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Zhouxue2038153/伊夫林·沃
伊夫林•沃 | |
---|---|
File:伊夫林•沃.jpeg | |
出生 | 阿瑟•伊夫林•聖約翰•沃 1903年10月28日 西漢普斯特德, 英國倫敦 |
逝世 | 1966年4月10日 Combe Florey, 薩默塞特郡, 英格蘭 | (62歲)
職業 | 作家 |
教育程度 | 藍星學院 |
創作時期 | 1923–1964 |
體裁 | 小說, 傳記, 短篇小說, 旅行記錄, 自傳, 諷刺, 幽默 |
子女 | 7, 包括 奧伯龍•沃 |
阿瑟·伊夫林·聖約翰·沃( /ˈiːvlɪn ˈsɪndʒən ˈwɔː/ ; 1903.10.28 – 1966.4.10),英國小說家,傳記家和遊記作家;此外,他還是一名高產的記者和書評人。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早期的諷刺小說《衰落與瓦解》 (1928)和《一抔塵土》 (1934),小說《舊地重遊》 (1945)和二戰《榮譽之劍》 三部曲(1952-1961)。他被公認為二十世紀傑出的文體家之一。 [1]
沃是出版商之子,曾在藍星學院和牛津大學赫特福德學院學習。在成為全職作家之前,他曾短暫地擔任過學校校長。年輕時,他結識了許多時尚的貴族朋友,並對鄉村別墅有着一定的興趣。他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廣泛遊歷,他還經常擔任報刊的特別記者。在1935年意大利入侵時他曾在阿比西尼亞報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先後在英國軍隊中服役,先是在皇家海軍陸戰隊服役,然後又在皇家騎兵衛隊服役。他是一位洞察敏銳的作家,可以將自己的經歷和遇見的人以一種幽默的效果呈現在自己的小說中。沃是這般超然以至於他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早期就把自身的精神崩潰寫成了小說。
沃於1930年經歷第一次婚姻失敗後皈依了天主教。他的傳統主義立場使他堅決反對教堂改革,第二屆梵蒂岡議會(1962-65)帶來的變化極大地擾亂了他的理性,尤其是引入了民間彌撒之後。他的宗教傳統主義受到的打擊,他對戰後世界福利國家文化的厭惡以及不佳的健康狀況都使沃的晚年歲月暗淡無比,但他還是堅持寫作。他向世人展示了一副冷漠的面具,但對那些被他當成朋友的人都極度友好。 1966年沃去世後,由他作品改編的電影和電視劇使沃收穫了一批新讀者,例如1981年的電視連續劇《故園風雨後》。
家庭背景
[編輯]阿瑟·伊夫林·聖約翰·沃於1903年10月28日出生[2] ,父親是阿瑟·沃( Arthur Waugh )(1866–1943),母親是嘉芙蓮·夏洛特·拉班(Catherine Charlotte Raban)(1870–1954),出生於一個有着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愛爾蘭和胡格諾特血統的家庭。祖輩中有許多傑出人物,包括蘇格蘭傑出的律師和法官科伯恩勳爵 (1779–1854),精算學的先驅威廉·摩根 (1750–1833),曾為公平生活保險協會工作56年,以及自然科學家菲利普·亨利·戈斯 (1810–1888),他因在兒子埃德蒙(Edmund)撰寫的回憶錄《父與子》中宗教狂熱分子的形象而聲名狼藉。 [3]冠以沃姓的祖先中,亞歷山大·沃(1754–1827)是蘇格蘭分離教會的牧師,他幫助建立了倫敦傳教士協會,並且是當時主要的新教徒之一。 [4]他的孫子亞歷山大·沃(1840-1906)是一位鄉村醫生,他虐待妻子,在沃家族中被稱為「野蠻人」。他有兩個兒子,長子亞瑟·沃 [5]出生於1866年。
