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基督教《新約聖經》目錄 |
---|
1-4:四福音書 |
1 馬太福音/瑪竇福音 2 馬可福音/馬爾谷福音 3 路加福音 4 約翰福音/若望福音 |
5 使徒行傳/宗徒大事錄 |
6-18:保羅書信/保祿書信 |
6 羅馬書/羅馬人書 7 哥林多前書/格林多前書 8 哥林多後書/格林多後書 9 加拉太書/迦拉達書 10 以弗所書/厄弗所書 11 腓立比書/斐理伯書 12 歌羅西書/哥羅森書 13 帖撒羅尼迦前書/得撒洛尼前書 14 帖撒羅尼迦後書/得撒洛尼後書 15 提摩太前書/弟茂德前書 16 提摩太後書/弟茂德後書 17 提多書/弟鐸書 18 腓利門書/費肋孟書 |
19-26 大公書信 |
19 希伯來書 20 雅各書/雅各伯書 21 彼得前書/伯多祿前書 22 彼得後書/伯多祿後書 23 約翰一書/若望一書 24 約翰二書/若望二書 25 約翰三書/若望三書 26 猶大書/猶達書 |
27 啟示錄/若望默示錄 |
註1:左側為新教譯名/右側為天主教會譯名。參見聖經漢語譯本用語對照表。 註2:書名中帶下劃線的一字或兩字組合為簡稱。 ← 轉到《舊約聖經》目錄 |
《馬太福音》(希臘語:Κατά Ματθαίον),天主教翻譯為《瑪竇福音》,而東正教則譯為《聖福音依瑪特泰所傳者》,是《新約聖經》第一部份《四福音書》的第一卷書,全書共有28章,1168節。教會傳統一般認為,馬太福音的作者是耶穌十二使徒之一的馬太。
《馬太福音》主題主要是證明耶穌基督是救主。這卷福音書記載了耶穌的生平,其中包括耶穌的家譜、耶穌神奇的出生、童年、受浸與受試探、講道、被釘十字架、復活以復活的耶穌最後向使徒頒佈大使命。
因為《馬太福音》與《馬可福音》及《路加福音》內容相近,而與《約翰福音》有顯著區別,所以這前三本福音書被歸納作「對觀福音」(可以互相對照閱讀的福音書)。在《四福音》中,《馬太福音》是最接近猶太基督教傳統的,作者顯然是一位猶太人。根據思高聖經,《馬太福音》是以亞蘭文寫成,但原文現已失傳。多數學者認為這卷福音,如同《新約聖經》其他各卷一樣,都是以通用希臘語寫成,也有專家認為它最初是以亞蘭文寫成。
作者背景
[編輯]雖然這本以「馬太」為名的福音書並沒有説明,但早期的教會歷史家卻一致表示這部福音書的執筆者是十二使徒之一馬太[1][2]。他的名字很可能是希伯來文「馬提蒂亞」(Mattithiah)的縮寫,意思是「耶和華的恩賜」。馬太是耶穌所揀選的12使徒之一。他成為耶穌的門徒之前,是深受猶太人所憎惡的羅馬帝國稅吏。耶穌呼召馬太後,便立即跟從他。[3]
馬太福音完成的年代,在學者間還有所爭議。若干抄本的書末題署(全在公元第十世紀之後寫成)聲稱完成的時間是公元41年,一般學者認為是在公元50年至70年間。這本福音書可能源起於耶路撒冷教會,由教會中一些受過良好教育,能書寫希臘語的猶太基督徒,以馬可福音作為藍本,加上使徒馬太的口傳資料,以及一些有關耶穌言論的文獻(現被稱為Q來源),進行編輯後所完成的。
從內容和文體推測,再加上原文是希臘語而不是猶太本土慣用的亞蘭語來看,本書的對象應是當時的僑居各地的猶太基督徒,以此表明耶穌正是他們日夜期盼的那位彌賽亞,從而鼓勵他們能接受耶穌基督帶來的救恩。在書中,引用了舊約大約七十處的經文,一般人稱之為「聖經證據」。
希伯來福音書
[編輯]在基督信仰興起的初期,有幾個不同版本的《馬太福音》在各地教會流傳。其他版本的《馬太福音》現今都已失傳,只有現在這個版本《馬太福音》留傳下來。已失傳的版本,其中之一,被稱為《希伯來福音書》。
有學者稱有證據顯示馬太最初以當時流行的希伯來文寫成福音書,後來才譯成希臘文。哲羅姆在所著的《名人錄》(Devirisinlustribus)一書第三章説章「馬太又名利未,本是稅吏,後成為使徒,最初在猶太以希伯來文寫成基督的福音,以期造益受過割禮的信徒。」[4]。哲羅姆補充説,在他的日子(公元第四、五世紀)這本福音書的希伯來文版本存於帕菲利厄斯(Pamphilus)在凱撒利亞所搜集的藏書中。
內容大綱
[編輯]耶穌 |
---|
|
儘管四福音書均記載了耶穌在世的事跡,馬太福音卻用了一個以耶穌為舊約聖經中上帝所應許的彌賽亞的角度去看祂的生平與教導。為此緣故,本書常將舊約預言與耶穌的生平連貫起來,從而扮演了舊約與新約之間的橋樑。再者,因為耶穌是彌賽亞,本書十分強調祂有權柄去解釋上帝的律法,及教導有關天國的真理。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段落:
耶穌是基督
[編輯]馬太福音以耶穌的父系家譜開始,證明耶穌是大衛的子孫,就是《舊約聖經》所預言的基督。耶穌的童年由約瑟的妻子,馬利亞從聖靈被感孕開始,在伯利恆出生。後來為逃離大希律王的殺害逃往埃及,皆應驗了舊約聖經的預言。
傳道工作的開始
[編輯]記敘了30年後施洗約翰的工作和為耶穌施浸。神的靈降在耶穌身上,有聲音從天上説,「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及至耶穌受試探的事跡。當中亦記載了耶穌呼召彼得(原名西門)、安德烈、雅各和約翰的經過。
