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治安軍
華北治安軍,又名華北綏靖軍,俗稱「皇協軍」,是抗日戰爭期間,日軍華北方面軍扶植控制的一支中國武裝,即偽軍。
歷史
[編輯]1937年12月14日在北平成立以王克敏為首的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齊燮元任治安部總長。1940年,在治安肅正行動結束之後,日軍成功地擴大了在華北的佔領區域,縮小了國民革命軍敵後部隊控制區域。為鞏固戰果,日軍決定在華北政務委員會的架構下設立中國人組成的親日武裝,以彌補日軍數量的不足,加強對佔領區的控制和開發,達到在華北駐軍至少可以在經濟上自給自足的情況,以此應對中國方面「持久戰」的戰略。
1940年1月14日,華北治安軍在北平正式成立,司令齊燮元,其部隊主要指揮人員出自日本人控制的通縣陸軍軍官學校,兵員來自原華北剿共軍以及在日軍佔領區招募人員。全軍編制3個集團15000餘人,實際人數5000餘人。1940年3月30日,汪精衛在南京設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北平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改稱華北政務委員會,華北治安軍改名華北綏靖軍,但習慣上仍稱治安軍,名義上歸屬汪精衛政府管轄。華北治安軍聲稱自己負責華北地區的治安,但是軍隊實權掌握在各級日軍顧問手中。
治安軍初期負責河北以及山東北部的治安維持工作,1940年底擴軍至5萬餘人後,開始全部配合日軍發動對中國各敵後區域的掃蕩作戰。到1942年,華北治安軍一度發展到12個集團,9萬餘戰鬥人員,戰鬥區域也擴大至包括山西、山東南部的全部華北地區。
1943年,杜錫鈞接替齊燮元任總司令,1945年2月,門致中接任總司令(華北政務委員會綏靖總署督辦)。抗戰勝利時,華北治安軍共編有13個集團,兵力5.5萬人。
1945年9月,華北治安軍餘部13個集團,兵力5.5萬人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九路軍[1]。
組織架構
[編輯]- 華北陸軍軍官學校(又稱「清河軍校」)總計招生7期、畢業5期,第一期畢業297人、第二期畢業926人、第三期畢業706人、第四期畢業493人、第五期畢業428人,6年內總計為華北治安軍輸送排長等初級軍官2850名。
- 華北陸軍憲兵學校,憲兵司令邵文凱兼校長
- 華北陸軍軍官隊,輪訓連長以上中高級軍官。
- 陸軍經理訓練班
- 陸軍軍醫訓練班
- 譯務訓練班
- 準尉訓練班,培養連隊司務長
- 軍法訓練班
- 汽車駕駛駕駛訓練隊
- 軍官候補生隊
每個集團下轄兩至三個團。
- 第1集團:駐北平北苑。歷任司令:劉鳳池(1939年10月6日任)、李定衡(1941年7月9日任)、李闊泉(1942年10月4日任)、盧鳳策(1943年3月29日任)。下轄第一團、第二團。
- 第2集團:駐河北保定。歷任司令:黃南鵬(1939年10月6日任)、李瑛(1942年3月20日任)、欒樂山(1943年4月任)。下轄第三團、第四團(後改為第三團、第八團)
- 第3集團:駐河北唐山。司令:劉組笙(1939年10月6日任)、盧鳳策(1942年10月4日任)、宋延裕(1943年3月29日任)。下轄第五團、第六團。
- 第4集團
- 第5集團
- 第6集團
- 第7集團
- 第8集團:1941年初進駐膠東平度縣、掖縣、萊陽。轄第21、第22、第34團,共計3000餘人。少將司令官宋延裕(1941年11月1日任)
- 第9集團
- 第10集團:駐河北密雲,1943年9月由第一零一集團改稱第十集團。司令:王鐵相(1941年9月27日任)、田文炳(1941年10月6日任)、李燮坤(1942年3月20日任)、楊琦(1943年5月任)。下轄轄第一零一團、第一零二團、第一零三團和炮兵隊(三個團番號後改 第二十八團、第二十九團、第三十團 )
- 第11集團: 1943年9月由第一零二集團改稱第十一集團。司令:高瑞林 (1941年9月27日任),下轄第三十一(原一零四團)、第三十二(原一零五團)、第三十三團(原一零六團)。
- 第12集團
- 第13集團
- 教導集團:華北陸軍軍士教導團1941年10月併入。另轄步兵教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