進入謝伯恩私立學校和牛津大學新學院後,阿瑟·沃開始在出版業任職並擔任文學評論家。 1902年,他成為查普曼和霍爾的常務董事以及查爾斯·狄更斯 [6] 作品的出版商。他於1893年與嘉芙蓮·拉班(1870–1954)[7] 結婚;他們的長子亞歷山大·拉班·沃(也被稱為亞歷克)於1898年7月8日出生。亞歷克·沃後來成為著名的小說家。 他出生時,一家人住在倫敦北部赫爾菲德路的西漢普斯特德。1903年10月28日,這對夫婦的第二個兒子在這裏出生。根據嘉芙蓮的記錄[8] ,「在安德魯斯醫生到來之前這個孩子急於出世」 。1904年1月7日,這個男孩被命名為阿瑟·伊夫林·聖約翰·沃,在家族中和世界上都以伊夫林而為人熟知。 [9] [n 1]
童年時期
[編輯]格德斯綠地和希思山
[編輯]1907年,沃一家離開了赫爾菲爾德前往安德希爾,這是阿瑟在漢普斯特德北端路建造的房子,靠近格德斯綠地 [10],那裏還有半農村的乳牛場,市場花園和風信子樹林。 [11]伊夫林在家中上了人生第一節課,老師是他的母親,母親與他建立了特別親密的關係。父親阿瑟·沃和他關係並不是很親近,父親與大兒子亞力克的親密關係常使伊夫林感到受冷落。 [12] [13] 1910年9月,伊夫林成了希思山預備學校的走讀生。那時,他是一個有着許多興趣的活潑男孩,並創作了他的第一個故事《賽馬的詛咒》。 [14]校長奧布里·恩索對他的寫作產生了積極影響。沃在希思山度過了相對滿意的6年時光。他斷言自己是「一個相當聰明的小男孩」,很少因自己的課程而感到困擾或擔憂。 [15]伊夫林身體強悍,常常會欺負較弱的男孩,之後的社會攝影師塞西爾·比頓就是他欺負的對象之一,比頓從未忘記這一經歷。 [16]
課餘時候他和鄰家孩子表演戲劇,劇本通常由沃本人撰寫。 [17]入侵文學,即德國人即將入侵英國,這類書籍所培養的仇外心理使沃將朋友們組織成「手槍部隊」,他們建造了一個堡壘,進行作戰並穿上了臨時制服。 [18]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沃和希思山學校的其他男童子軍被僱傭為英國陸軍部的使者;伊夫林在陸軍部四處遊蕩為的就是看基奇納勳爵一眼,但他的心願從未實現。 [19]
沃通常是去薩默塞特郡的姨媽那裏度過家庭假期,一間油燈照明的房子,很多年後沃回憶起這段時光也是充滿幸福。 [20]在米德索梅爾諾頓,伊夫林對高教會派的教會禮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最初的精神層面的波動後來對他的人生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後來他成為當地高教會教堂的輔祭。 [21] 沃在希思山的最後一年中,他創立並編輯了學校雜誌《犬儒》。 [14] [n 2]
藍星
[編輯]像他父親之前一樣,亞力克·沃在謝伯恩上學。一家人都認為伊夫林也會跟隨哥哥的步伐。但在1915年,亞力克的同性戀關係曝光後學校要求他退學。亞力克離開謝伯恩學校後作為官員投身軍營。在等待他的任命確認的同時,他寫了一本關於學校生活的小說《青春的織機》(1917年),其中含沙射影了謝伯恩學校中的同性戀友誼。亞力克的小說引起轟動並觸怒了學校以至於伊夫林無法入學。 1917年5月,令他大為惱火的是沃被送到了藍星學院 ,在他看來是一所特別劣等的學校。 [19]
沃很快克服了他最初對藍星的厭惡,安頓下來並建立了唯美主義者的名聲。 1917年11月,他的論文《捍衛立體主義》(1917年)收錄並發表在藝術雜誌《繪圖與設計》。這是他發表第一篇文章。 [23]在學校里,他變得很有煽動性,嘲笑學校的軍校學生軍團,並為「那些無聊的人」成立了屍體俱樂部。 [24] [25]戰爭結束後,較為年輕的大師例如傑克·羅克斯伯格回到了學校,他們鼓勵沃寫作並預言他會擁有美好的未來。 [26] [28]另一位導師,弗朗西斯·克雷斯教沃書法和裝飾設計。沃的一些作品非常優秀甚至用在了查普曼和霍爾的書籍封面上。 [29]
在藍星的最後幾年,沃擔任了許多職務並大獲成功,其中包括社長,學校雜誌編輯和辯論協會主席,此外他還獲得了眾多藝術和文學獎。 [24]他還脫離了大多數宗教信仰。 [30]他開始創作一本無題的學校生活小說,但在寫了大約5,000個單詞之後放棄了。 [31]獲得了牛津大學的赫特福德學院現代歷史的獎學金後,沃結束了學生生活,並於1921年12月離開了藍星學院。 [32]
