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東交民巷天主堂

座標39°54′11″N 116°24′44″E / 39.902952°N 116.412093°E / 39.902952; 116.412093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9°54′11″N 116°24′44″E / 39.902952°N 116.412093°E / 39.902952; 116.412093

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群
聖米厄爾教堂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東城區東交民巷甲13號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04年
編號8-0000-5-001
認定時間2019年10月7日

東交民巷天主堂,全稱天主教北京教區東交民巷聖彌厄爾堂,簡稱聖彌厄爾堂(英語:St. Michael's Church;法語:l'église Saint-Michel),舊時俗稱法國教堂(英語:French Legation Church),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交民巷甲13號,隸屬天主教北京教區

歷史

[編輯]

東交民巷天主堂是北京建造較晚的一所教堂,其所在地在建築教堂以前屬於法國領事館的範圍。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後,定居北京並且居住在東交民巷使館區的歐洲人顯著增加,這些僑民要求就近修建教堂以進行宗教活動。經法國籍北京主教樊國梁(Bishop Pierre-Marie-Alphonse Favier)與法國駐華領事協商,法國領事館將地皮轉讓,由法國遣使會撥款,法國籍神父高嘉理負責,在現在的位置修建教堂,後期的建築工作轉由法國人斬利國負責。

1904年,教堂建築竣工,正式開堂。開堂後的東交民巷天主堂以在華外國人為主要服務對象,主堂神父和輔助神職人員均為法國籍人士,並歸法國教會管理。

1949年後,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下屬的北京教區接管了東交民巷天主堂的建築和地產,東交民巷天主堂被劃歸北堂管理。1958年,由於政府政策的變化,天主教會活動被禁止;文革期間,東交民巷天主堂被完全關閉,建築與地產遭到沒收,並被劃歸東交民巷小學,教堂成為小學的禮堂,教堂建築被嚴重損毀。

1986年,東交民巷小學從教堂完全遷出,教堂被發還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下屬的北京教會;1989年12月23日,重新開堂[1]。1995年10月,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東交民巷教堂附屬建築」被列為北京市東城區普查登記文物,時代為民國。

建築

[編輯]
東交民巷使館區地圖。圖中25. French Catholique Church (St-Michel).即東交民巷天主堂。

相比於天主教在北京的四大教堂南堂北堂東堂西堂,東交民巷天主堂的歷史很短,規模很小,但其建築小巧精緻,同時也是北京市區內少有的沒有經過徹底毀壞和重建的天主教堂。

教堂現存建築佔地面積2656.4平方米,主體建築為典型的哥德式風格,高二層,坐北朝南,東西面闊三開間,南北進深十四開間;堂內為木結構,頂部用肋狀拱券,以圓柱支撐,地板鋪有花磚甬道;教堂東西兩側裝飾有在法國定做的玻璃花窗,但在教堂被台基廠小學佔用作為禮堂期間,這些花窗大多被打破。聖堂正門上方為教堂主保聖彌額爾的雕像,他是聖經中保護以色列子民的總領天使,被教會視為新約子民的護守天使,這尊天使像雕刻精美,細節鮮明;天使造像和精美的花窗玻璃是東交民巷建築中最引人矚目的兩大亮點。

除了哥德式的教堂主體建築之外,在聖堂北側還有一幢西洋風格的二層小樓,是本堂神甫的居所,教堂東側有十間磚砌平房,平面佈局均用北京傳統民居的格式,但門窗卻施以拱券結構,堪為中西合壁之作。

圖集

[編輯]
南側正面,由兩座鐘塔和中部入口組成,寬14.75米,塔樓十字架處高26.1米
南側側面
南側仰視,扶壁頂部皆做成尖券與小尖塔,造成立面的升騰感
南側入口
南側入口上部,前為聖彌厄爾像,後部玫瑰窗處採用兩聯尖拱窗與一圓形花窗的組合
南側入口東側壁龕,內置聖保祿像
從外側看兩側的尖拱長側窗,高5.5米,寬0.8米,內嵌彩色玻璃
從內側看兩側的尖拱長側窗
中廳,寬6.4米,淨高13.2米
中廳內的西側列柱,採用科林斯柱式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石衡潭、王瀟楠、趙建敏、鄧紹曦:《改革開放以來北京教區社會服務與實踐》,《中國天主教》2001(6):40-45
  2. ^ 2.0 2.1 2.2 北京市天主教“两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简历. 天光. 2014-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6). 
  3. ^ 3.0 3.1 北京:天主教北京教区神职人员2016年最新调动名单. 信德網. 2016-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6).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