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上高會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上高會戰
中國抗日戰爭的一部分

國民革命軍重奪一座橋據點
日期1941年3月14日-4月9日
地點
結果 中國勝利
參戰方
中華民國 大日本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羅卓英 園部和一郎
兵力
100,000人(11個師) 65,000人(2個師團,1個獨立混成旅團
傷亡與損失
20,533人 22,000人

上高會戰為1941年初日軍為鞏固南昌外圍陣地,保證佔領區安全,決定對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第9戰區部隊實施的軍事打擊。日方將此次戰事的名稱稱為錦江作戰,日軍將此作戰視為短期戰術攻勢,但最後在國民革命軍優勢的防禦作戰中遭到擊退,且遭受預期以上的戰損。

背景及計劃

[編輯]

1941年初,中國派遣軍為加強華北治安戰,決定將駐江西安義地區的第33師團調往華北,由於在江西區域已久未進行大規模作戰,中日雙方皆有蓄存一定戰力;日軍作戰方針是計劃在輪調前發動一次攻勢性防禦,頓挫當地國軍,鞏固華中戰略要地南昌外圍。而選擇的戰鬥區域則是上高,該地為第9戰區所轄的19集團軍本部,如可成功摧毀將會讓該地國軍的作為轉入消極。

1941年3月14日,日軍調集第33第34師團及第20混成旅團,分北、中、南三路秘密集結。在第11軍司令官園部和一郎指揮下,企圖對上高實行分進合擊,打擊和削弱國軍。由第9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9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指揮,集結了第49、第70、第72、第74軍約11個師的兵力參加作戰。

雙方戰鬥序列[1]

[編輯]
國民革命軍 日本帝國陸軍

第九戰區,司令官薛岳,參戰兵力約66000人。

第十一軍司令園部和一郎日語園部和一郎,總兵力65000人,進犯兵力42000人,陣地守備後方勤務23000人。

  • 第33師團日語第33師団_(日本軍):師團長桜井省三日語桜井省三中將,總兵力24000人,進犯兵力13000人
    • 直屬部隊
      • 第33步兵團:荒木正二少將
        • 步兵第213聯隊:河村大佐
        • 步兵第214聯隊:濱田中佐
        • 步兵第215聯隊:古田大佐
      • 搜索第33聯隊:中田中佐
      • 山砲兵第33聯隊:古田大佐
      • 工兵第33聯隊:井上中佐
      • 輜重兵第33聯隊:陳田中佐
      • 師團通訊隊
      • 師團衛生隊
    • 配屬部隊
      • 獨立工兵第3聯隊一部
      • 迫擊砲大隊
      • 第九師團第五兵站輜重兵中隊
      • 第106師團衛生隊
  • 第34師團:師團長大賀茂中將,總兵力27000人,進犯兵力20000人
    • 直屬部隊
      • 第34步兵團:岩永汪日語岩永汪少將
        • 步兵第216聯隊:小川大佐
        • 步兵第217聯隊:落合大佐
        • 步兵第218聯隊:佐藤大佐
      • 搜索第34聯隊:田川中佐
      • 野砲兵第34聯隊:長林大佐
      • 工兵第34聯隊:門脅中佐
      • 輜重兵第34聯隊:知覽中佐
      • 師團通訊隊
      • 師團衛生隊
    • 配屬部隊
      • 獨立山砲兵第2聯隊第2大隊
      • 獨立山砲兵第51大隊
      • 獨立山砲兵第52大隊
      • 迫擊砲第1大隊第1中隊
      • 迫擊砲第3大隊第3中隊
      • 獨立工兵第2聯隊:小坂中佐
      • 獨立輕裝甲車第9中隊
  • 獨立混成第20旅團:池田直三少將,歸大賀茂師團長指揮,兵力8000人
    • 獨立步兵第102大隊:坂本俊馬中佐
    • 獨立步兵第103大隊:小野中佐
    • 獨立步兵第104大隊:野村中佐
    • 獨立步兵第105大隊:森重中佐
    • 騎兵隊
    • 砲兵隊:小金井少佐
    • 工兵隊:笹良
    • 通信隊:下白石
    • 輜重隊
  • 第三飛行團,飛機約100架,人員700人
  • 海軍航空隊,飛機約50架,人員300人
  • 後勤部隊,人員約5000人
    • 鐵道聯隊
    • 千田兵站部
    • 第十兵站自動車隊
    • 兵站病院

戰況

[編輯]

1941年3月15日,北路日軍第33師團由安義向奉新上高方向進犯,國軍第70軍在奉新城東西設防,憑藉潦河兩側高地抵抗,在日軍飛機和炮兵的猛烈轟擊下,被迫撤守奉新。日軍攻陷奉新後,強渡錦江,續向上高進擊。南路日軍第20混成旅團,由贛江北岸發起攻擊,於夜間兩次強渡錦江,遂由獨城以北地區沿錦江南岸西犯,受到國民革命軍第70軍第107師和第74軍第51師的阻擊重創。

3月16日,中路日軍第34師團沿錦江北岸向高安方向進犯,企圖協同北、南兩路擊破守軍第70軍,再以3路圍攻第74軍。第70軍第107師在日軍強烈攻勢面前丟城棄地,倉皇突圍。3月18日,第34師團侵佔高安又西進龍團圩。第33師團進至上富若竹坳附近,3月19日,遭到第70軍一部伏擊,經苦戰突圍撤至奉新。

