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中國圖說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圖說》
《中國圖說》范摩爾版書名頁
原名China monumentis qua sacris qua profanis, nec non variis naturae et artis spectaculis, aliarumque rerum memorabilium argumentis illustrata
中文名《中國圖說》
作者阿塔纳斯·珂雪
語言拉丁語
發行資訊
出版時間1667年
出版地點 荷蘭共和國阿姆斯特丹

中國圖說》(拉丁語China illustrata)是德國耶穌會士阿塔納修斯·珂雪於1667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出版的一部關於中國的圖書。原書為拉丁文寫成,隨即翻譯成多種語言(1668年荷譯本,1669年英譯本,1670年法譯本)。這一圖文並茂的著作匯集了傳教士帶回歐洲的關於中國以及遠東其他地區文化政治、風土人情的記錄,在歐洲引起巨大反響,成為西方現代漢學的濫觴。

出版

[編輯]

阿塔納修斯·珂雪是17世紀的耶穌會士,著作頗豐,涉及領域也非常廣泛[1]。在羅馬的耶穌會學院期間,他有機會接觸到數十年來教廷派往中國的耶穌會傳教士發回的資料。珂雪雖然從未到過亞洲,但對中國的語言和文化興趣濃厚。在完成這本237頁的大開本巨著之後,他本人也成為讀者眼中著名的中國專家[2]

《中國圖說》的初版由阿姆斯特丹的出版商范威阿斯貝格(Janssonius van Waesberge)和維耶斯特拉滕(Elizer Weyerstraten)推出,這也是珂雪出版著作的長期合作夥伴。同年,另一位出版商范摩爾(Jacob van Meurs)也印刷了一種近乎相同的版本[1]

內容

[編輯]
《中國圖說》扉頁,描繪在耶穌會創始人聖方濟聖依納爵以及天使們環繞的耶穌之名的光芒照耀下,身着明朝深衣利瑪竇和身着清朝官服湯若望展開一副遠東地圖

書名

[編輯]

原書名為China monumentis qua sacris qua profanis, nec non variis naturae et artis spectaculis, aliarumque rerum memorabilium argumentis illustrata(《中國的宗教文物、世俗文物和各種自然、技術奇觀及關於有價值事物各種說法的匯編》)。[3]:210

章節

[編輯]

全書分為六部分[4]

插圖

[編輯]

《中國圖說》在當時尤為引人入勝之處在於書中豐富的插圖,其中既有精確的中國地圖,也有對自然風光、人文景物的描繪,還包括皇帝和耶穌會士的畫像[5]。動植物的插圖主要以卜彌格的《中國植物誌英語Flora Sinensis》(Flora Sinensis)為藍本,其中部分甚至出自中文書籍[6]

影響

[編輯]
綠毛龜圖,1667年《中國圖說》196頁

《中國圖說》的出版在歐洲引發巨大的反響。荷蘭文英文法文的翻譯版本分別在此後三年內出版。英文的譯本激發起英國對中國的濃厚興趣,也催生了其他以遠東人文和旅行為內容的英文著作[7]

一些學者對《中國圖說》持負面評價。如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認為該書與其說是學術著作,不如說是消遣讀物[8]。德國埃及學家阿道夫·厄爾曼英語Adolf Erman也認為該書的寫作以一般大眾為主要讀者群,而非專家學者[9]

儘管如此,《中國圖說》在當時的歐洲可謂是塑造世人對中國認知的最為重要的作品[8][10],也是17世紀最為流行的著作之一[11],直至今日也是了解和研究西方漢學和中國熱起源的重要資料[7][12][13]

《中國圖說》採用「China」來表示「中國」,而沒有使用拉丁語中更常用的「Sina」,這一選擇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後代歐洲人的寫法。[3]:210

中譯本

[編輯]

2010年,以英文版為底本、參考拉丁文版和法文版譯出的《中國圖說》中譯本由大象出版社出版。[4]

圖集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China Illustrata | Beyond Ricci. ricci.bc.edu. [2018-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3) (英語). 
  2. ^ Weststeijn, Thijs. The Middle Kingdom in the Low Countries. Sinology in the Seventeenth-Century Netherlands. The Making of the Humanities. September 6, 2012, II: 210–240. JSTOR j.ctt45kdfw.14可免費查閱. 
  3. ^ 3.0 3.1 雷立柏. 西方经典英汉提要 第4卷 文艺复兴和巴罗克时期经典100部 1450年-1750年. 北京/西安: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12. ISBN 978-7-5100-4864-7. 
  4. ^ 4.0 4.1 阿塔納修斯·珂雪. 中国图说. 張西平,楊慧玲,孟憲謨 譯. 鄭州: 大象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347-5831-7. 
  5. ^ Szczesniak, Baleslaw. Athanasius Kircher's: China Illustrata. 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 1952, 10: 385–411. JSTOR 301822. doi:10.1086/368561. 
  6. ^ Reed, Marcia. China on Paper. Los Angeles: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2007. ISBN 978-1-60606-068-1. 
  7. ^ 7.0 7.1 Szczensniak, Baleslaw. Athanasius Kircher's: China Illustrata. 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 1952, 10: 385–411. JSTOR 301822. doi:10.1086/368561. 
  8. ^ 8.0 8.1 Museum, Deutsches. Deutsches Museum: Kircher. www.deutsches-museum.de. [2018-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7) (德語). 
  9. ^ Gertzen, Thomas L. Die konfessionellen Hintergründe in der Geschichte der deutschsprachigen Ägyptologie. Judentum und Konfession in der Geschichte der deutschsprachigen Ägyptologie. Berlin/ Boston: De Gruyter Oudenbourg. 2017: 33 [2022-05-19]. ISBN 978-3-11-052993-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9) (德語). 
  10. ^ Kircher, Athanasius. China Illustrata. Indian University Press. 1987: i. 
  11. ^ Lach, Donals F. Asia in the eyes of Europe. Sixteenth through Eighteenth Centurie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ibrary. 1991: 39. ISBN 0-943056-14-4. 
  12. ^ Museum, Deutsches. Deutsches Museum: Das Buch. www.deutsches-museum.de. [2018-06-10] (德語). 
  13. ^ 張西平. 基歇尔笔下的中国形象——兼论形象学对欧洲早期汉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中國文化研究. 2003, (03): 138–148. ISSN 1005-3247. doi:10.3969/j.issn.1005-3247.2003.03.014. CNKI ZWHY200303013. NCPSSD 8463637需註冊賬號查閱.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