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國務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領導小組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務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領導小組
機構概況
上級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機構類型國務院議事協調機構
辦事機構國務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領導小組辦公室
聯絡方式
國務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領導小組辦公室
實際地址北京市
機構沿革
成立時間1976年5月7日
撤銷時間1988年

國務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領導小組,是已撤銷的國務院議事協調機構,領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

沿革

[編輯]

三年困難時期後,1962年5月中央工作會議決定,在1961年壓縮城鎮人口1000多萬的基礎上,1962年再減少城鎮人口1000萬。1962年5月2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減少職工和城鎮人口的宣傳要點的通知》。6月1日,國務院全體會議通過了《關於精簡職工安置辦法的若干規定》。10月16日至11月6日,國務院農林辦公室遵照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簽發的會議通知,首次召開國營農、林、牧、漁場安置家居大中城市精簡職工和青年學生匯報會,首次將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納入國家計劃,並開始有組織實施。為加強對該工作的領導,遵照周恩來指示,組建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安置領導小組,陶恆馥(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副主任)任組長,姜齊賢(農墾部副部長)任副組長。11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了此次匯報會的報告。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批示,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安置家居大中城市精簡職工和青年學生領導小組成立。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安置家居大中城市精簡職工和青年學生領導小組辦公室由農墾部、林業部、水產部抽調幹部組成,於1962年12月1日正式在農墾部辦公,辦公室主任徐力之(農墾部移民局副局長),副主任王熙齋(林業部勞資司副司長)、閻文康(水產部辦公廳副主任)。各中央局農辦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都成立了專門領導小組,設專門辦事機構。1963年3月19日,中央決定將該工作委託各大區進行,以各大區農辦為主、各省以人民委員會分管農墾工作的負責人為主,分別成立領導小組,以便與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安置領導小組配合工作[1][2]:28-32

1963年8月,隨着下鄉對象和安置方向轉變,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將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安置家居大中城市精簡職工和青年學生領導小組改為中央安置城市下放職工和青年學生領導小組(簡稱「中央安置工作領導小組」),增補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的負責人為領導小組成員[1]

遵照國務院副總理譚震林指示,1963年6月29日到7月10日,中央安置工作領導小組召開了六個大區城市精簡職工和青年學生安置工作領導小組長會議[3]。會議確定今後安置城市青年學生下鄉參加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向是插入人民公社生產隊(簡稱插隊),其次是插入國營農、牧、林、漁場(簡稱插場),再其次是建立新的國營農、牧、林、漁場;安置對象主要為大中城市無法升學和就業的初、高中畢業生;要求各大行政區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編制十五年安置規劃[4]。1963年8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中央安置工作領導小組《關於城市精簡職工和青年學生安置工作領導小組長會議的報告》,該報告是中央安置工作領導小組於1963年7月30日寫成[3]

1964年1月9日,中共中央書記處總書記鄧小平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中央安置工作領導小組《關於城市下鄉插隊經驗交流會向中央的報告》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動員和組織城市知識青年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草案)》。1月16日,中共中央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動員和組織城市知識青年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草案)》,遵照周恩來指示,將中央安置工作領導小組改為中央安置城市下鄉青年領導小組,由國務院副總理譚震林任組長,陶恆馥任專職副組長,中央安置城市下鄉青年領導小組辦公室(安置辦公室)設在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內[1][2]:42

1964年5月6日,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指示精神,內務部、財政部、勞動部、糧食部、國家編制委員會聯合發出通知,確定1964年全國安置工作機構的編制總額為4000人。1965年4月,上述五部委又通知增加2000名專職幹部,使全國安置工作機構的行政編制達到6000人[1]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1966年下半年興起紅衛兵,上山下鄉知識青年不少人回城上訪、「造反」,僅在北京大串聯、逗留的便有40多萬人,中央安置城市下鄉青年領導小組辦公室被抄、被砸,工作人員先後兩次搬家,轉入地下繼續辦公,並編印了簡訊《下鄉上山戰線》,與各地安置辦公室交流情況。在最艱難的時候,中央安置城市下鄉青年領導小組辦公室受到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表揚[2]:68