牛津
[編輯]沃於1922年1月抵達牛津。他很快寫信給藍星學院的老朋友講述他愉快的新生活。他告訴湯姆·德萊伯格 :「我在這裏不工作也從不去教堂」。 [33]在前兩個學期,他抽煙,買自行車,還在牛津大學辯論社發表了首次演講,反對「本院支持禁酒令」這一行動。 [34]沃為牛津大學 查韋爾和伊希斯雜誌撰寫了辯論社辯論話題的報道,並擔任伊希斯的電影評論家。 [35] [36]他告訴德萊伯格,他還成為了赫特福德學院辯論協會的秘書,「一個任務繁重但並不榮耀的職務」。 [37]儘管沃傾向於將獎學金視為對過去努力的嘉獎,而不是未來成功學業的墊腳石,但他在前兩個學期做足了努力,通過了本科學位的第一個考試,一個重要的初試。 [38]
見多識廣的伊頓公學學生哈羅德·阿克頓和布萊恩·霍華德於1922年10月來到牛津,他們的到來改變了沃在牛津的生活。阿克頓和霍華德迅速成為先鋒派群體「偽君子俱樂部」 中心人物。 [39](沃是該俱樂部的秘書)他們兩人的藝術、社會和同性戀價值觀深得沃的認可; [40]他後來寫道:「那是我一半牛津生活的印記」。 [41]他開始酗酒,並開始了第一段同性戀戀情,其中最持久的是與理查德·帕雷斯和阿拉斯泰爾·格雷厄姆的戀情關係。 [24] [42]他繼續為大學期刊撰寫評論和短篇小說,並建立了一位才華橫溢的繪畫藝術家的聲譽,但他的正統學業已基本停止。 這種疏忽導致沃與他的歷史導師,赫特福德學院的院長(後來成為了校長) 科魯特維爾發生了激烈的爭執。當科魯特維爾建議沃改邪歸正時,沃以一種後來他自己也認為「極其傲慢」的方式做出了回應。 [43]從那時起,兩者之間的關係陷入了相互厭惡的境地。 [44]沃結束在牛津的學習生活之後也一直厭惡科魯特維爾,在其早期小說中他用科魯特維爾的名字來給許多可笑的、臭名昭著的或者討人厭的小人物命名。 [45] [46]
沃散漫的生活方式一直持續到他在牛津大學最後一學年,也就是1924年。當年他寫了一封信給藍星學院的朋友杜德利·卡魯暗示自己遭遇了巨大的情感壓力:「最近三周我一直生活地非常緊張。在過去兩周我幾乎瘋了……也許以後有一天我會告訴你發生的一些事情。」 [47]他拼命學習在1924年的夏學期以三等的成績通過了期末考試。但是,1921–1922學年第二學期沃在赫特福德學院開始學習的時候,他在參加期末考試時只完成了八個學期的住宿職責,而不是大學章程規定的九個學期。他糟糕的成績導致他失去了獎學金,也使他無法在最後一個學期回到牛津大學,因此沃沒有完成學位。 [48]
回家後,沃開始創作小說《茅草屋的神廟》 ,並與他的酒肉朋友一起拍攝了電影《紅衣女子》 ,部分是在安德希爾的花園取景的。剩下的大部分夏日時光,沃都是在阿拉斯泰爾·格雷哈姆的陪伴下度過的。格雷哈姆出發前往肯雅後,沃申請了倫敦希瑟利美術學校秋季入學。 [49] [[Category:伦敦作家]] [[Category: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获得者]] [[Category:英格兰旅游作家]] [[Category:英格蘭天主教徒]] [[Category:威爾斯裔英格蘭人]] [[Category:蘇格蘭裔英格蘭人]] [[Category:愛爾蘭裔英格蘭人]] [[Category:英格蘭反共主義者]] [[Category:英国战地记者]] [[Category: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陸軍人物]] [[Category:牛津大學赫特福德學院校友]] [[Category:1966年逝世]] [[Category:1903年出生]]
- ^ DeCoste, Mr D. Marcel. The Vocation of Evelyn Waugh: Faith and Art in the Post-War Fiction.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8 June 2015. ISBN 978-1-4094-7084-7 (英語).
