,皆死。
- ^ 《通鑑續編·卷二十四》:(德祐二年正月)……楊鎮等奉益王昰、廣王昺如婺州 楊淑妃及秀王與睪從行。
-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匯編·皇極典·帝紀部之十七》:(德祐二年)……以秀王與睪為福建察訪使,兼安撫、知西外宗正。
- ^ 《通鑑續編·卷二十四》:(德祐二年閏三月)以秀王與睪為福建察訪使,先入閩中撫安吏民。
- ^ 《宋史·卷四百五十·列傳第二百零九·忠義五》:益王之立,舅楊亮節居中秉權,與檡自以國家親賢,多所諫止,遂犯忌嫉,諸將俱憚之。
- ^ 《宋史·卷四百五十·列傳第二百零九·忠義五》:未幾,北兵逼浙東,乃命與檡出瑞安,與守臣方洪共任備禦。朝臣言與檡有劉更生之忠,曹王皋之孝,宜留輔以隆國本。
- ^ 《宋史·卷四百五十·列傳第二百零九·忠義五》:瑞安受圍,城中危急,與洪誓以死守。小校李雄夜開門納外兵,與檡、洪率眾巷戰,兵敗被縶,董文炳問之曰:「汝為秀王耶?今能降乎?」與檡厲聲曰:「我國家近親,今力屈而死,分也,尚何問為?」遂殺之。洪亦伏節而死。
前任者: 族兄長趙與澤 |
宋嗣秀王 1271年-1276年 |
無 原因:南宋滅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