1968年5月2日,中央安置城市下鄉青年領導小組辦公室向中央呈交《關於1968年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請示報告》,就全國1966至1968屆城鎮初、高中畢業生上山下鄉工作進行請示,這批知識青年後來人稱「老三屆[2]:78。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裏吃閒飯》報道,並在編者按中發表了毛澤東的「一二·二二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裏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隨即在全國各地掀起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高潮,大批城鎮知識青年乃至城鎮居民離開城鎮到農村勞動,全國城鎮非農業人口再次下降[2]:83

1969年,大批機關幹部下放五七幹校勞動,國家機關精簡撤併[1]。1969年12月,在國務院機構調整中,撤銷了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和農業部。經請示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同意,原設在國務院農林辦公室的中央安置城市下鄉青年領導小組辦公室遷至勞動部辦公,由勞動部軍代表負責領導。因為幹部大部分下放五七幹校勞動,該辦公室僅留下兩、三個人負責知青工作的日常事務[1][2]:89。這時,中央安置城市下鄉青年領導小組也已不復存在[1]

1970年5月12日,中共中央轉發國家計委軍代表《關於進一步做好知識青年下鄉工作的報告》,即毛澤東批示「照辦」的中發〔1970〕26號文件[2]:92。1970年6月22日,中共中央批准國務院《關於國務院各部門建立黨的核心小組革命委員會的請示報告》,決定將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家經濟委員會、國務院工業交通辦公室、全國物價委員會、物資部、地質部、勞動部、國家統計局、中央安置城市下鄉青年領導小組辦公室9個單位合併組成國家計劃革命委員會,勞動部變為國家計劃革命委員會勞動局,中央安置城市下鄉青年領導小組辦公室變為國家計劃革命委員會勞動局安置組[1][2]:93

1973年4月25日,毛澤東給福建省莆田縣小學教師、下鄉知識青年家長李慶霖覆信稱:「寄上300元,聊補無米之炊。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當統籌解決。」此前李慶霖托人通過王海容將自己寫的一封信轉交給毛澤東,反映自己初中畢業的兒子下鄉插隊落戶後遇到的困難,希望國家解決。4月27日,周恩來主持中央高層次會議,傳達了毛澤東4月25日給李慶霖的覆信,出席會議的有葉劍英張春橋李先念王洪文華國鋒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國務院有關部委、中共北京市委負責人,會議決定:將毛澤東的覆信印發全黨,籌備召開全國知青工作會議;國務院成立國務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領導小組,安置辦公室從國家計劃革命委員會回到農林部。根據周恩來指示,國務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領導小組辦公室於同年10月成立,負責人於馳前張亞群顧洪章,在農林部辦公,由部長沙風主管[1][2]:111-112

1973年6月10日,中共中央發出〔1973〕21號文件,文件由周恩來起草,經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文件印發了毛澤東給李慶霖的覆信,並附中共福建省委《關於認真學習毛主席給李慶霖同志信的通知》。6月20日至8月7日,根據中央決定,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會議由國務院副總理華國鋒主持[2]:113。8月4日,經毛澤東審閱,中共中央轉發《國務院關於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的報告》(中央〔1973〕30號文件)[2]:118

1974年1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國務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國務院知青辦」)。全國有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成立了名稱不一的知青工作辦事機構[2]:124

1974年1月28日,江青河南省郟縣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公社的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寫信,派浩亮專程送去,並送去「批林批孔」材料。2月7日,江青給當地送信的消息傳到北京,農林部副部長楊立功主持召開國務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領導小組會議,準備以國務院名義向全國印發江青此信。國務院知識辦請示周恩來後,將此事壓下[2]:127

1976年1月19日,兩名居住在陝西省農村的青年致信毛澤東中共中央。其中一位是回鄉知青,另一位是復員軍人。兩人在信的開頭讚揚中國工業大發展,隨後詢問為何只從城市人或城市來的知青當中招工,而不從農民或回鄉知青中招工。兩人揭露部分城市知青僅僅是名字上山下鄉,本人根本未到農村,滿兩年後未經貧下中農推薦便被招工。兩人認為,城市招農民當工人更有利於縮小「三大差別」(即工業與農業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的差別)[5]

