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街
先知街(希伯來語:רחוב הנביאים,Rehov HaNevi'im)是耶路撒冷一條東西走向的軸線道路,始於大馬士革門外,止於小大衛廣場,位於雅法路北側,平分Musrara街區。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鼎盛時期,先知街是醫院、教堂、修道院、招待所[1]、政府機關、外國領事館,和富裕的基督教、猶太教和阿拉伯居民最喜歡的地址。
今天,先知街依然混雜分佈着居民、學校,醫院,教堂和政府部門[2],這條街因優雅的19世紀建築被稱為「舊城外最美麗的街道」,這些歷史建築也使其成為舊城外最熱門的觀光景點[2]。
詞源
[編輯]先知街開闢於19世紀中葉耶路撒冷突破舊城城牆向外擴張之際[3]。在開始時,這條街沒有名稱,而是被稱為:
這條街在英國託管初期由耶路撒冷總督羅納德·斯托爾斯正式命名[3]。那時,鋪砌了路面,安裝了水電基礎設施。
一種意見認為,這條街得名於以色列的先知,他們曾經在耶路撒冷預言[4]。
1948年前的醫院
[編輯]在早期,先知街是一個開設醫院的熱門地點。在19世紀中葉,位於老城的醫院由於人口密度太高,衛生條件難以保障而被迫遷出。這些醫院開設在先知街,以儘量靠近仍居住在老城的猶太居民。
由基督教傳教組織開辦的醫院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以吸引猶太患者,達到傳教的目的。雖然猶太教拉比對這一做法加以譴責,但是無法阻止許多猶太人繼續到基督教醫院接受治療[5]。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在先知街設立的醫院包括:
- 猶太人傳教會經營的療養院 (82號),建於1862年
- Marienstift 兒童醫院,於1872年開業(29號)
- 梅耶羅斯柴爾德醫院,老城以外的第一個猶太醫院,詹姆斯羅斯柴爾德男爵於1888年建成,以他的父親命名(37號)
- 德國女執事醫院,1894年開業,1948年之後,它被Bikur Cholim醫院接管「齊夫樓」。 (49號)
- 英國教會醫院,於1897年開業(82號)
- Bikur Holim 醫院,建於1910年(53號)
- 意大利醫院,於1919年開業(34號)
政府辦事處和領事館
[編輯]- 帕夏村(61號):由希臘正教會興建,租給奧斯曼帝國的總督[6]。
- 德國領事館,1933年遭以色列地下組織襲擊[7] and was subsequently destroyed by the underground.[8]
- 美國總領事館,於1844年設立於舊城,19世紀末搬遷到先知街。1912年遷至阿格隆街現址[9]。
- 埃塞俄比亞領事館(38-40號),建於1928年,[10],1948年至1973年在此開設該國領事館[11]
基督教傳教會
[編輯]先知街的基督教傳教會中,最突出的是倫敦猶太人傳教會,總部設在這條街的西端(現為聖公會國際學校校園)。在1880年代曾僱傭了數百名來自俄羅斯的貧困的猶太移民。[10]
酒店
[編輯]私人住宅
[編輯]不同於舊城外的其他專門的猶太教,基督教和阿拉伯區,先知街是一個混居區域,奧斯曼帝國和後來英國官員;外國領事和富裕居民都住在這裏,創造了文化和社會中心[12]。
著名的居民包括:
- 康拉德·希克,德國新教傳教士和建築師,在這條街建造了幾個建築物,包括他自己的家泰伯樓(58號)
- 威廉·霍爾曼·亨特,英國畫家,1869年在64號建造住宅[13]後來的租戶包括海倫娜·卡根博士,耶路撒冷的第一位兒科醫生。1925年,希伯來語女詩人雷切爾住在院內的白色小房子,從院內的梨樹獲得靈感,寫了一首詩[14]。
- 約瑟夫·納馮,猶太商人,雅法-耶路撒冷鐵路的發起者,納馮府(59號)的所有者[6]。
- Johannes Frutiger,瑞士銀行家,他的住宅名為瑪哈念樓,建於1885年,瑪哈念出自《創世紀》32:2. 今天是以色列教育部。
宗教團體
[編輯]在19世紀後期,一些猶太社區在先知街東端,靠近大馬士革門的地方建立起來。在19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又建起了敘利亞、伊拉克、波斯和格魯吉亞、高加索猶太人的房屋[15]。[5]這些街區在1929年巴勒斯坦暴動期間被拋棄,由基督教徒和穆斯林接管。[15]
建築
[編輯]先知街的大多數建築用石頭砌築,有高高的圍牆。私人住宅很大,高一層或兩層,前面或後面設有花園。公共建築不超過四層。
在先知街的西段,從Shivtei以色列街到小大衛廣場,很多公共和私人建築都採用歐洲風格,反映建造者的國籍。例如,德國女執事醫院和鐘樓是典型的德國教堂和公共建築。沿街建築物和門飾以宗教象徵物,如十字架、大衛之星、新月,宗教機構的標誌,和聖經 經文。
一些建築由建築師康拉德希克設計:倫敦猶太人傳教會(今聖公會國際學校);德國醫院的部分[10],和希克住宅泰伯樓(今瑞典神學院)(58號)。
文藝復興風格的意大利醫院是由Antonio Barluzzi設計,建於1919年,今天是以色列教育和文化部。[10]
現代機構
[編輯]學校
[編輯]基督教組織
[編輯]- 國際福音教會(55號)
- 聖約瑟修道院(66號)
- 瑞典神學院(58號)[18]
- Shevet Achim,設有小兒先天性心臟缺陷醫療中心(29號)
政府辦公室
[編輯]- 教育和文化部(意大利醫院大樓)
- 教育部辦公室(利拉姆樓)
- 教育部(瑪哈念樓)
旅館
[編輯]- 亞伯拉罕旅館[19]
- 棕櫚旅館
參考
[編輯]- ^ Jerusalem Strolls: Haneviim and Ethiopia St.. jerusalemite.net. 2008-09-03 [2010-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17).
