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中國工業合作協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工業合作協會
簡稱中國工合CIC
成立時間1938年8月5日
創始地 中華民國漢口
類型組織
地址
網站www.chinagungho.org

中國工業合作協會(英語:Chinese Industrial Co-operatives,中文簡稱「中國工合」,英文縮寫CIC),是「中國工業合作者、手工業者和熱心合作事業的人士與組織,自願結成的具有先進性、統戰性、經濟性、國際性的全國性社會經濟團體」。[1][2]

中國工業合作協會接受主管單位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代管單位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社團登記管理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的業務指導及監督管理;統一戰線工作則接受中共中央統戰部的指導。[1]

歷史

[編輯]

創立

[編輯]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各主要沿海城市先後被日軍佔領,抗日根據地及大後方的工業品十分短缺。為了支援抗日戰爭,保證軍用及民用工業品的供給,1937年11月,胡愈之林福裕埃德加·斯諾路易·艾黎等人在上海發起了組織工業合作社運動,成立了「中國工業合作運動設計委員會」,並起草了《中國工業合作社運動》,其中主要內容有:(1)「中國迫切需要建設經濟國防」;(2)「建設新經濟國防的計劃」。1938年5月,徐新六埃德加·斯諾路易·艾黎等人攜帶該計劃抵達漢口,受到國民政府有關方面的同意,並且受到中國共產黨方面的周恩來秦邦憲董必武等人支持。[2]

1938年8月5日,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在武漢成立。該會由路易·艾黎新西蘭人)、埃德加·斯諾海倫·福斯特·斯諾夫婦(美國人)、胡愈之徐新六等人共同發起成立。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以及民主人士共同參加了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的領導工作。名譽理事長為宋美齡,理事長為孔祥熙路易·艾黎任行政院技術顧問、中國工業合作協會代理總幹事。1938年底,該會遷至重慶,成立理事會,理事有林伯渠董必武鄧穎超王世傑邵力子張治中杭立武俞鴻鈞沈鈞儒黃炎培莫德惠等人。中國工業合作協會作為推動中國工合運動的民間組織,直隸行政院。並且在中國西北、川康、東南、西南等地區陸續設立工合辦事處,下設工合事務所,組建各類工業生產合作社及聯合社。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的宗旨是組織失業工人成立工業生產合作社,將生產寓於救濟之中,以支援軍用及民用,支援抗日戰爭[1][2]

發展

[編輯]

中國工業合作協會是工合運動的領導機關,從1938年至1949年該會內部組織沿革如下:[2]

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在區或省設立辦事處,辦事處設主任1人,負責計劃、指揮、監督。辦事處內設組織課、技術課、會計課、供銷課、總務課等課,設區視察1人。辦事處下設事務所,是直接組織各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指導核心,事務所內分為會計、指導、事務,有的地方事務所還下設站。[2]

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的實際分區情況如下:[2]

  • 第1時期:設有東南區、西北區、西南區3個區。
  • 第2至第4時期:設有西北區、晉豫區、川康區、滇黔區、湘桂區、贛閩粵區、浙皖區7個區。
  • 第5時期:設有東南區、西北區、西南區、川康區4個區。川康區在四川省設有11個事務所。西北區設有16個事務所,分別為陝西省10個所,甘肅省、山西省各2個所,河南省、湖北省各1個所。東南區設有15個事務所,部分設在江西省,部分設在福建省、浙江省、廣東省。西南區設有15個事務所,分別為湖南省7個所,廣西省、貴州省各4個所。
  • 第6時期:西北區改為5個輔導區,西南區改為3個輔導區,每個輔導區各設專員1人。東南區仍然包括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江西省4個省。四川省、雲南省、湖南省、廣西省改為直屬總會領導。[2]

1940年代,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的主要事業有:軍毯製造、淘金、紡織工業、造紙工業、化學工業、製革工業、機器工業、食品工業、礦冶工業。1944年,中國工業合作協會領導工業生產合作社463家。[2]

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在抗日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中國共產黨方面的毛澤東周恩來徐特立葉挺等領導人的讚揚。「工合Gung-Ho」也成為美國字典中的一個詞條,成為團結合作、勇敢開拓之象徵。[1]

國內外工合運動促進委員會

[編輯]

與此同時,國內外設立的工合運動推進委員會主要有:[2]