兩人通過國務院副總理吳桂賢轉呈此信。1976年2月1日,吳桂賢向毛澤東呈上此信,同時附一封吳桂賢自己寫的信,表示贊同兩人的觀點。吳桂賢指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計劃委員會決定不招回鄉知青,吳桂賢還反映了陝西省咸陽地區的情況:大部分1968年上山下鄉的知青已被招工返城,許多僅上山下鄉兩年的知青也已經離開農村,知青這樣大批回城不利於上山下鄉政策的推行[5]

1976年2月12日,毛澤東在信後批示:「印發政治局。知識青年問題,似宜專題研究。先作準備,然後開一次會,給以解決。」為落實該指示,國務院知青辦建議成立領導小組,並且計劃在1976年下半年內再次召開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1976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上述建議,決定任命陳永貴為國務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領導小組組長[5]。1976年5月7日(毛澤東「五七」指示發表十周年),經中共中央批准,國務院發出通知,宣佈國務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領導小組正式成立,國務院副總理陳永貴任組長,侯雋顧秀蓮沙風任副組長。8月11日,國務院任命侯雋為國務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享受軍級待遇[5][2]:142-143。鑑於沙風進入了小組,國務院知青辦主任一職由於馳前接任。該小組開會學習毛澤東的指示,而上述兩位知青的來信及吳桂賢的信則暫不散發。在工作會議準備期間,派出75名幹部赴全國各地調查,尋找好的「紮根」典型和壞的「拔根」典型。回到北京,這些幹部集中開會準備寫報告,但彼此意見分歧嚴重,會還沒開完就發生了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工作中斷。1976年8月27日發出的報告內容受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的影響,報告指出1975年不少知青在「拔根風」的影響下回城,姦污女知青事件持續發生,走後門現象日益嚴重,因此建議召開工作會議討論上述問題。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10月6日粉碎「四人幫」,這令原計劃1976年11月召開的工作會議無限期推遲[5]

1977年4月15日,中共中央組織部下令調許法(四機部辦公廳主任)、沈寶英(黑龍江省農委副主任)、曹洪鳴(江蘇無錫縣委書記,到任不久便返回無錫)、柏莉(山西昔陽縣團委書記),組成以許法為組長的工作組進駐國務院知青辦,負責揭批查運動,清理與「四人幫」有牽連的人和事,並且領導國務院知青辦的工作,國務院知青辦由農林部代管[1]。1977年4月21日,國務院知青辦通知各地,推遲召開全國知青工作會議。清理工作一直持續到1977年11月。為統一認識,籌備全國知識青年工作會議,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1977年12月12日至1978年1月13日,國務院知青辦召開了省、市、自治區知青辦負責人座談會[6]。1978年4月9日,中央任命賈魯峰為國務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但賈魯峰實際未到職[1]

基於鄧小平將上山下鄉納入城鎮就業軌道的設想,1978年4月13日,中共中央批准了農林部《關於調整國務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管理體制的報告》,決定調整領導小組成員,並將國務院知青辦由農林部代管改由國家勞動總局黨組領導[7]。國務院知青辦享受國務院直屬局級待遇,與國家勞動總局合署辦公。197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組織部發出任命通知,經中共中央批准,決定調建工部副部長許世平任國務院知青辦主任。1978年5月8日,中共中央組織部批准國務院知青辦成立黨組,許世平任黨組書記。許法王進仁相繼任黨組副書記,黨組成員先後有王廣義沈寶英張亞群顧洪章周夢健[1]

1978年8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了中共中央組織部國務院政工小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林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勞動總局、國務院知青辦聯名報送的《關於調整國務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領導小組成員的報告》。調整後的小組由18人組成。組長仍為陳永貴,第一副組長康永和,副組長顧秀蓮、許世平趙凡李寶光。8月15日,組長陳永貴主持召開了調整後的國務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討論並原則同意7月20日報送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關於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方針問題的請示報告》,並研究了舉行全國知青工作會議的籌備問題[2]:158-159

1979年3月9日,中共中央任命王任重兼任國務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領導小組組長,張秀山兼任副組長,免去陳永貴的組長職務[1][2]:195

1980年,國家已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政策作出重大調整,對城鎮中學畢業生實行城鄉統籌,將城鄉兩個方面知識青年的工作統一起來。根據1980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書記處討論知青工作的精神,確定國務院知青辦工作在國家勞動總局黨組統一領導下進行,撤銷國務院知青辦黨組,行政機構暫不變動[1]