- ^ Eade, p. 13
- ^ Waugh, A Little Learning, pp. 3–10
- ^ Stannard, Vol I p. 12
- ^ Hastings, p. 3
- ^ Stannard, Vol. I pp. 22–25
- ^ Stannard, Vol. II p. 357
- ^ Note in Catherine Waugh diary, quoted by Hastings, p. 17
- ^ Patey, p. 4
- ^ Hastings, pp. 19–20
- ^ Waugh, A Little Learning, pp. 34–35
- ^ Stannard, Vol I pp. 34–35
- ^ Hastings, pp. 27–28
- ^ 14.0 14.1 Stannard, Vol. I p. 40
- ^ Waugh, A Little Learning, p. 86
- ^ Hastings, p. 44
- ^ Hastings, pp. 30–32
- ^ Hastings, p. 33
- ^ 19.0 19.1 Stannard, Vol I pp. 42–47
- ^ Waugh, A Little Learning, pp. 44–46
- ^ Hastings, pp. 39–40
- ^ WAUGH, EVELYN (1903–1966). English Heritage. [4 August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 August 2014).
- ^ Gallager (ed.), pp. 6–8
- ^ 24.0 24.1 24.2 Stannard, Martin. Evelyn Arthur St John Waugh (1903–06).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nline edition. 2007 [30 October 2010].
- ^ BBC Radio, https://www.bbc.co.uk/programmes/b01qmbsc
- ^ Waugh, A Little Learning, pp. 160–61
- ^ "Portrait of a Head", first published in The Observer, 17 October 1965, reprinted in Gallagher (ed.), pp. 638–39
- ^ A biography of Roxburgh (who went on to be first headmaster of Stowe School) was the last work given a literary review by Waugh, in The Observer on 17 October 1965.[27]
- ^ Sykes, p. 25
- ^ Sykes, pp. 32–33
- ^ Slater (ed.), pp. xvi and 535–47
- ^ Sykes, p. 35
- ^ Amory (ed.), p. 7
- ^ Stannard, Vol. I pp. 67–68
- ^ Waugh, A Little Learning. p. 182
- ^ Gallagher (ed.), p. 640
- ^ Amory (ed.), p. 10
- ^ Hastings, p. 85
- ^ Lebedoff, David. The Same Man: George Orwell and Evelyn Waugh in Love and War.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 2008: 30 [21 January 2018]. ISBN 9781588367082.
- ^ Stannard, Vol. I pp. 83–85
- ^ Waugh, A Little Learning, pp. 179–81
- ^ Stannard, Vol. I p. 90
- ^ Waugh, "A Little Learning", p. 175
- ^ Stannard, Vol. I pp. 76–77
- ^ Sykes, p. 45
- ^ "Cruttwell" is a brutal burglar in Decline and Fall, a snobbish Member of Parliament in Vile Bodies, a social parasite in Black Mischief, a disreputable osteopath in A Handful of Dust and a salesman with a fake tan in Scoop. The homicidal Loveday in "Mr. Loveday's Little Outing" was originally "Mr. Cruttwell". See Hastings, pp. 173, 209, 373; Stannard, Vol. I pp. 342, 389
- ^ Amory (ed.), p. 12
- ^ Hastings, p. 112
- ^ Stannard, Vol. I pp. 93–96
引用錯誤:頁面中存在<ref group="n">
標籤,但沒有找到相應的<references group="n" />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