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成熟的黍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單子葉植物 Monocots
演化支 鴨跖草類植物 Commelinids
目: 禾本目 Poales
科: 禾本科 Poaceae
屬: 稷屬 Panicum
種:
P. miliaceum
二名法
Panicum miliaceum
L., 1753

syu2學名Panicum miliaceum)又名糜子黍稷糜黍稷, 古稱,脫殼後稱黃米稷米粢米,是禾本科黍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1],生長期短,耐寒、耐旱、耐貧瘠[2][3],全球均有分佈[4]。主要種植於印度中國尼泊爾非洲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中東等地區[5]。其種子形小可食用,也常用作鳥食和釀酒[6]

形態

[編輯]

一般株高0.3至1.3米(珍珠黍可高達1.5至3米)。穗狀或總狀花序,也有圓錐花序。除珍珠黍外,種子脫粒後穀殼不脫落,去皮後常呈奶油白色。

分型與名稱

[編輯]
黃米

黍的籽粒有粳性與糯性之分:[7]

  • 「粳性黍」為非糯質,不黏,一般供食用,亦稱為mai4(𪎭)、、硬黃米。(但,「糜子」此詞也常被糯質的黍子借用,而產生混淆)[8]
  • 「糯性黍」為糯質,性黏,磨米去皮後稱作黃粱,亦稱為大黃米、軟黃米;用途廣泛,可磨麵作糕點,古代也廣泛用於釀酒。
  • 在中國黍子栽培大體以山西-陝西省界(約為東經110度)為界,以西的陝西、甘肅、寧夏等地以粳性黍子為主,以東的華北、東北地區以糯性黍子為主。

馴化起源

[編輯]

黍起源於中國北方[9],在距今約10000—8700年前的河北磁山遺址就發現了黍子[10]。中國北方不僅關於黍子的遺址多、時代久遠,而且還發現了黍子的大量野生種和品種類型[11]

用途

[編輯]
黃米涼糕

黍的籽粒有硬而光滑的種皮,適於貯藏;災年可將其籽粒連同種皮一起磨成粗粉,混合野菜度荒。磨米加工時籽粒脫下的皮殼叫糜糠,是家畜家禽的主要飼料。黍子的莖稈葉是牛羊冬季的主要飼草。產區糜子的豐歉不僅影響人民群眾生活,還直接畜牧業的發展:糜子歉收,糜草不足,會造成牛羊等家畜存欄量下降,越冬時大批死亡。在中國各地,糜子製作的食物有黃米饃饃黃米油圈黃米涼糕離娘糕糕魚炸麻花等70多種[5][12]

在中國古代,糯性黍是重要的釀酒原料。陸游詩中有這樣描寫:「河濱古驛辟重門,雉兔紛紛黍酒渾。」「藥苗可斸攜長鑱,黍酒新成壓小槽。」「里巷魚餐薄,坊場黍酒渾。」等等。在現代,仍有一些酒廠生產黃黍米酒。

黍類在亞洲很多地區、俄羅斯和西非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在美國西歐,主要作為牧草或用來制乾草,但在中世紀的歐洲也作為主要穀物。

蒙古人以此製作炒米,方法是先將黃米放入水裏煮到米嘴開裂,才能放入大灶與沙子一同爆炒,趁着鍋熱了趕緊將沙子與米過篩,炒米便可食用。

在中國栽培地域

[編輯]
  • 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四盟,黍子栽培以春播為主,主要為糯性品種,散穗型居多,籽粒較小,當地把這種糯性黍子俗稱「大黃米」,而幾乎沒有粳性黍子(即不黏的黃米)。代表性品種是黑龍江的粘豐7號,畝產在150-200公斤。另外,笤帚糜子是吉林省的農村副業,即把去過籽實的黍子(即糜子),用其莖穗製作笤帚
  • 在遼寧省朝陽市、河北與北京的長城以北地區、山西北部、陝西長城沿線的榆林市、寧夏鹽池縣同心縣及引黃灌區、甘肅河西走廊、以及內蒙古中部地區,黍子栽培以春播為主。由東向西由糯性品種為主向以粳性品種為主過渡,千粒重由東向西逐漸增大。例如在榆林市沿長城的六縣區,粳性品種佔6成,糯性品種佔4成。在山西,該作物被稱作黍子,代表性品種「雁黍8號」,畝產達220公斤。在陝北,該作物被稱作糜子,代表性品種有「榆黍1號」(糯性)、「榆糜2號」(粳性)、「榆黍3號」(粳性)等,畝產200公斤左右。
  • 在長城以南、淮河以北的華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黍子以夏播為主,條播平作,以糯性品種為主,側穗型品種居多。如「魯黍1號」。
  • 在黃土高原區,主要是冀西、山西中南部、河南西部、陝西中部、甘肅中部東部、寧夏南部及青海東部地區。本區西北部以春播為主,東南部以夏播為主。由東向西是由糯性品種為主向粳性品種為主過渡,側穗型品種居多,越往西黍米千粒重越高。代表性品種有「隴糜5號」、「寧糜10號」、「寧糜14號」、「晉黍4號」等。