  • 工合上海促進委員會:1938年8月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在武漢成立之後,上海的「中國工業合作運動設計委員會」即更名為「中國工合運動上海促進委員會」,以會員全體大會作為該會的最高組織,以主席、秘書、會計及各分委員會的主席組成執行委員會,下設有財務委員會、技術委員會、宣傳委員會。財務委員會負責籌募、接收、保管國內外同情工合運動人士之捐款。技術委員會負責網羅技術人才及熟練的技術工人,送往大後方參加工業生產合作社工作。宣傳委員會負責出版和宣傳方面的工作。工合上海促進委員會首任主席是徐新六,在從香港乘桂林號飛機飛往武漢時遭到日本飛機狙擊而遇難。[2]
  • 工合香港促進委員會:1938年8月成立,組織結構和職責與工合上海促進委員會相同。由於上海處於日本控制下,活動無法公開,而香港則較為自由,所以出版刊物等工作都依靠工合香港促進委員會,工合香港促進委員會也成為工合上海促進委員會與中國工業合作協會之間的樞紐。工合香港促進委員會名譽主席宋慶齡,主席鍾秉鋒,副主席鄭鐵如,贊助人有中外人士25人。[2]
  • 工合國際委員會:1939年5月,為推動國際支持工合運動,正在香港的宋慶齡陳翰笙等人發起成立工合國際促進委員會,宋慶齡任名譽主席,香港聖公會會督何明華英國人)任主席,委員有埃德加·斯諾路易·艾黎普律德女士(美國人)等人,陳翰笙任秘書,會計初為鄭鐵如,後為陳乙明。該會的主要職責是:宣傳、分配貸款、協助推進計劃、視察、介紹技術及專家、設研究機構、辦理訓練工作、出版刊物等等。該會每年舉行一次全體會議,平日則由主席、秘書處理日常事務。在工合國際委員會的推動下,在美國紐約英國倫敦等地先後成立了工合促進委員會,在華僑及同情中國抗日戰爭的團體、國際友人中募款,所得款項部分轉送抗日根據地及解放區,部分交給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用於指定的工合業務及訓練。工合國際委員會募款大約500萬美元。日軍佔領香港後,工合國際委員會遷至成都。陳翰笙曾經在桂林主持工合研究所,後來赴印度,遂改由英國人湯遜(Peten Tounsend)擔任秘書,常駐重慶、成都兩地。[1][2]
  • 國外工合促進會:[2]
  • 其他組織:加拿大新西蘭新加坡也成立了工合促進會。此外,美國援華委員會、英國援華委員會,都是各類援華團體的聯合組織,統籌支配捐款,通過工合國際委員會援助中國工合運動。[2]

結束

[編輯]

1946年2月,中國工業合作協會遷至上海,會址設在圓明園路。工合國際委員會則從成都遷回香港,秘書湯遜經常派駐上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湯遜返回英國)。[2]

1940年,在陝西省雙石鋪籌設「培黎工藝學校」,路易·艾黎一直擔任校長。1943年該校遷至蘭州,1944年又遷至河西走廊甘肅省山丹縣[2]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在收復區未能積極展開工作,原來在內地的工業生產合作社也在逐年減少。1946年底,共有工業生產合作社348家,社員6100人;1947年底,工業生產合作社僅餘333家,社員5455人;1948年底,工業生產合作社又降至316家,社員3972人。[2]

上海戰役前,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總幹事張福良赴美國,其他幹部都留守。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上海後,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沙千里等人接管該會,秦柳方也參與了接管工作。不久,中國工業合作協會遷往北京顏澤龍任代理總幹事。1951年,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合併於中華全國合作總社。培黎學校於1952年遷返蘭州,改為蘭州石油學校。工合國際委員會於1952年在香港宣佈停止活動。[2]

恢復

[編輯]

1980年,胡愈之等人以及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的老同志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出恢復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的活動。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領導同意,1983年11月舉行了工合全國代表會議,推選薛暮橋為名譽理事長,路易·艾黎為名譽顧問,選舉49位理事,羅俊為理事長(後來由畢平非代理)。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由此恢復活動。1988年11月,中國工業合作協會舉行第二次理事(擴大)會議,改選申健為理事長(申健逝世後,由盧廣綿代理),副理事長謝邦選秦柳方。中國工業合作協會恢復活動之後,陸續成立省、市分會及支會,開展了組社、培訓、諮詢等項業務。[2]2006年12月20日,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5]中共中央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的領導及有關部門支持下,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的事業獲得很大發展。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在發展經濟、繁榮市場、擴大就業、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等方面有所貢獻。中國工業合作協會歡迎國內外的企業家、事業家、科技工作者等人士加入該會。[1]

