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尚·拉普朗虛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尚·拉普朗虛
出生1924年6月21日
 法國巴黎
逝世2012年5月6日(2012歲—05—06)(87歲)
 法國博訥
國籍 法國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精神分析學葡萄栽培
受影響自雅各·拉岡加斯東·巴舍拉莫里斯·梅洛-龐蒂
施影響於科內利烏斯·卡斯托里亞迪斯朱迪斯·巴特勒

尚·拉普朗虛(Jean Laplanche,1924年6月21日—2012年5月6日),是一位法國作家精神分析學家及釀酒師。拉普朗什以其對精神性慾發展以及弗洛伊德誘惑理論的研究而聞名,並且還寫了十餘本精神分析著作。《激進哲學》雜誌將拉普朗什描述為「他那個時代最具原創性以及最通曉哲學的精神分析學家」[1]。自1988年直到去世,他都在法國大學出版社安德烈·布吉尼翁皮埃爾·庫特弗朗索瓦·洛貝一起指導將《弗洛伊德全集》從德文翻譯為法文[2]

早年

[編輯]

尚·拉普朗虛於1924年6月21日出生於巴黎第四區,卒於2012年5月6日,是一位哲學家以及法國精神分析學家。

拉普朗什在法國科爾多地區長大。年少時期,他曾活躍於天主教活動,並且還是一個社會主義分子[3]。拉普朗什於1940年代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學習哲學,師從讓·伊波利特加斯東·巴舍拉梅洛·龐蒂。1943年維繫政府執政期間,拉普朗什加入了法國抵抗組織,並且活躍在巴黎和勃良第。1946年到1947年之間,拉普朗什在哈佛大學訪問了一年。但他並未加入哈佛大學哲學系,反而加入了社會關係學系,並且開始對精神分析理論感興趣。回到法國之後,拉普朗什開始參加雅克·拉康的討論班,並且接受拉康的分析。在拉康的建議下,拉普朗什開始學習醫學,取得博士學位,並且成為了一個分析家,加入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直到去世,他都一直是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的會員。

拉普朗什於1947年開始接受雅克·拉康的分析。在拉康的建議下,拉普朗什首先開始接受醫學訓練,隨後接受分析訓練。拉普朗什之後進入精神病醫院,並於1959年完成其醫學博士論文,這篇論文隨後於1961年以《荷爾德林與父親問題》為題發表。1960年秋,拉普朗什於博納瓦舉辦研討班,在此研討班當中,他與塞爾日·勒克萊爾做出了一篇報告:《無意識——一種精神分析式的學習》。1962年末,拉普朗什受丹尼爾·拉加什之邀進入索邦大學教學。

在拉康提出「回到弗洛伊德」之後,拉普朗什開始反對拉康的「父親之名隱喻」以及「無意識像某種語言般被結構」,對此拉普朗什在1960年博納瓦的研討會《無意識》中進行了批判。 在精神分析的歷史中,拉普朗什的主要理論貢獻在於提出了普遍誘惑理論。

拉普朗什繼續着他的政治活動。1948年,在托洛茨基主義破滅之後,拉普朗什和其他人創建了社會主義或野蠻主義組,但由於受科尼利厄斯·卡斯托里亞迪斯的影響,他注意到這個組織團體的「環境已經不可能再存在了」。然而直到1968年,拉普朗什依然對「社會主義或野蠻主義這個問題很感興趣」[1]

晚年

[編輯]

波爾瑪地區釀酒

[編輯]

拉普朗什同妻子納蒂爾一起經營波瑪酒莊很多年。波瑪酒莊乃是勃良第一片50英畝的酒莊,並且乃是科爾多地區持續時間最長的酒莊。拉普朗什在此定居並釀酒多年。2003年,拉普朗什夫婦出售了他們的地產[4]。一直以來,他們夫婦的葡萄酒都被公認為「世界上唯一一種由拉康的弟子釀造的葡萄酒」[5]

阿涅斯·瓦爾達的紀錄片《拾穗者和我》當中介紹了拉普朗什和其妻子,既關於葡萄酒,又關於精神分析。納蒂爾於2010年去世,而尚·拉普朗虛於兩年之後離世。

精神分析家、科學人士和學者

[編輯]