日軍第34師團突破第70軍右翼部隊陣地後,向西突進,在棠浦、泗溪之線受到第74軍的阻擊。日軍第20混成旅團由灰埠附近北渡錦江與第34師團會合。3月21日,國民革命軍第74軍英勇抗擊日軍的進攻,固守上高外圍陣地。第49軍與第74軍之第51師將日軍第20混成旅團擊退至錦江以北;遂渡江向北,協同江北第70軍主力攻擊日軍第34師側背。3月22日至24日,日軍在數十架飛機掩護下,向上高以東第74軍陣地發動猛攻。國軍奮勇抗擊,主陣地失而復得3次,為實施兩翼對日軍包圍爭取了時間。國軍第70軍、第72軍和第49軍適時趕到主戰場,由南北兩面包圍日軍,形成了南北5公里、東西15公里的包圍圈。

在此情況下,日軍第34師團長大賀茂中將一面向漢口日軍第11軍司令部急電求援,一面命令所部突圍撤退。第11軍司令部急令第33師團馳援解圍,並同第20混成旅團掩護第34師團撤退。

3月25日,退至奉新之北路日軍第33師團一部向官橋街、棠浦急進,被圍第34師團亦向東方向突圍,兩路日軍得以會合。3月26日夜,第74軍攻克泗溪,並協同第72軍等部將日軍壓迫於官橋街、南茶羅一帶。3月27日,日軍向奉新、南昌方面突圍、狼狽潰逃。第49軍、第70軍分兩路對日軍實施側後追擊,予以重創。3月28日,國軍主力進攻官橋街,與日軍激戰至下午,將日守軍600餘人全部殲滅,並斃日軍第34師團少將指揮官岩永,收復官橋街。3月31日克復高安,截斷了日軍東逃歸路。

4月1日,日軍以15架飛機掩護突圍,向斜橋方面逃竄。國軍乘勝追擊,收復了沿途城鎮。4月2日,國軍克復子西山、萬壽宮、奉新等地,4月8日和9日又克安義外圍的長埠、宋埠、平洲、弓尖各要點。日軍受到重大傷亡後撤回原駐地。雙方恢復戰前態勢,會戰結束。

結果

[編輯]

此役中華民國方面宣稱日軍共投入兵力6.5萬餘人,國民革命軍則投入11個師、10萬兵力。國軍宣稱讓日軍傷亡15,792人,日軍宣稱造成國軍損失死傷17,119人、失蹤2,814人;繳獲裝備有山砲6門、迫撃砲1門、24挺輕機槍、擲彈桶24具、408把步槍、各式彈藥11萬1717發。而日軍對於己方損失已未存任何戰報。日本戰後著作則稱日軍傷亡約5,500人。[2]

由於國軍投入的七十軍有補充師、保安縱隊等亦非滿編單位,中方11個師的10萬兵力也只是帳面編裝,日方概算總投入約為7萬人。姑且不論中方投入兵力和傷亡,可以確信的是中國方面聲稱的日軍規模被嚴重高估。所謂6.5萬人是以全師滿編2.5萬人的甲種師團計算[來源請求],但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出版的抗日戰史叢書中,前線對日軍實際估計是4.1萬人(33師13,000人、34師20,000人、混成第20旅8,000人);日軍戰後編纂戰史則承認上高會戰投入的兩個正規師皆有一個步兵聯隊未參戰,且參戰部隊是戰爭後才擴編的三團制特設師團,用4團制規格在評估敵軍實際上是錯誤前提[來源請求];加上兵力主體為4個營增配1個工兵團的混成第20旅,日軍總兵力即便算上增編部隊,無論如何高估皆不會超過6個團,因此日本方面認為本次會戰僅投入2萬人,按照編裝來看至多不會超過2.5萬人。1.5萬人的傷亡顯然為灌水數據。

雖說戰報灌水,但這不代表國軍在此役徒勞無功。日軍山砲屬聯隊(團級)編制武裝,一聯隊4門,繳獲6門代表至少有2個步兵團遭擊潰,對會戰最多是6個步兵團的日軍來說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單位受創嚴重,這在大部分日軍作戰中並不多見;而同樣參與此次會戰的第116師團獨立山砲兵第2聯隊也在會戰結束後的4月12日接受450名補充人員(用以補充陣亡與傷重致殘所造成的永久性損失,可恢復的傷兵應不在補充範圍)[3],足見該聯隊與此次會戰死傷慘重。此役後日軍11軍軍長園部和一郎在同年4月調任軍事參議官,6月轉預備役,相較於同樣任11軍長的前後任:岡村寧次阿南惟幾日後的官運亨通,顯然他必然犯下某些大錯才會讓他仕途受挫,而他的調任很明顯與會戰結果有關,間接證明了上高會戰國軍表現應成功打擊日軍。

紀念

[編輯]

宜春市上高縣新余市渝水區上高會戰遺址分佈,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4月3日,參訪大陸的台灣國民黨主席連戰曾到上高會戰英雄紀念碑祭奠。

註釋

[編輯]
  1. ^ 趙曾儔等編. 抗戰紀實第三冊. 商務印書館. 1947. 
  2. ^ 児島襄:『日中戦爭(5)』(文春文庫)。文藝春秋。1988年。311–312頁。ISBN 9784167141332
  3. ^ 中支那方面部隊略歴(その5)/分割3」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2122443800、中支那方面部隊略歴(その5)(防衛省防衛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