1987年9月,經主管部門批准,工合國際委員會恢復活動,先後由路易·艾黎楊波擔任主席,恢復了對外宣傳、聯繫、籌款等活動,並且在甘肅省山丹縣湖北省洪湖縣山東省龍口蓬萊、北京市海淀區設立工合試驗區(點)。1987年底,路易·艾黎在北京逝世,此後1992年1月30日成立「路易·艾黎合作事業基金會」,楊波擔任該基金會主席,繼續推進路易·艾黎提倡的工合事業。[2]

2013年9月14日,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在北京舉行成立75周年大會,並且聘請台灣三三企業交流會」會長江丙坤為名譽會長。江丙坤遂成為與名譽會長周鐵農顧秀蓮李貴鮮並列的名譽會長。[6]

服務

[編輯]

工合國際通過與合作社密切合作,提供諮詢與培訓服務,輔助合作社發展,堅持合作社基本原則,指導和促進各種類型的合作社發展。工合國際探討和總結中國條件下的合作社的成功經驗,通過它們的示範作用,推動中國合作社事業的健康發展。

工合國際委員資格向一切和熱心合作社事業人士和合作社社員開放。工合國際常設機構為執行委員會和主席團,負責全委會休會期間決策事務。工合國際辦事機構為秘書處。秘書處根據主席團與執委會決議,提出並執行各項工作計劃與項目活動。主席團與執委會依次每月輪流舉行一次會議。每五年舉行一次全委會。通過《工合國際通訊》和「委員座談會」保持與委員間的信息交流和意見交換。

工合國際現有三個全職工作人員,兩個兼職人員,並具有一個以委員為主的志願者隊伍,提供各種推廣合作社的服務。

工合國際委員會辦公地點設在北京市朝陽區芍藥居20號吉利家園3號樓805室。工合國際委員會出版中、英文季刊《工合國際通訊》,報導工作,溝通信息。

宗旨

[編輯]

如今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的宗旨為:[1]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守憲法、法律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團結一切熱心工合事業的人士和組織,發揚工合優良傳統,組織、指導、協調、促進合作經濟及合作社的建設與發展,推進區域合作與國際合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實現小康作貢獻。

職能

[編輯]

如今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的職能為:[1]

  • (一)保護好、利用好、發展好中國工合組織資源,組織、指導、協調全國工業合作事業,推進各種經濟成份、多種組織形式的合作經濟共同發展。
  • (二)加強合作經濟的理論研討與實踐創新,研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工合組織的地位、作用、任務和發展方向,探討工合經濟與城鄉新型合作經濟組織聯合發展的有效形式,提出有關合作經濟政策和立法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 (三)開展與國內外合作組織及友好人士之間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工合組織的橋樑紐帶作用。
  • (四)維護工合會員與各級工合組織的合法權益。
  • (五)建立工合社會化服務體系,為工合會員和企業提供市場調查、信息傳播、技術培訓、信用調研、品牌推廣、法律維權、管理諮詢等服務。
  • (六)開展職業教育、勞動技能、從業資格等方面的培訓,為國家經濟建設和工合事業發展培訓幹部和專業人才。
  • (七)開辦中國工合網站,編輯出版工合書刊雜誌,宣傳國際合作運動及合作社發展原則,傳播工合先進文化。
  • (八)承擔政府和有關部門委託的其它事項。

中國工業合作協會歷任領導

[編輯]

名譽理事長、會長

  • 宋美齡(1938年-?,名譽理事長)
  • 薛暮橋(1983年-1988年,名譽理事長)
  • 薛暮橋(1988年-2005年逝世,名譽理事長)
  • 楊波(2006年-2011年,名譽理事長)
  • 胡德平(2006年-2011年,名譽理事長)
  • 周鐵農(2011年-,名譽會長)
  • 顧秀蓮(2011年-,名譽會長)
  • 李貴鮮(2011年-,名譽會長)
  • 萬紹芬(2011年-,名譽理事長)
  • 胡德平(2011年-,名譽理事長)
  • 楊志海(2011年-,名譽理事長)
  • 錢桂敬(2011年-,名譽理事長)
  • 陳廣文(2011年-,名譽理事長)
  • 孫曉華(2011年-,名譽理事長)
  • 江丙坤(2013年-,名譽會長)

理事長

  • 孔祥熙(1938年-?)
  • 宋子文(1945年1月-1949年,代理理事長)
  • 羅俊(1983年-?,第一屆理事長)
  • 畢平非(?-1988年,第一屆代理理事長)
  • 申健(1988年-1992年逝世,第二屆理事長)
  • 盧廣綿(1992年-1995年逝世,第二屆代理理事長)
  • 劉世馨(1998年-2006年,第二屆理事長)
  • 高宗銀(2006年-2011年,第三屆理事長)
  • 高宗銀(2011年-,第四屆理事長)

總幹事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