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機年代
爆機年代 High Score | |
---|---|
類型 | 紀錄片 |
國家/地區 | 美國 |
語言 | 英語、日語 |
季數 | 1 |
集數 | 6(每集列表) |
每集長度 | 37–47分鐘 |
製作 | |
執行製作 |
|
製作公司 | |
播出資料 | |
首播頻道 | 網飛 |
播出日期 | 2020年8月19日 |
《爆機年代》(英語:High Score,中國大陸、新加坡譯《劍指高分》,香港譯《爆機年代》,台灣譯《高分得勝:電玩的黃金年代》)是一部由Great Big Story製作並由網飛出品的紀錄劇集。該劇集以採訪電子遊戲開發者和他們的故事來展現電子遊戲產業從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產業拓荒歷程。劇集旁白由為瑪利歐配音的查理斯·馬爾蒂內擔任。[1]劇集在2020年8月19日首播。
劇集
[編輯]總集數 | 集數 (劇集) | 標題 | 導演 | 編劇 | 上線日期 | |
---|---|---|---|---|---|---|
1 | 1 | 大起大落 Boom & Bust | 待定 | 待定 | 2020年8月19日 | |
介紹街機遊戲及家用遊戲機於1970年代晚期到1980年代早期,截至1983年美國遊戲業大蕭條的早期發展。受訪者包括《太空侵略者》主創西角友宏、首屆《太空侵略者》全美錦標賽冠軍麗貝卡·海涅曼、通用電腦公司街機遊戲加速版發明者道格·麥克雷(Doug Macare)、史提夫·戈爾森(Steve Golson)和邁克·霍洛維茲(Mike Horowitz)、《食鬼》主創岩谷徹、雅達利聯合創辦人諾蘭·布什內爾、Fairchild Channel F遊戲卡匣發明者傑瑞·勞森後裔凱倫與安達臣,以及《E.T.外星人》開發者侯活·史葛·華沙。 | ||||||
2 | 2 | 捲土重來 Comeback Kid | 待定 | 待定 | 2020年8月19日 | |
介紹1983年大蕭條後任天堂憑藉街機遊戲《大金剛》和紅白機打入美國市場,利用1990年任天堂世界錦標賽進行宣傳,推出任天堂遊戲顧問(Nintendo Game Play Counselors)幫助遇到困難的玩家以及《任天堂力量》的創刊。受訪者包括多部任天堂遊戲的作曲田中宏和、協助推廣紅白機及《任天堂力量》的任天堂美國行銷總監蓋爾·蒂爾登(Gail Tilden)、任天堂世界錦標賽冠軍謝夫·漢森(Jeff Hansen)、任天堂遊戲顧問沙恩·布魯姆(Shaun Bloom)、環球城市影業訴任天堂案中任天堂代表律師約翰·卡比。本集致敬了2019年去世的卡比。 | ||||||
3 | 3 | 角色扮演玩家 Role Player | 待定 | 待定 | 2020年8月19日 | |
介紹了冒險遊戲和角色扮演遊戲從最初的《巨洞冒險》等文字冒險遊戲發展成《謎之屋》及《創世紀》系列的圖像冒險遊戲,再變成《最終幻想》系列等角色扮演遊戲的歷程。受訪者包括《謎之屋》主創羅貝塔和肯·威廉士、《創世紀》主創李察·蓋瑞特、《最終幻想》美工天野喜孝和LGBT題材角色扮演遊戲開發者萊恩·貝斯特(Ryan Best)。 | ||||||
4 | 4 | 這是一場戰爭 This Is War | 待定 | 待定 | 2020年8月19日 | |
介紹了家用機戰爭。世嘉利用世嘉創世紀配合《超音鼠》和《勁爆美式足球》,從銷量層面在美國市場戰勝人任天堂。受訪者包括世嘉美國總裁湯·卡林斯克、《超音鼠》玩法設計安原廣和、超音鼠美工大島直人、1994年世嘉世界錦標賽冠軍克里斯·唐(Chris Tang)、藝電創辦人特里普·霍金斯、88版《勁爆美式足球》製作人喬·伊巴拉、將黑人足球引入《勁爆美式足球》的《Madden NFL》系列開發者哥頓·貝拉米。 | ||||||
5 | 5 | 開戰! Fight! | 待定 | 待定 | 2020年8月19日 | |
介紹了《街頭霸王II -世界勇士-》和《真人快打》等格鬥遊戲,兩者塑造了現代電子競技比賽的雛形。後來《真人快打》和《午夜陷阱》引起大量爭議,引起1993年美國國會舉行聽證會,促成娛樂軟件分級委員會成立。受訪者包括《街頭霸王II》設計者西谷亮和安田朗、《真人快打》系列聯合創始人約翰·托拜亞斯、1993年《街頭霸王II 極速版》冠軍、中野貴博電子競技隊主理人中野貴大(Takahiro Nakano)和《午夜陷阱》主創占·萊利(Jim Riley)。 | ||||||
6 | 6 | 晉級 Levelup | 待定 | 待定 | 2020年8月19日 | |
介紹1993年任天堂家用機遊戲《星級火狐》及電腦正式從2D電腦圖形向3D電腦圖形過渡,以及Id Software遊戲《毀滅戰士》正式提出網絡遊戲概念。受訪者包括《毀滅戰士》主創約翰·羅梅洛、《星際火狐》主創迪倫·庫斯伯特 及吉爾斯·高達德,以及諾蘭·布什內爾的最終回顧,包括《乓》和《太空戰爭》的開發。 |
製作
[編輯]創劇人法蘭西·科斯特爾說她做這部紀錄片的靈感源於在法國長大時有很多美國朋友的經歷:「(電子遊戲)是一門普世語言」[2]。她此前曾為Great Big Story拍過遊戲紀錄片《8位元傳奇》("8-Bit Legacy"),但認為這部片子只涉及遊戲產業的一部分歷史。她向Netflix提出了一份草案,得到了《暗網》和梅麗莎·活的支援[3]。科斯特爾不希望作品的重心和大多數遊戲紀錄片一樣,放在遊戲本身,而是着重介紹遊戲背後的開發者和玩家,讓他們去洞察遊戲開發的創意點子[3]。她決定不講遊戲的全部歷史,僅探討遊戲產業特定時期的一些有整體性和凝聚力的故事[3]。科斯特爾和伍茲認為,最合理的辦法是從街機及家用機遊戲的誕生開始講起,將故事側重於一方,而將向三維圖像的過渡定為終點,她們認為這「產生了一個自然的結局,即遊戲史上的新墊腳石」[4]。
科斯特爾表示,她研究時發現大多數遊戲公司很樂意跟他們合作展示案例,也有一些主創離開了遊戲產業,但也願意分享他們的經歷[4]。科斯特爾估計他們擁有的材料時長約20個小時,但他們必須將內容精簡為6集,將重點更多地放在所有類型的遊戲玩家都感興趣的故事上,而不僅僅面向鐵杆玩家[4]。
片中提到了萊恩·貝斯特於1990年代創作的遊戲《GayBlade》。但如節目所指,貝斯特在製作過程中向製片人表示,他從夏威夷搬到加利福尼亞時,小心丟了自己還存有的遊戲副本,而這些副本已經無法在別的地方找到。製片人最終在網上尋找能在節目中用上的副本,最終在後期製作臨近結束時,聯絡了柏林的同性戀博物館,對方願意提供遊戲的副本,並將副本歸還貝斯特[5]。該遊戲經過修復後存入互聯網檔案館,可通過模擬器遊玩[6]。
