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北大武山

座標22°37′37.4″N 120°45′41″E / 22.627056°N 120.76139°E / 22.627056; 120.76139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武山
Kavulungan
北大武山西側的喜多麗斷崖。左側山腰屬於北大武山,遠方尖峰則為南大武山
大武山在臺灣的位置
大武山
大武山
大武山在臺灣的位置
最高點
山峰北大武山
海拔3,092米(10,144英尺)
地形突起度1,410米(4,626英尺)
列表台灣百岳五嶽台灣百名山
座標22°37′37.4″N 120°45′41″E / 22.627056°N 120.76139°E / 22.627056; 120.76139
地理
位置 臺灣屏東縣台東縣
所屬山脈中央山脈
地質
岩石年代始新世[1]
攀山
首次登頂野呂寧等人(1909年)
日出前的北大武山
北大武山日出

大武山排灣語KavulunganTjagaraus[2]魯凱語Tagarawsu),最高峰也稱北大武山,位於臺灣屏東縣霧臺鄉好茶村、泰武鄉泰武村與臺東縣金峰鄉嘉蘭村交界,標高3,092公尺,是中央山脈南端最後一座海拔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百岳位居最南與最西者,也是南台灣屏東縣境內唯一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最鄰近海拔超過三千公尺的山峰卑南主山在北方超過70餘公里外,其間的中央山脈主稜脊樑連續陷落數百公尺,所以大武山比周圍的山高出甚多,特別的巍峨高聳,故有「南台灣屏障」之稱,成為在大航海時代從南邊遠方航向台灣海域最先觀察到在台灣內陸深山的明顯地標。北大武山與玉山雪山南湖大山秀姑巒山合稱五嶽,氣勢磅礡,雄霸一方。

大武山是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的聖山,自古就經常在排灣的傳統詩歌中出現,因而成為排灣族信仰、智慧與文化的象徵。荷蘭繪製的台灣古地圖,有繪出「皇冠山荷蘭語Kroone Bergh)」可能為大武山。[註 1]清代台語稱為傀儡山臺羅ka-lé-suann),[註 2]早期「傀儡山」泛指鳳山以南深山所有的高山,並未特別指稱某一座高山,例如推定為1756-1759年調製的《乾隆台灣輿圖》即連續標示了多個「傀儡山」。[6]另有同音漢字轉寫為「加禮山」(如1879年《台灣輿圖並說》、日治1897年《臺灣假製二十萬分一圖》、1899年《四十萬分一臺灣全圖》等),日治時期稱大武山(日語:だいぶざん Daibu-zan),為與南方的南大武山區分,也稱最高峰為北大武山。[7]

1972年百岳俱樂部成立時,將大武山選列百岳排名第92,其數字及順序將來或有修正之必要,至其山名則不擬變更。在高度重測後百岳排名為90。部分登山界為與南大武山區分,亦稱最高峰為北大武山。[註 3][8][9][10]

外形山勢

[編輯]

北大武山山形巍峨高聳,但山脊瘦峽,東西兩側峭壁絕立,猶如被切削的斷崖,由北向南望,狀如尖銳的錐形山體。 中央山脈在卑南主山以南,其間的主稜脊樑連續陷落數百公尺超過70餘公里,直到隘寮北溪南岸,又再度拔起海拔超過3000公尺成為獨立的大武地壘,呈主體長25公里寬10公里的矩形地壘狀地形,四周均為斷層崖所隔絕,崖高東側1400公尺、西側2600公尺、南側800公尺、北側1000公尺,地壘頂面高2800公尺,使大武山氣勢巍峨。西側的斷層崖切峰面高達2600公尺直降至屏東沖積平原,為高角度的逆斷層潮州斷層崖南北直線切斷,為匹亞南構造線地溝東側的露頭。[11] (pp. 209-214)

文化藝術

[編輯]