登山寶訓
[編輯]耶穌基督醫治加利利百姓各樣的病症,群衆開始跟隨耶穌。耶穌基督到山上開始教導門徒,包括天國的八種福份,虛心(認識自己靈性需要)(《馬太福音》中譯作神貧:甘貧,樂道,在天主面前謙卑,不自滿)、哀慟(為世上的罪惡而哀傷)、溫柔(又譯作溫良)、饑渴慕義、慈悲(又譯作憐恤或憐憫)、清心(又譯作心裏潔淨)、使人和睦(又譯作締造和平)和為義受逼迫的人,因為他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他將門徒稱為『地上的鹽』和「世上的光」,並且解釋人進入天國需要具有怎樣的公義;與那時猶太教領袖虛有其表的公義截然不同。他教導門徒禱告,不要作偽善的施捨和禱告,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不必為生活所需擔心。關於人際關係,基督説:「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耶穌帶給信徒的一個應許,就是:「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群衆聽到他的話,都覺得驚奇,因為他的教訓像有權柄的人,不像猶太教的領袖。
傳道工作
[編輯]馬太福音陸續記載了耶穌所行的一些包括治病、平靜風浪、餵飽了5000多人、在海上行走等神蹟;又設立了12位使徒,以及祂對使徒們的應許及鼓勵,提醒他們説「得着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着生命。」猶太教的法利賽人企圖控告耶穌,卻被耶穌駁倒,並對他們的偽善嚴加斥責。
天國的比喻
[編輯]耶穌談論7個有關天國的比喻:撒種的比喻、種子長大的比喻、稗子的比喻、芥菜種的比喻、麵酵的比喻、藏寶的比喻、尋珠的比喻和撒網的比喻。
門徒之間
[編輯]耶穌對門徒談及謙卑。彼得問:『我當饒恕弟兄多少次?』耶穌回答説:「我對你説,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耶穌指出比喻的要點説:「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裏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門徒問耶穌天國裏誰最大?耶穌説:凡謙卑像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裏是最大的。
末日的來臨
[編輯]耶穌談及末世的預言,從而警惕信徒要隨時隨地預備天國的降臨。預告聖殿,耶路撒冷行將遭受毀滅,將來有一段時期世上會有戰爭,『民要攻擊民,國要攻擊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要假冒耶穌的名來,說自己是基督再臨,有許多假先知出現,也有許多人會失去信仰。但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
受難
[編輯]猶太教的文士和法利賽人與耶穌有很多次的衝突, 甚至計劃要殺死他。同時,耶穌多次預言自己的死亡和復活。逾越節時,耶穌與門徒共進最後的晚餐,請使徒領食無酵餅和葡萄酒以象徵他的身體和他的血。然後他們轉至客西馬尼園,耶穌在那裏懇切禱告。這時猶大和一群帶着刀棒的人來到,這個叛徒偽善地上前與耶穌親吻而藉此出賣他。耶穌被帶到大祭司那裏,祭司長和整個猶太公會找尋假見證去控告耶穌。羅馬總督彼拉多把耶穌交出來讓人釘死。總督的士兵對耶穌的君王身分戲弄一番,然後把他帶到各各他(髑髏地),將他釘在兩個強盜之間的十字架上,罪名是「猶太人的王」,受了幾小時的苦楚之後,耶穌終於在下午三時左右死去,然後被埋葬在一新墓里。
復活
[編輯]三天後星期日的早晨,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另一個馬利亞」來到耶穌的墓前,聽見天使宣佈耶穌已復活。稍後,耶穌親自向門徒顯現,訓示他們:「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但他們在傳道工作上會繼續獲得指引,馬太所載的耶穌最後一句話提出保證説:「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基督新教觀點
[編輯]耶穌的使命
[編輯]馬太福音是四福音之首,它在希伯來文聖經和基督徒希臘文聖經之間提供一座橋樑。它清楚地標明誰是彌賽亞兼上帝所應許的王國的君王,闡明作基督門徒所需符合的條件以及這些人在地上所要執行的工作。首先是施浸者約翰,然後是耶穌,最後是他的門徒,努力向人宣揚「天國近了」。此外,直到事物制度的末期,耶穌的命令仍然生效:「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在以往和現今,按照主所立的模式從事宣揚王國及『使萬民作門徒』的工作乃是一項偉大、奇妙的特權。[5]
