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埃萊夫塞里奧斯·韋尼澤洛斯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埃萊夫塞里奧斯·韋尼澤洛斯
Ελευθέριος Βενιζέλος
希臘首相
任期
1910年10月6日—1915年2月25日
君主佐治一世
康斯坦丁一世
前任斯特凡諾斯·茲拉古米斯英語Stefanos Dragoumis
繼任迪米特里奧斯·古納里斯英語Dimitrios Gounaris
任期
1915年8月10日—1915年9月24日
君主康斯坦丁一世
前任季米特里奧斯·古納里斯英語Dimitrios Gounaris
繼任亞歷山德羅斯·扎伊米斯
任期
1917年6月14日—1920年11月4日
君主亞歷山大一世
前任亞歷山德羅斯·扎伊米斯
繼任季米特里奧斯·拉利斯英語Dimitrios Rallis
任期
1924年1月24日—1924年2月19日
君主佐治二世
前任斯蒂利亞諾斯·戈納塔斯英語Stylianos Gonatas
繼任佐治斯·卡普漢塔里斯英語Georgios Kafantaris
任期
1928年7月4日—1932年5月26日
總統帕夫洛斯·康托里奧蒂斯
亞歷山德羅斯·扎伊米斯
前任亞歷山德羅斯·扎伊米斯
繼任亞歷山德羅斯·帕帕納斯塔西烏英語Alexandros Papanastasiou
任期
1932年6月5日—1932年11月4日
總統亞歷山德羅斯·扎伊米斯
前任亞歷山德羅斯·帕帕納斯塔西烏英語Alexandros Papanastasiou
繼任帕納伊斯·察爾扎里斯
任期
1933年1月16日—1933年3月6日
總統亞歷山德羅斯·扎伊米斯
前任帕納伊斯·察爾扎里斯
繼任亞歷山德羅斯·奧索納伊奧斯英語Alexandros Othonaios
克里特自治國英語Cretan State首相
任期
1910年5月2日—1910年10月6日
前任Alexandros Zaimis (高級長官)
克里特自治國英語Cretan State法務大臣與外務大臣
任期
1908—1910
克里特自治國英語Cretan State法務大臣
任期
1899年4月17日—1901年3月18日
個人資料
出生(1864-08-23)1864年8月23日
 鄂圖曼帝國克里特哈尼亞Mournies英語Mournies
逝世1936年3月18日(1936歲—03—18)(71歲)
法國巴黎
國籍 希臘王國
政黨自由黨英語Liberal Party (Greece)
配偶Maria Katelouzou (1891–1894)
Helena Schilizzi英語Helena Schilizzi (1921–1936)
親屬康斯坦蒂諾斯·米佐塔基斯 (侄)
兒女Kyriakos Venizelos
Sophoklis Venizelos英語Sophoklis Venizelos
母校雅典大學
專業政治人物
革命家
民意代表
律師
法學家
新聞從業員
翻譯
宗教信仰希臘東正教
簽名
網站National Foundation Research "Eleftherios K. Venizelos"

埃萊夫塞里奧斯·基里亞科斯·韋尼澤洛斯希臘語Ελευθέριος Κυριάκου Βενιζέλος羅馬化Elefthérios Kyriákou Venizélos國際音標:[elefˈθerios cirˈʝaku veniˈzelos];1864年8月23日—1936年3月18日)是希臘現代歷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曾七次出任希臘王國首相,共12年之久;他更是20世紀上半最傑出的希臘政治家,但他領導的自由共和派嚴重敵視、鬥爭保王派(他被多數希臘國王敵視),急劇深化了希臘人民與黨派的裂痕英語National Schism

他是希臘民族解放運動(世稱「偉大理想」)的偉大領袖,也是一位具有超凡魅力的政治家,對希臘人民的內部自由和外部民族的擴張有着卓越的貢獻,被譽為「現代希臘的締造者」;但他的現代化與自由化路線,卻傷害了東正教精神與拜占庭帝國自承的希臘獨立之根本價值,造成希臘政局的動盪、搖擺不定之痛苦和精神撕裂。

早年

[編輯]
韋尼澤洛斯之父──科里阿科斯·韋尼澤洛斯的肖像

1864年韋尼澤洛斯出生於克里特島,早年像許多希臘政治家一樣成為律師。在1897年克里特島革命期間,他十分活躍,努力支持克里特島與希臘王國合併。1897年希土戰爭之後,克里特島取得自治權。他協助起草憲法,並成為該島議會的成員。韋尼澤洛斯積極推動憲法中的統一條款,因而對駐紮該島的最高專員佐治王子深感不滿,開始他長期與王室衝突的對立生涯。[1]