大武山的神聖與尊容成為歷代排灣詩人與藝術家歌頌與抒懷的題材,民歌之父胡德夫就曾編寫一首歌《大武山美麗的媽媽》來歌頌大武山[12]

龍應台首部長篇小說《大武山下》、客家人作家鍾理和的記敘文《登大武山記》等也是以大武山為題材的文學作品。

相關條目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福爾摩沙島》(法語:L'Île de Formosa, 1727年,彼得·凡·德爾Pieter van der Aa繪製,收錄於《由波斯到東印度見聞錄》Voyages Celebres & Remarquables, Faits de Perse aux Indes Orientals)繪出的皇冠山可能為大武山[3];另有將皇冠山繪在較為北邊的版本(如由1650年代VOC原圖所轉繪的《卑南圖》)可能指玉山。[4]
  2. ^ 鳳山(今屏東)以南山區的不同族群原住民,漢人以台語統稱為「傀儡番(Kale)」。德國人類學家阿布列赫特·威兒特德語Albrecht Wirth(德語:Albrecht Wirth)認為Kale即族人指稱聖山;日本人類學家馬淵東一認為聖山應是大武山但Kale出處不詳,要和大武山連貫起來極為困難。另有說法稱排灣語qali為朋友之意,當地族人以此稱呼外人,漢人以同音台語「傀儡」蔑稱族人,並以族名稱山名。[5]
  3. ^ 例如《戶外生活版台灣百岳全集》稱此山為大武山,《上河文化版台灣百岳全集》稱為北大武山。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胡忠恆. 臺灣地質概論. 臺灣貝類化石誌. 第四卷 第十九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1995: 2177–2179. ISBN 957-8503-39-3. 
  2. ^ 童春發. 建構排灣族歷史——初探. 鄧憲卿 (編). 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8: 175–200 (中文(臺灣)). 
  3. ^ Pieter van der Aa. L'île de Formosa, ou sont exactement marquez les bancs de sables, rochers et brasses d'eau : le tout fait sur les nouvelles observations des plus habiles pilotes (地圖). [2022-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2) –透過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 (荷蘭語). 
  4. ^ 陸傳傑. 14.1636-1724年第一幅登上世界舞台的台灣全島圖 圖4、15.1640-1728年荷蘭時代《卑南圖》是黃金藏寶圖? 圖1. 被誤解的台灣古地圖 (map) 初版. 新北市: 野人文化. 2018年10月: 127–144. ISBN 978-986-384-317-7. 
  5. ^ Calivat Gadu(鍾興華). 排灣族的名制 (PDF) (博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7–8,114–115,177. 2014-07-30 [2022-02-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2-08). 
  6. ^ 乾隆台灣輿圖(枋寮) (地圖). 國立故宮博物院台灣地圖典藏精選. 上方. [推定為1756-1759年調製] [2022-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8). 傀儡山 
  7. ^ 大武山登山報告. 台灣山岳. No. 3 (台灣山岳會). 1928-07-15: 161–162 [2022-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8) –透過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特藏臺灣期刊文獻 (日語). 大武山縱走……北大武山より南大武山への縱走を成功し…… 
  8. ^ 台灣百岳高度順序表. 中華民國山岳協會 台灣百岳俱樂部. 2015年9月13日 [2021-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9. ^ 百岳一覽表. 中華民國山岳協會 台灣百岳俱樂部. 2015年9月13日. 
  10. ^ 台灣百岳俱樂部組織. 中華民國山岳協會 百岳俱樂部. 台灣百岳俱樂部審查辦法. 2015-09-13. 百岳之選定……其數字及順序將來或有修正之必要,至其山名則不擬變更,2007年9月15日部員大會通過修正高度及順序 
  11. ^ 林朝棨 (編). 臺灣省通志稿 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 台北市: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57 [2022-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0) –透過國家圖書館 台灣記憶. 
  12. ^ 大武山美麗的媽媽. [2017-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