尚·拉普朗虛乃是法國精神分析學會的創建人之一,並於1969年到1971年擔任其主席職位。之後他同讓·龐塔利斯蓋伊·侯碩極都成為學會的榮譽會員。 洛桑大學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以及雅典大學都授予拉普朗什名譽博士頭銜。他還贏得過瑪麗·西格妮獎

尚·拉普朗虛還是巴黎大學的退休教授,自1970年到1993年他都一直在巴黎大學執教:拉普朗什在巴黎七大的「臨床人文科學系」教授並且研究精神分析。同時還指導學生們的論文,這些學生如今也在法國和其他地區(尤其是拉丁美洲)教授「大學中的精神分析」。

拉普朗什第一部著作出版於1961年。隨後一年,他受丹尼爾·拉加什之邀進入索邦大學。自那開始,拉普朗什一直定期有作品出版。拉普朗什於1967年與其同事讓·龐塔利斯一起出版了《精神分析的語音》,此書已經成為了精神分析界的標準參考讀物。此書於1973年翻譯成英文,1997年此書法文第十三版正式出版。拉普朗什於1969年到1971年之間擔任法國精神分析學會主席,之後由龐塔利斯繼承其職位。拉普朗什的研討班出版在七冊《問題》系列當中,而他本人最重要的論文則出版在《未完成的哥白尼式革命》中。

思想理論

[編輯]

誘惑理論

[編輯]

拉普朗什對精神分析的主要貢獻之一就包括普遍誘惑理論(théorie de la séduction généralisée)。拉普朗什對弗洛伊德的誘惑理論進行研究時,說到:

我的工作已經展現出了,為何弗洛伊德在這個理論中丟失了某些很重要的要點。但是說這個之前,我們必須回顧一下誘惑理論,我們必須了解誘惑理論。而且我認為忽視誘惑理論會致使人們回到前分析的某些事物上去。我們通過討論誘惑理論來公正評判弗洛伊德,也許這比弗洛伊德自己所做的評判更加公正。弗洛伊德忘記了他理論的重要性,及其特殊的意義,這不僅僅是外在事件的重要性。[6]

拉普朗什提出重構弗洛伊德的優誘惑理論,將之作為一種真正的受壓抑無意識起源的普遍理論,而不僅僅是神經症症狀的病原學假設[7]。這個理論的目標是解釋人類無意識的正常發展,同時這個理論也帶來了轉移理論,以及一般精神分析過程的理論[8]

拉普朗什強調「神秘的能指」通過父母的信息傳遞給他者,並且是作為無意識發生的關鍵元素:用拉普朗什的話來說,「神秘性在其自身當中是一種誘惑,而其機制是無意識的[9]。」因此拉普朗什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把成人他者的侵入性影響,和創傷性的登記、復現表象或者說他者在場的登記聯繫在了一起[10]

托勒密和哥白尼:未完成的革命

[編輯]

隨着普遍誘惑理論的提出,拉普朗什以「未完成的哥白尼革命」為題發表了一個論文集,這些論文主要是談論的是精神分析的「對象」——無意識,普遍誘惑理論強調這種革命是「未完成的」。

弗洛伊德不斷地把精神分析的發現比作是哥白尼的革命,對拉普朗什而言,弗洛伊德既是「他自己的哥白尼,又是他自己的托勒密」。在哥白尼方面,對無意識的發現與誘惑理論緊密相連,誘惑理論保留了「他性」的意義;在托勒密方面,弗洛伊德的」回到自我理論「存在着誤導。因此」拉普朗什所謂弗洛伊德的誤入歧途「,就是從哥白尼式的精神概念災難性轉變為托勒密式的概念,這正是弗洛伊德用一個定位在個體中心的理論,取代了誘惑理論,而誘惑理論中的性慾正是作為一種「他性」去精神中心的[11]。拉普朗什將這種世界觀錯覺稱之為托勒密式的,這種錯覺就是自我覺得它自己佔據了核心位置[12]

性別

[編輯]

