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斗樞
高斗樞 | |
---|---|
大明 | |
籍貫 | 浙江寧波府鄞縣 |
字號 | 字象先,號玄若 |
出生 | 萬曆甲午八月二十五日 |
逝世 | 康熙庚戌五月二十一日 |
配偶 | 配范氏,贈淑人;繼徐氏,封淑人 |
親屬 | 嗣子高宇泰,次子高宇啟。 |
出身 | |
|
高斗樞(1594年—1670年),字象先,號玄若,浙江鄞縣人,明末政治軍事人物、史學家[1]。以堅守鄖陽聞名,入清後隱居山林。
生平
[編輯]崇禎元年(1628年),考中進士,授刑部主事。因論巡撫耿如杞事與同僚四人下獄。不久後官復原位,進遷員外郎[2]。
崇禎五年(1632年),出任湖廣荊州府知府。久任後又任長沙兵備副使。當時地方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湖北數郡已被賊兵佔領,勢頭將蔓延至湖南,在臨武、藍山、洞庭湖、湘潭一帶又有起義。長沙只有約五百老弱守兵。而鄰近的攸縣僅有二百守兵,城牆、倉庫都坍塌了。高斗樞到任後,立即修築了四十座飛樓,大量打造守城的武器。當臨武、藍山兩地的二百多艘賊船途徑衡陽、湘潭順流而下到達長沙城下時,高斗樞率軍與他們相持了十多日,賊兵無機可乘,撤離去了袁州。高斗樞又派兵在後追擊,賊兵解兵而去[2]。
崇禎十四年(1641年)六月,高斗樞晉升為按察使,移駐鄖陽,堅守了兩年,李自成不能破。崇禎十六年夏,朝廷加任高斗樞為太僕寺卿,仍署道事。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尚書李遇知舉薦高斗樞出任陝西巡撫,並讓他兼督川北軍務,又擢升高斗樞右副都御史,因兵荒馬亂任命都沒能及時抵達[2],四月明朝都城北京陷落,遂謝事養病。
南明福王稱帝,調任高斗樞任湖廣巡撫,因道路不通,任命未能到達高斗樞[2]。
清兵入關後,高斗樞回鄉隱居。南明大學士謝三賓降清,供出反清的名節之士百餘人,高斗樞也在其中,但他始終一言不發。晚年閉門不出,生活清貧。康熙九年(1670年),病卒於家。
代表著作
[編輯]- 《蠶瓮集》
- 《官宦漫記》
- 《三楚舊勞記》
- 《守鄖紀略》,研究晚明軍事的重要著作
- 《存漢錄》
家族
[編輯]曾祖高士,以儒學名,贈刑部郎中。祖父高萃,萬曆甲戌進士,知肇慶府,贈右副都御史。父高<羽惠>,光祿寺署丞致仕,封右副都御史。母黃氏,誥贈太淑人。
嗣子高宇泰,兵部武選司員外;次子高宇啟。
參考資料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
官銜 | ||
---|---|---|
前任: 易孔贊 |
明朝荊州府知府 1632年-崇禎年間 |
繼任: 王行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