對宗教界的影響
[編輯]馬太的福音對公元第一世紀留意它的人來説乃是「好消息」,上帝也刻意將它保全下來作為給世人的「好消息」,直至今日。甚至非基督徒也不得不承認福音的力量,例如,據報印度領袖(聖雄)甘地曾對以前的印度總督歐文(Lord Irwin)説:「你我兩國若一同實行基督在登山寶訓中所倡導的教訓,我們就不但能夠解決本國的難題,同時也能解決整個世界的難題了。」在另一個場合,甘地説:「盡量深深吸飲登山寶訓給你的甘泉好了,……因為其中的教訓對我們每個人都適用。」
可是,整個世界,包括自稱信奉基督教的部分,仍受種種難題所困擾。只有少數真正的基督徒才珍惜、研究和實踐登山寶訓以及馬太福音所含的健全教訓而獲致無可估計的裨益。再三研究耶穌的優良教訓是有益的,例如關於如何尋得真正的快樂、道德和婚姻生活、愛的力量、蒙悅納的禱告、屬靈財富與物質資財的對比、先求上帝的國、尊重聖物、保持警覺和順服等問題,耶穌都提出優良的勸告。馬太福音第10章載有耶穌給予那些傳揚「天國」好消息的人的工作訓示。耶穌的許多比喻對一切『有耳可聽』的人提出重要的教訓。此外,耶穌的預言,例如他曾詳細預告自己再來前末世的景象,「這樣,你們看見這一切的事,也該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門口了。」(馬太福音24:33)使基督徒對未來懷有穩確的信心和盼望。[6]
預言應驗
[編輯]《馬太福音》載有許多應驗了的預言。馬太從上帝所感示的希伯來文聖經引用許多經文,目的是為了表明它們已經應驗了。這些經文提出的證據,證明耶穌的確是彌賽亞,因為這一切細節是不可能預先安排的。例如,請比較一下馬太福音13:14,15和以賽亞書6:9,10;馬太福音21:42和詩篇118:22,23;馬太福音26:31,56和撒迦利亞書13:7。這些預言的應驗也給予人有力的保證,馬太福音中一切由耶穌本人所説的預言,均會按時一一應驗,有此可知,耶和華與「天國」有關的光榮旨意也會實現。
上帝預言到王國君王的一生,在細節上也十分準確。馬太忠實、準確地錄下這些預言的應驗。愛好公義的人沉思馬太福音所載的許多預言應驗和應許時,可以為了認識和寄望於『屬天王國』而歡欣鼓舞,深知這是耶和華使他的名成聖的工具。「到復興的時候,人子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耶穌基督所統治的王國會為性情溫和及靈性飢渴的人帶來永生的快樂和無窮的幸福。(馬太福音19:28)
參見
[編輯]註釋
[編輯]- ^ 參看奧托的《殉道者查斯丁》,第2冊
- ^ 麥克林托克與斯特朗在合著的《百科全書》描述說:「曾引述馬太福音的經文的人包括殉道者查斯丁、致狄奧格內圖斯書信的作者、赫格西普斯、伊里奈烏斯、塔提安、阿特那哥拉斯、狄奧菲魯斯、克雷芒、德爾圖良、奧利金等。不僅從所引述的內容,而且從引述的方式,引述者泰然以之為既成定論的權威而毫無懷疑的表示,這本書未曾經歷過任何突然改動乃是無可置疑的事。」
- ^ 參看《馬太福音》第9章第9節參;《馬可福音》第2章第14節參;《路加福音》第5章第27節至第32節參。
- ^ 理查森(E. C. Richardson)所編拉丁文版本的翻譯, 在稱為「Texte und Untersuchungen zur Geschichte der altchristlichen Literatur」(早期基督教文學史的文本和研究)的叢書中發表。 萊比錫,1896年,第14冊,第8,9頁
- ^ 《馬太福音》第3章第2節參;《馬太福音》第4章第17節參;《馬太福音》第10章第7節參;《馬太福音》第24章第14節參;《馬太福音》第28章第19節參。
- ^ 參看馬太福音5:1-7:29;10:5-42;13:1-58;18:1-20:16;21:28-22:40;24:3-25:46。
參考文獻
[編輯]- Deardorff, James W. The Problems of New Testament Gospel Origins. 1992. ISBN 0-7734-9807-9.
- 陳惠榮.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 Amy Jill Levine. 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iblical World.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1: chapter 10.
- Anthony J. Saldarini, Editors: James D. G. Dunn, John William Rogerson. Eerdmans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2003. ISBN 0-8028-3711-5.
