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遺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遺民或稱舊民,指原來的民人,一般是指某個地域的原住民。引申為改朝換代後,上一個時期或者朝代的人民,或指淪陷區之百姓、不事異朝之百姓。又可依年齡稱為遺少遺老。《左傳·哀公四年》:「司馬致邑,立宗焉,以誘其遺民,而盡俘以歸。」

起源

[編輯]

遺民起源甚早。周代武王克殷之後,有伯夷叔齊因不食周粟而餓死首陽山

宋遺民

[編輯]

宋朝養士最厚。南宋滅亡後,許多讀書人不仕,以侍奉蒙古人為恥。南宋遺民謝枋得承認,「大元制世,民物一新」,「宋室孤臣,只欠一死」。

明遺民

[編輯]

明代知識份子階層亦是以重氣節為人格標準,也是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一輩遺民。許多明代學者以侍奉滿清為奇恥大辱,又因滿清以屠殺手段為威脅的剃髮易服係古今未見之殘酷弊政,使得晚明知識份子深惡痛疾。[1]他們生活極其艱難,過着清貧的日子,甚至面臨餓死的危險。一定數量的明代遺民躲避到越南朝鮮日本。尤以流落日本但至死不忘故國的晚明學者朱舜水,其遺臣性格與儒家思想,讓德川光圀深感未有易姓革命和異族統治的日本方是中華思想的正統繼承者;德川光圀遂發奮編纂《大日本史》以揚正統,導致尊王攘夷思想之催生。

清遺民

[編輯]

遺民不世襲

[編輯]

徐介之父徐灝為崇禎進士,曾官武陵(今湖南常德)知縣。明亡後,徐介不參加科舉考試,終生穿喪服[2]以遺民自居,「白衣冠垂五十年」。[3]徐介雖不當官,卻認為「遺民不世襲」,曾對應撝謙說:「吾輩不能永錮其子弟以世襲遺民也,亦已明矣。然聽之則可矣;又從而為之謀,則失矣。」

註釋

[編輯]
  1. ^ 趙園《明清之際的士大夫研究》提到:「明清之交最嚴重的危機,即此施暴嗜殺以致受虐自戕中『人道』的淪喪。『人道不存』是較之亡國更為絕望的情境。有識者於此看到比經濟殘破更可怕的人心的荒蕪」。
  2. ^ 王同《塘栖志》中說徐介「甲申之後,服縞晦跡。」
  3. ^ 吳慶坻《蕉廊脞錄》記其「妻死不娶,子死不嗣。去田園壟墓,白衣冠垂五十年,轉徙無定所」。

參考書目

[編輯]
  • 謝正光:《明遺民錄彙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