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邵秉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邵秉節(?—?),字安之,號時成[1]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明末政治人物。

生平

[編輯]

崇禎九年(1636年)丙子科浙江鄉試第八名,崇禎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進士,都察院觀政,授行人司行人,曾出使益王府。

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定江南,檄下浙東,紹興通判張愫迎降,餘姚知縣王曰俞逃去。閏六月己丑,攝篆官王玄如發餘姚閭左為馳道,準備迎接清軍,引起百姓譁變。前明兵部郎中孫嘉績乘勢殺攝令,鄉官邵秉節、陳相才、諸生呂章成、沈之泰、邵應斗等推舉孫嘉績為盟主,從者數日人。與自寧波募兵的熊汝霖一起奉魯王朱以海至紹興為監國,邵秉節被授予兵科給事中,敘協贊功,又加太常寺少卿銜,仍掌科事[2]。次年,魯王兵敗出海,遂杜門不出[3]

家族

[編輯]

邵元凱,萬曆二十八年庚子科舉人,官湖廣黃陂知縣。兄邵之詹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崇禎十三年庚辰科進士三代履歷》:邵秉節。曾祖漟,登州府知事。祖仰,贈文林郎。父元凱,庚午舉人,湖廣黃陂知縣。時成。《書》一房。辛酉年十月二十二日生。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丙子八名,會試一百二十一名,三甲一百九十一名。都察院觀政。
  2. ^ 林時對《荷牐叢談》:魯王諱以海,孝王第八子。癸未,兗城破,先王與世子咸殉國。弘光時,南以王襲封,僑居上台,時戎政兵部尚書張國維駐東陽,分守寧紹道於潁駐吼山,潛募兵圖興復。而方國安屯諸暨,朱大典屯金華,聲息相通,伺釁而動。閏六月初旬,頒門剃之令,人護其發,道路洶洶。又郡縣奉檄,發民除道開衢為馳馬之地,人情益恇擾。餘姚原任九江僉事孫嘉績,同戶科給事中熊汝霖,因民騷動,首舉義旗,斬姚令王玄如,而越城僉事鄭之尹子諸生遵謙,倜儻不羈,好施結客,馬大令權奇、祁文學鴻孫輩,從臾之。於初十日刑牲歃血,鳩集鄉豪,奉遵謙為義興元師,鼓行而出。途遇會稽令彭萬里,手刃之,遂入府治,斬守張愫,懸首藁街。從民望請守道於穎為政,於以城守事付遵謙,而自提兵防江。嵊縣諸生裘尚奭,亦募鄉勇,同赴孫師,以書抵余雲,義旗群興,四明安得無一師相助?時余遁跡深山,因入城,偕沈太史廷嘉、葛太史世振、徐侍御殿臣聚議。謂謝太僕饒於資,向監軍山左,曾身歷戎行,宜奉之為主,同往懇之,堅持不允,曰:『勢如壓卵,若輩不畏死耶』!強之再三,峻拒如故。會錢員外肅樂,自東湖至,枉顧余,詞氣慷慨,因以主盟推之;唯唯,遂傳檄。翌日會議城隍神詞,合城士民樹幟鳴鑼,鼓譟動地。余昌言,『何不奉錢公』!遂擁至察院行台,羅拜推戴,誓眾約束,密語聯絡蛟關為第一策,錢頷之。夜遺貢生華夏、王家勤,告以起兵之由。時王之仁已赴省繳印敕,令仍鎮定海矣。