栽培特性

[編輯]
位於烏克蘭敖德薩州貝雷濟夫卡區的黍子田

黍是禾穀類糧食作物中最抗旱的作物之一。黍的種子萌發出苗需水量很小,能適應旱地播種,其葉片上氣孔少而小,生產單位重量的乾物質的需水量在禾穀類作物中是最低的,既能忍受土壤乾旱又抗乾熱風。在無霜期短、降水量少而集中的華北、西北部分地區,不能滿足玉米、粟(即穀子)、水稻等大宗農作物生長所需的水熱資源,因而是黍子的主產區。黍還具有很強的耐瘠性,在乾旱貧瘠的土壤中能獲得其它作物所達不到的產量,所以常用做開荒,改造鹽鹼地和治理沙漠的先鋒作物。同時,它對肥料也敏感,少量施肥則增產顯著。另外,黍子的生長期短,是廣適的複種秋作物。在無霜期短、熱量不足的小麥產區,冬小麥麥收後不能複種玉米、粟(穀子)等大宗作物,一般複種糜子等生長期短,產量較高的雜糧作物。如甘肅省的慶陽、天水、平涼等地市,複種糜子面積達150萬畝,夏播糜子生長60-70天就可收穫,每公頃平均畝產在1000-2000公斤,收穫後不影響冬小麥的播種。

種類

[編輯]

黍類有很多種,如珍珠黍(是印度非洲的普通糧食,適於貧瘠乾燥土壤)、掃帚黍(在美國作為飼料,在亞洲東歐供食用)、指黍(南亞和非洲部分地區的重要糧食作物)、日本黍(種植於日本美國,用於制乾草)等等。

營養價值

[編輯]
黃米
每100 g(3.5 oz)食物營養值
1,597 kJ(382 kcal)
75.1 g
膳食纖維3.5 g
4.2 g
10.8 g
維生素
硫胺(維生素B1
(35%)
0.4 mg
核黃素(維生素B2
(6%)
0.07 mg
煙鹼酸(維生素B3
(40%)
6 mg
(26%)
1.3 mg
吡哆醇維生素B6
(28%)
0.37 mg
葉酸(維生素B9
(11%)
42 μg
維生素E
(1%)
0.11 mg
維生素K
(1%)
0.8 μg
膳食礦物質
(1%)
14 mg
(30%)
3.9 mg
(34%)
119 mg
(48%)
1 mg
(41%)
285 mg
(5%)
224 mg
(0%)
4 mg
(27%)
2.6 mg
其他成分
8.7 g
USDA數據庫中的完整報告
參照美國標準的相對百分比
成人每日的參考膳食攝入量(DRI)

黍類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蛋白質含量約6%至11%,脂肪約1.5%至5%。黍類味濃,不能制膨鬆麵包,主要用於小麵包干及做粥或飯。

經濟價值

[編輯]

黍類在世界年產量大約是300萬,主要生產國依照種植面積為:

參考文獻

[編輯]
  1. ^ Panicum miliaceum L.. In: The Plant List (2013). Version 1.1. Published on the Internet; http://www.theplantlist.org/ [2017-9-10].
  2. ^ Das, Saurav; Khound, Rituraj; Santra, Meenakshi; Santra, Dipak. Beyond Bird Feed: Proso Millet for Human Health and Environment. Agriculture. 2019-03-24, 9 (3): 64. doi:10.3390/agriculture9030064. 
  3. ^ Habiyaremye, C; Matanguihan, JB; D'Alpoim Guedes, J; Ganjyal, GM; Whiteman, MR; Kidwell, KK; Murphy, KM. Proso Millet (Panicum miliaceum L.) and Its Potential for Cultivation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U.S.: A Review..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2016, 7: 1961. PMID 28119699. doi:10.3389/fpls.2016.01961. 
  4. ^ Wang, Yuzhuo; Lin, Yuanxiang; Xue, Yapeng; Duan, Zhengyong; Wang, Xiaodan; Chen, Ling; Cao, Xiaoning; Wang, Ruiyun; Qiao, Zhijun. Construction of Molecular ID Card of Core Germplasm of Hog Millet (Panicum miliaceum) in Shanxi.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23-01-01, 58 (1): 159. doi:10.11983/CBB22188. 
  5. ^ 5.0 5.1 Yang, Qinghua; Wang, Honglu; Feng, Baili.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of Broomcorn Millet.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23-01-01, 58 (1): 22. doi:10.11983/CBB22180. 
  6. ^ Das, Saurav; Khound, Rituraj; Santra, Meenakshi; Santra, Dipak. Beyond Bird Feed: Proso Millet for Human Health and Environment. Agriculture. 2019-03-24, 9 (3): 64. doi:10.3390/agriculture9030064. 
  7. ^ 施正康. 中國經濟史. 37頁: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 
  8. ^ 遼寧省志: 農業志. 133頁: 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
  9. ^ Yousaf, Laraib; Hou, Dianzhi; Liaqat, Humna; Shen, Qun. Millet: A review of its nutritional and functional changes during processing.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21-04, 142: 110197. doi:10.1016/j.foodres.2021.110197. 
  10. ^ Lu, H; Zhang, J; Liu, KB; Wu, N; Li, Y; Zhou, K; Ye, M; Zhang, T; Zhang, H; Yang, X; Shen, L; Xu, D; Li, Q. Earliest domestication of common millet (Panicum miliaceum) in East Asia extended to 10,000 years ago..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9-05-05, 106 (18): 7367–72. PMID 19383791. doi:10.1073/pnas.0900158106. 
  11. ^ 內蒙古伊克昭盟農業科學研究所,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 (編). 中国黍稷(糜)品种志. 農業出版社. 1990. ISBN 9787109014527. 
  12. ^ 馮佰利; 柴岩, 王宏岩. 中国黄米食品.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2. ISBN 978-7-81092-733-8 (中文).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黍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植物名實圖考·黍》,出自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