韋尼澤洛斯在20世紀初的照片

首相與現代化改革

[編輯]

1909年痛恨政治腐敗、經濟衰退的高迪軍事政變英語Goudi coup之後,他成為1910年奪權成功的軍事執政團的首相人選(他被國王佐治一世找來解決危機並修改憲法),因為軍官團視他為清廉且優秀的政治天才。[1]當時政變後在8月的議員普選結果,有近半的議員為自由獨立派的新興人物,於是他被這些獨立派議員推為領袖,組成執政的「自由黨」(自由黨與保王派的鬥爭,造成此後30年中,撕裂希臘人民與政治的國家大分裂英語National Schism),並在10月就任首相(任期為1910-1915),成功讓軍官團的聯盟自動解散。年底12月再次舉行的議會選舉中,他的自由黨在總席位362席中,獲得300席的壓倒性勝利;如此他完全掌握實權以落實改革計劃、政經現代化,以及收復失地的偉大理想[2]

在首相任期的頭兩年中,他領導了重要的憲政、軍事與社會改革。他進行房地產徵收的土地改革方面;普及義務教育,並規定所有官員都必須接受公開審查,避免營私舞弊、提升了官員的清廉度。在社會改革方面,他訂立婦女及兒童的最低工資保障其權益,讓工會合法化、取締違法的「公司」工會。雖然中上階層逃稅問題相當嚴重,但他創新一項所得稅制,讓原來加諸在貧民身上的間接稅被取消,提升了下層人民的利益,因此受到普遍好評。他的改革不但得到廣泛支持,更鞏固其選戰基礎和高昂的民意支持度。這些經濟上的溫和改革有效地緩和了社會主義及農民運動的威脅。同時,他親自擔任海陸軍總司令,以實現其整頓軍隊的承諾。特別是爭取到法國陸軍和英國海軍的援助之後(憑藉他的外交才幹),他大大提升了軍隊訓練的水準,並擺脫以往重度軍備支出造成的財政赤字,讓國家財政首度出現盈餘。[1]

偉大理想與參加一戰的爭議

[編輯]

巴爾幹戰爭

[編輯]

對外擴張的偉大理想方面,他使希臘與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王國黑山王國巴爾幹鄰國結盟。希臘因此在1912巴爾幹戰爭之後,獲得了馬其頓南部,塞浦路斯南部,克里特島愛琴海的諸島嶼,希臘的領土人口因此倍增,譬如領土增加70%、人口從280萬增加到480萬人。(但增加的人口近半數並非希臘人,乃是土耳其人斯拉夫人瓦拉幾人塞法迪猶太人,這反而增加了後來反韋尼派的力量)[1]

一戰與國家分裂

[編輯]

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積極支持英-法-俄協約國,這樣的策略和希臘國王爆發嚴重衝突,當時的康斯坦丁一世國王力主維持中立(因國王是德國皇帝的妹婿)。雙方爭論的焦點在於:韋尼澤洛斯希望追求「偉大理想」的實現,而國王則認為應該「建立雖小但是有名譽的國家希臘」,應先鞏固新獲得的領土,之後再追求收復失地。兩方因此展開了激烈的爭執。由於國王拒絕執行他的外交政策,韋尼澤洛斯遂在1915年底辭職。[1]

首相韋尼澤洛斯與國王康斯坦丁一世

之後,他在1916年9月離開雅典,與海軍總司令保羅·孔杜里奧提斯(Παύλος Κουντουριώτης)在克里特成立反王室的臨時政府。10月,韋尼澤洛斯北上塞薩洛尼基(在希臘北部)擴大其領地。他的臨時政府控制了希臘北部、克里特和愛琴海諸島。韋尼澤洛斯的支持者紛紛在塞薩洛尼基匯合。俄羅斯與意大利反對這個政府;而交好韋尼澤洛斯的英法則擔心引起希臘內戰,沒有承認臨時政府;但希臘已陷入大分裂和撕裂狀態,史稱「國家大分裂英語National Schism」,發展到12月,雅典爆發了反韋尼澤洛斯的示威運動,正、反支持者徹底撕裂希臘,並且實質上延續了20年。1916年底德國、奧地利和保加利亞聯合摧毀了塞爾維亞,兵鋒直指馬其頓,英法慌忙派兵來救他,並順勢在12月19日承認了他的臨時政府;法國海軍則封鎖了雅典的希臘政府,不讓雅典的親德勢力有機會擴展並連繫德國。當時協約國雖然承認了一個希臘、兩個政府,但實質上偏向韋尼的臨時政府。