至是幟然改正,約郡紳會雙司署,謝大仆亦至,之仁曰:『軍旅之事吾任之,然師行需餉,諸公幸推一人為司計,無令匱缺數目,屬謝,余輩因以前勸主盟者改請理餉,而謝仍執前議固辭;持久不決。王忽瞋目攘臂,推刃向謝云:『汝昨令我統兵剿創議者,今復欲沮撓軍機耶』?以書付眾諦觀,謝來手攫,王急納諸袖,將甘心焉。余輩挽其手,始勉允理餉之議。於是,同至球場,禡師祭告,推轂登壇,王令縛孔別駕聞語、劉經歷端起至,將以釁鼓。錢公力挽之,乃貰罪羈候輸餉以贖,時石浦張參戎名振亦集兵同至,而慈水沈侍御宸荃,偕邑令王玉藻,團結鄉勇協助。又洋游總戎吳凱自海至台,於是台紳舊靖江令陳函輝、僉事柯夏卿,於閏月望日,奉魯藩傳檄遠近,共圖興復,以流寓戶部侍郎宋之普為大學士,晉函輝禮部侍郎兼侍讀學士,夏卿兵部侍郎,以藩府狎客谷文光為通政,妃兄張國俊為錦衣,李國輔秉筆司禮。而孝廉從龍者,翁明英、金維寧、陸符、張煌言、姚宗昌,羅名選、官生馮愷章等,皆欽賜進士,署行人、部曹等職。國維、大典及舊輔方逢年,具疏迎駕,令函輝、文光留守上台,王於七月自台至蠡城,以守道署為行宮,各官奉表勸進,即監國位,痛念先讎,流涕被面,臣民莫不感動。以逢年為首揆,專票擬。國維、大典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督師。封方國安鎮東侯、王之仁武寧候,鄭遵謙義興伯,晉孫嘉績、熊汝霖兵部尚書,兼副都御史。章正宸、於頴兵部侍郎,兼僉都御史。錢肅樂、沈宸荃、馮元飈俱為僉都御史。畫江而守,分汛防遏,聯䑸會哨,晝夜巡邏,柝聲相聞。在廷設六曹,以朱兆柏為吏部尚書,李白春為戶部尚書,余煌為禮部尚書,兼筦樞政。李之椿為左都御史,王思任為侍讀學士,余既承乏兵垣,以莊元辰掌吏科,陳相才掌戶科,王玉藻掌禮科,來集之、祁熊佳、邵秉節為兵科,何弘仁、沈履祥、翁明英、劉明孝、陳潛夫、徐殿臣,何綸、李挺、劉襄、王紹美、李長祥、朱常淁、任孔當、沈彩、莊恆等為各道御史,張文烶為吏部文選司郎中,姜垓、楊鵬翼、陶履卓、孫榮旭為四司主政,秦祖襄為禮部儀制郎中,舉人馬晉允兵部職方郎中,邵之譫為戶部理餉郎中。而各省航海至者,聶慎行為大理卿,荊本徹為僉都御史,曹廣為太僕少卿,沈泓為翰林編修,包爾庚、孫鼎俱為給事中,顧朱、譚貞良、李大年俱為御史。其三吳聯結義寨,遙為聲援,密奏通款者,吳易、陳子龍、張采等各授副都御史。方相國又揭敘協贊功,以余及莊元宸、來集之、王玉藻、邵秉節,各加太常寺少卿,仍管科事。故輔宋之普覬入直,兩具疏繳有溫綸,余同吏垣莊君糾之。奉令旨,宋之普林居將母,原未希圖復召,不必苛求。之普自是裹足矣。冬初,晉國安爵荊國公,之仁爵興國公。又封張鵬翼永豐伯,吳凱開遠伯,方元科威遠伯,方任龍靖南伯,俞玉定南伯,陳謙鎮威伯,陳可立平南伯,張世鳳永京伯,王鳴謙鎮夷伯。張名振掛定西將軍,姚志卓掛平原將軍,裘尚奭掛宣義將軍,潘茂斌掛鎮江將軍,陳萬良掛平夷將軍,李士璉掛開原將軍。而以都督張慎為錦衣指揮使,都督張國俊轄禁旅,黃明輔提督東司房官旗辦事,王之任提督九門禁捕,忠衛將軍楊汝慶,勇衛將軍池鳳鳴為都督同知,總統護駕。又命兵科王玉藻、御史任孔當,巡視京營。劉愚、塗文輔、客光先協理司禮監。十二月,駕幸西興,臨江釃奠,分路進剿,各營俱揚帆前進,而王之仁獨觀望,維楫中流,不敢登岸,以致諸軍深入無功而還。
  3. ^ 《南明史》列傳第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