- Aubrey William Argyle.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tthew: New English Bibl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 Bart D. Ehrman. The New Testament: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Early Christian Writings. New York:: Oxford. 2004. ISBN 0-19-515462-2.
- David D. Kupp. Matthew's Emmanuel: Divine Presence and God's People in the Firs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0-521-57007-7.
- Eduard Schweizer. Das Evangelium nach Matthäus. Übersetzt und erklärt. Das Neue Testament deutsch (NTD) 2. Göttingen (1973) 第4版. 1986. ISBN 3-525-51306-2.
- Graham N. Stanton. The Gospels and Jesu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 Harris, Stephen L. Understanding the Bible. Palo Alto: Mayfield. 1985.
- Howard Clark Kee.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Bibl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art 3.
- Howard W. Clarke. The Gospel of Matthew and Its Reader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3.
- Markus Bockmuehl, Donald A. Hagner. The Written Gospel.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5. ISBN 0-521-83285-3.
- Mary Clayton. The Apocryphal Gospels of Mary in Anglo-Saxon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0-521-58168-0.
- Michael Green. The Message of Matthew. The Kingdom of Heaven. Bible Speaks Today. InterVarsity Press, Downers Grove. 2001. ISBN 0-8308-1243-1.
- Michael J. Wilkins. Matthew. From Biblical Text – to Contemporary Life. Grand Rapids: NIV Application Commentary. Zondervan. 2004 (1003 S.). ISBN 0-310-49310-2.
- Scott Gregory Brown. Mark's Other Gospel: Rethinking Morton Smith's Controversial Discovery. 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88920-461-6.
- Watson E. Mills, Richard F. Wilson, Roger Aubrey Bullard. Mercer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Mercer University Press. 2003.
外部連結
[編輯]- 馬太福音解經註釋——「聖經說」網站提供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藏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 華人基督教文獻保存計劃
- 思高聖經學會藏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 華人基督教文獻保存計劃
- 馬太福音」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