1981年11月25日,國家勞動總局、國務院知青辦向國務院萬里呈交《關於國務院知青辦和國家勞動總局進一步合署辦公的請示報告》,提出在今後一個時期,城鎮青年就業任務繁重,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廣開門路,搞活經濟,解決城鎮就業問題的若干決定》精神,加強城鎮勞動就業的統籌管理,擬在國家勞動總局下設就業司,由國務院知青辦和國家勞動總局有關單位人員組成,統管知青場隊工作和插隊知青遺留問題,對外繼續保留國務院知青辦的牌子,國務院知青辦印章繼續使用。該報告還提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知青辦和勞動局尚未合署辦公或者合併的,也可依此精神辦理。國務院領導批准了該報告[1][2]:190-191。至此,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基本結束,遺留問題統一由勞動部門解決[2]:191[8]。1982年3月24日,國務院組建勞動人事部,國家勞動總局被撤併[1]

在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過程中,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知青領導小組和辦事機構基本上是上下對口設置,一般由主要領導擔任領導小組組長。知青辦大多數是廳(局)級機構。全國除了西藏自治區以外的地、縣級也大都設立了知青領導小組和辦公室。根據1974年的統計,各級辦事機構有13541名專職幹部。國務院知青辦和國家勞動總局合署辦公後,地方知青辦也參照中央的做法陸續改變知青辦的歸屬。1983年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各地知青辦均已撤併,由勞動部門處理知青工作的遺留問題[1]

1988年11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國務院已撤三十八個非常設機構的通知》(國辦函〔1988〕81號)發出,內稱「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國務院已經撤銷了科技領導小組等三十八個國務院非常設機構,並已發過文(國辦通〔1988〕53號)」,其中包括國務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領導小組[9]

組成人員

[編輯]

辦事機構

[編輯]

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安置家居大中城市精簡職工和青年學生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是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安置家居大中城市精簡職工和青年學生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央安置城市下放職工和青年學生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是中央安置城市下放職工和青年學生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央安置城市下鄉青年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是中央安置城市下鄉青年領導小組辦公室。後改設國家計劃革命委員會勞動局安置組。國務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是國務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國務院知青辦」)。歷任主任、副主任是:

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安置家居大中城市精簡職工和青年學生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央安置城市下放職工和青年學生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央安置城市下鄉青年領導小組辦公室
國家計劃革命委員會勞動局安置組
國務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領導小組辦公室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顧洪章主編.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 中國檢察出版社. 1997年: 244–250.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顧洪章.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 北京: 人民日報出版社. 2009年. ISBN 9787802087057. 
  3. ^ 3.0 3.1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中央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城市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安置工作领导小组长会议的报告》. 中國網. 201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7). 
  4. ^ 第一节 动员和组织. 江蘇省地方志. [2017-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7). 
  5. ^ 5.0 5.1 5.2 5.3 5.4 [法] 潘鳴嘯. 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 由歐陽因翻譯.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10年. ISBN 9787500082545. 第五章 大規模的群眾運動:1968-1976 
  6. ^ 顧洪章主編.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 人民日報出版社. 2009年. 第四章 調整政策,縮小和結束上山下鄉 
  7. ^ 邓小平与知青问题的解决. 中華網. 2015-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7). 
  8. ^ 那一代人的青春:10张照片记录知青们的上山下乡岁月.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4-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7). 
  9.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国务院已撤三十八个非常设机构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 1988-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7). 
  10. ^ 北京知青與延安叢書編委會 主編. 青春屐痕:北京知青大事记.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5年. 1970年 
  11. ^ 定宜莊. 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9年. 第十二章 知青問題的「撥亂反正」 八 第二次全國知識青年工作會議的召開:「4月21日,中組部任命許世平為國務院知青辦主任,以後又兼勞動總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 
  12. ^ 許世平同志追悼會在北京舉行 鄧小平李先念紀登奎余秋里陳永貴胡耀邦聶榮臻谷牧黃火青等同志送了花圈,人民日報1979年1月13日
  13. ^ 云南知青“闹事”,引发回城风波. 人民網. 2010-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7). 
  14. ^ 14.0 14.1 知青之父”赵凡追忆知青大返城始末. 新浪. 2014-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7). 
  15. ^ 英才辈出. 北大荒之情網. 2014-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