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吳忠性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吳忠性(1912年3月26日—1999年6月)[1][2],譜名吳家驥,出生於安徽合肥肥東縣東鄉吳興一(益)村[3],是中國地圖學教育家,中國測繪學會理事、北京測繪學會負責人、《測繪學報》副主編、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大地圖集編委會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測繪局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測繪學》編委,亦是第10、11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的父親[4]

生平

[編輯]

吳忠性的曾祖父吳運泰光緒年間考取貢元,以設私塾教學為生。吳忠性的祖父吳克信,曾任河北縣丞,後以教書兼行中醫謀生。吳忠性父親吳顯芳在外奔波且較早去世,因此吳忠性寄養於外祖父楊國虞家。他六歲入外祖父家的私塾學習《千字文》、《百家姓》。十一二歲時前往合肥城師從其曾祖父的學生趙衢九學習《四書》、《左傳》、《詩經》和《易經》。三年後趙衢九去世,又前往堂叔吳顯然處學習一年,又在魏紹如處學習一年半的古書。十七歲時前往六家畈湖濱中學讀書。半年後湖濱中學停辦。之後又在合肥師從吳姓人士學習物理、化學。由於沒有初中文憑,於是偽造了初中畢業證書,並將名字改為吳忠性。之後在高中入學考試時考取了安徽省立第六中學。畢業後考入陸地測量總局中央陸地測量學校製圖專業[4]

1935年從中央陸地測量學校畢業後,吳忠性被分配到陸地測量總局製圖科清繪股工作,見習一年。1936年下半年被正式任命為三等測量佐級測量員,正式工作不到一年後,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測量總局在1937年8-9月間遷到湖南長沙,清繪股搬到武昌湖北測量局內辦公。後來又遷到湖南湘鄉。在湘鄉僅住半年時間後,測量總局又遷廣西桂林,再遷貴州貴陽。製圖科遷到貴州平壩,吳忠性家人也隨遷平壩,不過吳忠性一人又被借調到桂林行營參謀處當繪圖員。1939年上半年,吳忠性加入中國國民黨[4][5]。1939年下半年,吳忠性回到貴州平壩。1941年7月,吳邦國在平壩出生。時吳忠性的官階已升為一等測量佐,擔任地圖審查員,負責製作五十萬分之一的地圖。1941年秋,吳忠性離開平壩,調到位於貴州鎮寧的中央陸地測量學校任教。不久學校再遷貴陽[4]。1943年,全家人跟隨中央陸地測量學校遷移至重慶。後來中央陸地測量學校在重慶北碚附近的澄江鎮落腳,吳忠性一家人又隨校遷到澄江。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中央陸地測量學校要開辦本科班,於是派吳忠性去英國學習。英國將他分配至印度測量系統學習。1945年11月,吳忠性來到印度的加爾各答。之後又去末里西北邊區測量局實習,三個月後去了新德里以北的德拉頓印度測量科學技術中心英語Survey of India學習[4],在印度期間亦購入了印方對新疆、西藏地區繪製的地圖。中央陸地測量學校於1946年搬遷至重慶沙坪垻。1947年又遷移到江蘇省蘇州。在蘇州時,吳忠性已升任中央陸地測量學校製圖科科主任兼主任教官,官價升到二等測量正[4]。1947年,中國國民黨中央舉行黨員總登記,不登記則喪失中國國民黨黨員資格,此時吳忠性沒有填寫登記表。[需要非第一手來源]1948年年底,徐蚌會戰中學校準備遷往台灣,遭到一些教師的反對,搬遷計劃暫且擱置。1949年1月,學校制定秘密遷台的方案,並對外宣稱將遷往廣州[來源請求]吳忠性一家前往廣州,之後又於1949年8月攜帶家眷前往重慶擔任製圖廠科長。

1949年11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重慶,測繪系統被中共接收[4]。吳忠性擔任解放軍西南軍區司令部測繪分局(該單位為進軍西藏而特設)製圖科科長,並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繪製進軍西藏的行軍路線圖,並主持編繪了西南軍區百萬分之一掛圖。1952年,吳忠性調北京在總參測繪局工作。在總參測繪局工作不到一個月後又前往瀋陽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測繪學校工作。在瀋陽只待了一年時間,學校又遷往北京,並改名為測繪學院。吳忠性擔任製圖系製圖教研室主任。1960年左右,吳忠性手編寫五六十萬字的《數學製圖學》一書。1954年吳忠性被評為高教四級副教授。1959年吳忠性與曾世英陳述彭合著《中國科學十年——地圖製圖學》一書;編寫了《地圖投影的選擇和設計》一書。1960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入伍參軍[4]。1962年升為正教授。1966年5月起,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吳忠性被大字報造反派批鬥,其母在批鬥過程中去世。自己的肋骨也被打斷一根。1969年,被送到總參五七幹校勞動。1971年,吳忠性回到解放軍測繪學校繼續任教,並編寫了一本三年制的《地圖投影教材》。1977年初,吳忠性要求退休,並回到了位於江蘇常熟大兒子身邊定居[4]。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此時吳忠性回到了位於鄭州市中國人民解放軍測繪學院任製圖系常務副主任。1980年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出席在日本東京召開的國際製圖協會第6次代表大會和第10次國際地圖學術討論會。在這次大會上,中華人民共和國被接納為正式會員。1988年退休,定居北京[3]。1993年獲得政府津貼[4]

家族

[編輯]

長子吳邦傑,次子吳邦國,三子吳邦勝,四子吳邦復(早夭)。長女吳慧中,次女吳慧珍,三女吳慧文。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