科斯特爾與威廉·阿克斯、山姆·拉克魯瓦、梅麗莎·活共同擔任導演,四人和考特尼·庫普也是視頻的執行製片人[7]。
發行
[編輯]紀錄片獲得記者的好評,被認為是遊戲產業早期歷史的總結。《GameSpot》認為該系列是「一堂遊戲黃金年代歷史的速成課,充滿了有見地的採訪、睿智的文案及最重要的,啟發人心及海量的資訊[1]。」《Slash Film》指視頻是「最圓滑、最令人滿意的電子遊戲早期歷史紀錄,雖然不是對整個行業起伏的終極、全面紀/錄[7]。」《荷里活報道者》表示,視頻是「Netflix迄今為止最實在的紀錄片——它的視頻通常很膚淺、漏洞百出——但《爆機年代》沒有一集的時長超過47分鐘,資訊量巨大,輕巧、生動,充斥着具有娛樂性的軼事,願意踏足前人未至的地方,其中一些還重新整理了紀錄片的主旨[8]。」
《Ars Technica》將紀錄片與他們的《War Stories》紀錄片系列進行比較,任何本紀錄片略勝一籌,穩健地看待了電子遊戲年代,但也認為《爆機年代》漏掉了一些內容,例如《俄羅斯方塊》[9] 。
《影音俱樂部》批評視頻的敘事不連貫,但讚賞採訪遊戲業歷史中的小人物,認為「這些很個人、常常讓人意想不到的故事很容易成為《爆機年代》的亮點,它們很意外地讓這部紀錄片不至於淪為公立學校遊戲歷史課」[10]。《Slate》批評紀錄片冷落了一些同樣重要的作品,例如《巫術》系列,沒有提到現代的一些平行內容,例如遊戲行業的緊縮期[11]。《The Verge》讚揚紀錄片展示了海涅曼、勞森和貝斯特不常在鏡頭前出現的人物,但也認為視頻讓人們覺得他們做了「打下手的工作」,沒有提到遊戲產業更為真實地狀況,而這如今依然是業界的問題[12]。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Petite, Steven. High Score Review - The Most Impressive Video Game Documentary Yet. GameSpot. 2020-08-12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1).
- ^ Griffin, David. Netflix's High Score: Exclusive Opening Credits Reveal for Video Game Documentary. IGN. 2020-08-05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1).
- ^ 3.0 3.1 3.2 Berkowitz, Joe. Netflix’s High Score is as immersive and engaging as the video games that inspired it. Fast Company. 2020-08-19 [2020-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1).
- ^ 4.0 4.1 4.2 Minoitti, Mike. Netflix’s High Score tells the stories of gaming’s golden age. Venture Beat. 2020-08-19 [2020-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1).
- ^ Francisco, Eric. Netflix's High Score Reveals the Forgotten Heroes of Video Games. Inverse. 2020-08-19 [2020-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1).
- ^ Bailey, Dustin. GayBlade, the lost RPG from Netflix’s High Score, is now downloadable on Archive.org. PCGamesN. 2020-08-25 [2020-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 ^ 7.0 7.1 Anderton, Ethan. Netflix’s High Score Doc Series Recalls Video Game History and Shines a Light on Lesser Known Pioneers and Players. Slashfilm. 2020-08-12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1).
- ^ Fienberg, Daniel. High Score: TV Review.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20-08-19 [2020-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1).
- ^ Machkovech, Sam. High Score review: Netflix’s story of gaming’s “golden age” is honestly solid. Ars Technica. 2020-08-12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2).
- ^ Barsanti, Sam. Netflix’s High Score can’t settle on which history of video games it wants to tell. The A.V. Club. 2020-08-12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1).
- ^ Frisch, Benjamin. Netflix’s New Doc Is Like The Last Dance for Gamers. Slate. 2020-08-18 [2020-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0).
- ^ Rivera, Joshua. Netflix’s High Score proves we need a better history of video games. The Verge. 2020-08-25 [2020-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