分裂暫停與擴土

[編輯]

1917年6月10日,他和英法共同壓迫康斯坦丁一世遜位。康斯坦丁一世同意遜位,並讓長子佐治王儲離開希臘,因為佐治王儲曾在德國參軍,協約國不同意由他繼承王位。於是康斯坦丁一世於6月11日正式退位,由次子亞歷山大繼承王位。[1]韋尼澤洛斯又回到雅典擔任首相(任期1917~1920年,希臘雖統一但裂痕已深),並和新國王亞歷山大一世聯合對德宣戰,這些成功暫時停止了分裂問題,全國專心對土戰爭。

綠、橘、黃色地區是1910-1920年間,希臘在韋尼澤洛斯主政期擴張的領土
1920年《色佛爾條約》訂後,偉大理想似乎就快要由韋尼澤洛斯實現了

1918年一戰結束後,他代表希臘參加了巴黎和會,以圓融的外交才智,締造了許多外交勝利。他在列強的同意下,於1919年5月派希臘軍佔領了士麥拿及周邊領土。這些擴張在1920年的《色佛爾條約》中,列強承認希臘對新領土的主權,包含如:色雷斯(前屬保加利亞及土耳其)大部及愛琴海諸島(包括應布羅斯島特內多斯島)均歸希臘,位於伊奧尼亞士麥拿則成為希臘的國際聯盟託管地[3]。亞歷山大的王國領土面積增長了近三分之一。韋尼澤洛斯繼續參加冗長的和會,同鄂圖曼帝國保加利亞進行談判。1920年8月韋尼澤洛斯返回希臘,亞歷山大授其桂冠以表彰其對泛希臘主義事業做出的貢獻;[4]他在街上受到群眾英雄般的歡迎,推崇他締造了「橫跨兩大洲與五大海的偉大希臘」。[5]但是國家大分裂英語National Schism的問題反而因軍事勝利而惡化,兩方的激進和狂熱分子造成更深刻的尖銳對立,譬如1920年8月,韋尼澤洛斯在巴黎回旅館的路上被兩名希臘保王派士兵企圖暗殺,幸好他命大而躲過一劫,但希臘執政黨(韋尼派)為了報復領袖受刺而進行大逮捕及暗殺反對派元老。[6]

1920年韋尼澤洛斯剛回希臘時,巴黎遇刺後的繃帶仍包在身上

保王派反擊

[編輯]

希臘雖在巴黎和會中已經獲得大量領土,其人民仍舊希望達成「偉大理想」,奪取君士坦丁堡及鄂圖曼帝國屬小亞細亞。希臘以此為由對安那托利亞發動入侵,計劃奪取安卡拉,擊潰由穆斯塔法·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抵抗運動[7]1919年至1922年希土戰爭就此打響。亞歷山大在位時期希臘屢戰屢勝,但凱末爾革命軍最終於1922年取得勝利[注 1]

在1922年希臘軍大敗之前,因為1912-1920年長期的戰爭苦難、人民不滿執政官員的蠻橫無理,以及1920年10月王位繼承問題(因君士坦丁早逝而引發憲政危機),導致了韋尼澤洛斯政權在1920年11月的選舉以些微差距落敗,保王派勢力大勝而康斯坦丁一世在一場公民投票中重獲王位(由保王黨舞弊操縱的惡質選舉)。他因此展開自我流放的生活。[1]希臘軍(保王派領導)在1922年敗於小亞細亞後,他代表希臘出席洛桑和會,盡力保護希臘在「偉大理想」擴張中所取得的成果,但1923年希臘土耳其人口互換終究使偉大理想徹底破滅,隨後帶來的經濟災難也持續消耗他的民意基礎,讓他的死忠分子由原來起碼一半的選民數量,持續下滑到三分之一強,代表他逐漸失去民意強人的巔峰地位。

