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風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風箱空氣泵,是用來冶高爐的設備,風箱的皮橐內充滿空氣,而且並不塌縮,拉動其體能夠將其內的空氣壓出,空氣通過輸風管,可以進入熔煉爐爐中。

歷史

[編輯]

最早使用於強制鼓風的器具為扇和吹管,古埃及金匠曾經使用帶陶風嘴的吹管,印加人有時以8至12根銅管同時吹煉。稍後,發明了以獸皮製作的鼓風皮囊,囊的兩端分設風管和由操作者手控的進風口。此種簡陋的鼓風器在近代仍然被一些地區採用。埃及第十八王朝勒克米爾(Rekhmir,約公元前1450年)墓的壁畫中繪畫有罐狀腳踏鼓風器的圖象。進風時,操作者用繩索拽起皮囊,隨後踩下,將風鼓入爐內,每爐配備鼓風器四具,兩人相向操作。

(亦稱橐龠)是一種鼓風器;橐是以牛皮製造而成的風袋;龠原來是指吹口管樂器,在詞語中則是喻喻為輸風管。根據歷史記載,橐於戰國時代已經存在。《老子‧道經》用橐比喻空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漢朝文獻中論及橐龠者甚眾;山東滕縣出土的漢朝冶鐵畫像石中就有橐的畫面,它有3個木環、兩塊圓板,外敷皮革而成。拉開皮橐,空氣通過進氣閥而入橐;壓縮皮橐,橐內的空氣通過排氣閥而進入到輸風管,最後再進入冶煉爐爐中。漢朝冶鐵的技術得以大幅度地發展,與橐的動力的改進有密切的關係。鼓風器本身即皮製的橐,大概應至唐朝宋朝年間。

皮橐的初步改進為西夏人作出,根據敦煌榆林窟西夏壁畫畫中,就顯示有雙木扇風箱畫。該風箱依靠木質箱體上的木板的啟閉運動,造成斷續氣流。為了得到足夠的風力,其扇風板比人體高。不久,這種木扇風箱被安裝在水力驅動的機械上,這樣使到木扇風箱有了比較高度的功率效用。

南宋末年,這種風箱被拉桿活塞式風箱所取締。

儘管後來在元朝(1279年-1368年)所發現的漢朝(前202年-220年)冶鐵風箱(鼓風機)是採用皮袋或者木製風扇形態仍然是不清楚,不過根據文獻記載,東漢杜詩(歿於38年)已經開始利用水車以驅動冶高爐的風箱。根據後來的紀錄證明,這種方法繼續為後人所採用;該發明對冶鐵產量增加有重大意義,而且它利用了當時可得的所有必要元件以將旋轉運動轉換為往復運動[1][2][3][4]

相關參見

[編輯]

參考註釋

[編輯]
  1. ^ Wagner (2001), 77–80.
  2. ^ Crespigny (2007), 184.
  3. ^ Needham (1986), Volume 4, Part 2, 370–376.
  4. ^ Day & McNeil (1996),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