- ^ 2.0 2.1 Street of the Prophets Plan. Sustainable Jerusalem Coalition. 2001 [2010-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13).
- ^ 3.0 3.1 3.2 Ha-nevi'im Street. Jerusalem Municipality. [2010-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7).
- ^ 4.0 4.1 Eisenberg, Ronald L. The Streets of Jerusalem: Who, What, Why. Devora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ISBN 1-932687-54-8.
- ^ 5.0 5.1 Rossoff, Dovid. Where Heaven Touches Earth: Jewish life in Jerusalem from medieval times to the present. Guardian Press. 1998. ISBN 0-87306-879-3.
- ^ 6.0 6.1 6.2 Bar-Am, Aviva. A Guide to Buildings in Jerusalem. The Jerusalem Post. [2010-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4).
- ^ Medoff, Rafael. An Unorthodox Rabbi on Capitol Hill: The legacy of Rabbi Baruch Rabinowitz (PDF). Jewish Action. Spring 2004 [2010-07-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7-23).
- ^ Malka, Annette. Street of the Prophets, Jerusalem. terredisrael.com. 2009-08-09 [2010-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4).
- ^ About the Consulate. Consulate General of the United States/Jerusalem. 2009 [2010-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07).
- ^ 10.0 10.1 10.2 10.3 10.4 Bar Am, Aviva. Rehov Hanevi'im — Around the houses. The Jerusalem Post. [2010-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6).
- ^ The Ethiopian Consulate. Jerusalem Municipality. 2006-02-06 [2010-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7).
- ^ Zaun-Goshen, Heike. Beyond the Wall - Chapters on Urban Jerusalem. The Jerusalem Post. 2007 [2010-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2).
- ^ Gilad, Moshe. Peeking through the highrises: Famed Jerusalem street's old architectural glories. Haaretz. 29 August 2012 [21 June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9).
- ^ Green, Michael. Whose Property?. The Jerusalem Post. 2008-08-07 [2010-07-11].
- ^ 15.0 15.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arieh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From the Executive. aisj.co.il. [2010-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28).
- ^ History. hadassah.ac.il. [2010-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1).
- ^ Swedish Theological Institute. Jerusalem Municipality. 2005-09-15 [2010-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7).
- ^ Vered, Ronit. Leader of the backpack. Haaretz. 6 May 2011 [17 Februar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