共和國總理到客死異鄉

[編輯]
1924年2月18日,韋尼澤洛斯登上《時代雜誌》的封面

1924年1月24日,韋尼澤洛斯第四次就任希臘首相,他雖然不支持共和制,仍建議用公投決定君主制的去留(他是個溫和的君主立憲制支持者,雖與王室多次衝突,但仍希望希臘保留君主制,而他的支持者多數傾向共和主義,因此他的激進支持者和他發生衝突)。由於激進的共和派要求立即宣佈共和,韋尼澤洛斯於2月辭職,接替他作為首相的皆是激進的共和派。3月25日,希臘議會通過成立共和國的決議案,並在4月13日的公投中得到確認,希臘再度成為共和國

1930年總理韋尼澤洛斯坐在辦公桌,戴着他慣用的船形帽

他在1928年重返政壇並出任共和國總理,恢復與鄰國(特別是與土耳其和解)的正常關係,其亮眼的外交成就給希臘帶來國防安定;他為了營造更好的希土合作關係,甚至在1930年拜訪土耳其之後,於1934年提名凱末爾參選諾貝爾和平獎,不過沒有成功。他在1929年為了政局安定,推出許多壓制公民自由、鎮壓工會人士及左派分子的法案,原因是1923年希臘土耳其人口互換惡化了下層階級的生活條件,造成治安下降與抗議事件頻傳。雖然他努力想要將希臘從戰後的災難與困難中挽救提升,但其內閣卻在1933年因經濟大恐慌的衝擊中倒台(他對1929年後經濟蕭條與出口大衰一籌莫展),大失民心的他也在1932年大選中失勢。此時他再度遭到多次的暗殺攻擊,譬如座車底盤遭槍手射得千瘡百孔、一位保鑣被射死,他的妻子海倫娜中彈受傷。[1]

他曾在1933年3月發動一次流產的韋尼澤洛斯黨人政變,失敗後宣佈退休。1935年他又發動另一次失敗的政變,導致他流亡法國,1936年3月18日因中風而死於巴黎。在他死前,他還呼籲其支持者與剛被迎接回國的佐治國王合作(1935年希臘公投決定,重新回到君主立憲制),讓希臘回到較穩定的君主立憲制。[1]

他的遺體由希臘軍艦運回,而為了避免引起反對派的騷亂,遺體不經過雅典而直接運回故鄉克里特島下葬,其葬禮盛大宏壯,群眾大量出席,以表達對他的悼念。

註釋

[編輯]
  1. ^ 1923年《洛桑條約》重新訂立希土國界,結果是土耳其收復了安納托利亞色雷斯的失土,奠定了凱末爾作為「土耳其國父」的偉人成就[8]

引用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英)李察·克羅格 著、蘇俊翔 譯,《錯過進化的國度─希臘的現代化之路》,台北:左岸文化,2003,頁89-125、269-270
  2. ^ Mazower, 1992, p. 886
  3. ^ Driault and Lhéritier, pp. 382–384.
  4. ^ Driault and Lhéritier, p. 387.
  5. ^ Theodorakis, Emanouil; Manousakis George (2008). "First World War 1914–1918". National Foundation Research.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07-05-18.
  6. ^ Kitromilides, 2006, p. 129
  7. ^ Driault and Lhéritier, p. 386.
  8. ^ Driault and Lhéritier, pp. 433–434.

參考文獻

[編輯]

書籍

[編輯]

報刊雜誌

[編輯]


前任:
斯特凡諾斯·茲拉古米斯
希臘首相
1910年10月18日-1915年3月10日
繼任:
季米特里奧斯·古納里斯
前任:
季米特里奧斯·古納里斯
希臘首相
1915年8月23日-1915年10月7日
繼任:
亞歷山德羅斯·澤米斯
前任:
亞歷山德羅斯·澤米斯
希臘首相
1917年6月27日-1920年11月18日
繼任:
季米特里奧斯·拉利斯
前任:
斯蒂利亞諾斯·戈納塔斯
希臘首相
1924年1月24日-1924年2月19日
繼任:
佐治斯·卡普漢塔里斯
前任:
亞歷山德羅斯·澤米斯
希臘首相
1928年7月4日-1932年5月26日
繼任:
亞歷山德羅斯·帕帕納斯塔西烏
前任:
亞歷山德羅斯·帕帕納斯塔西烏
希臘首相
1932年6月5日-1932年11月3日
繼任:
帕納伊斯·察爾扎里斯
前任:
帕納伊斯·察爾扎里斯
希臘首相
1933年1月16日-1933年3月6日
繼任:
亞歷山德羅斯·奧索納伊奧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