尚·拉普朗虛說,性別範疇在弗洛伊德那裏總是「缺席的或是沒有得到關注」。成人在場時,兒童會產生疑問,這個疑問就是存在於成人身上差異是什麼。性別指認是「一個複雜的活動過程,其延伸到了兒童的重要他人,以及兒童周圍人群的語言和行為中」。兒童受到一些「指定」信息的「衝擊」,而這些信息兒童必須將之進行翻譯並理解,所有這些性別指認的信息都是由兒童身邊的成人提供的: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這些人的幻想、他們無意識或前意識的期望都包含了這些信息[13] 。因此對於尚·拉普朗虛而言,「性別現行與性,然而性別並未組織起性,反而是性別受到性的組織。」父母身上的「性」元素是首要的,其在性別指認時製造混亂,因為成人身上的兒童性慾會在兒童出生時再次激活。

驅力或是客體?

[編輯]

拉普朗什的精神分析取向,與大多數英語世界的精神分析取向——如:客體關係理論,自我心理和克萊因派思想,最關鍵的差異在於拉普郎什堅持將驅力(Trieb)和本能(Instinkt)進行區分。與英語精神分析學派相反,拉普朗什—有點類似於拉康—消除了人類性慾之中的生物學殘餘[1]

作品

[編輯]
  • 《荷爾德林與父親問題[14][15]》Hölderlin et la question du père [16]
  • 《問題討論班第四:無意識和它我》Problématiques IV L'inconscient et le Ca
  • 《幻想的起源與原初幻想》Fantasme originaire Fantasmes des origines Origines du fantasme
  • 《精神分析中的生與死》Vie et mort en psychanalyse
  • 《問題討論班第一:焦慮》Problématiques I : L'angoisse
  • 《問題討論班第二:閹割,象徵化》Problématiques II: Castration, symbolisations
  • 《問題討論班第三:升華》Problématiques III : La Sublimation
  • Problématiques IV : L'inconscient et le ça, Paris, PUF, 1981, (ISBN 2-13-036714-3) (Quadrige, 1998).
  • 《問題討論班第五:轉移的先驗性》Problématiques V : Le baquet-transcendance du transfert
  • 《給精神分析的新基礎》Nouveaux fondements pour la psychanalyse
  • 《翻譯弗洛伊德》Traduire Freud
  • 《未完成的哥白尼式革命》La Révolution copernicienne inachevée
  • 《弗洛伊德那裏性慾的生物學困境》Le fourvoiement biologisant de la sexualité chez Freud
  • 《誘惑與啟發之間:人類》Entre séduction et inspiration : l'homme,
  • 《擴展到弗洛伊德意義上的性慾》Sexual. La sexualité élargie au sens freudien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Fletcher and Osborn
  2. ^ Roudinesco, Élisabeth. Mort du psychanalyste Jean Laplanche. Le Monde. [7 Ma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8) (法語). 
  3. ^ "Jean Laplanche"
  4. ^ "Burgundy's Château de Pommard to Be Sold to Couple"
  5. ^ "Saturday 29 September 2001"
  6. ^ "An Interview with Jean Laplanche"
  7. ^ E. S. Person et al.,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Textbook of Psychoanalysis (2005) p. 431
  8. ^ Person, Psychiatric p. 431
  9. ^ Anthony Elliott, Psychoanalysis in Contexts (London 1995) p. 44
  10. ^ Anthony Elliott, Social Theory since Freud (London 2004) p. 64
  11. ^ Larry O'Carroll, in A. Gaitanidas/P. Curk eds., Narcissism (London 2007) p. 94
  12. ^ Lesley Caldwell , Sex and Sexuality: Winnicottian Perspectives (London 2005) p. 37
  13. ^ Laplanche, quoted in L. G. Fiorini/G. A. Rose, Femininity (London 2010) p. 182
  14. ^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Rainer Nägele德語Rainer Nägele,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Luke Carson
  15. ^ Hölderlin-Archiv. [2017-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30). 
  16. ^ About Hölderlin and the psychoanalysis, i.e. about the book of Jean Laplanche, cf. Roseline Bonnellier : « De Hölderlin et la question du père à la théorie de la séduction généralisée de Jean Laplanche : Avancée paradoxale de la traduction d'Œdipe en psychanalyse ». Württembergische Landesbibliothek Hölderlin-Archiv. Internationale Hölderlin-Bibliographie online Id.-Nr.: 26088052007.0170-1.2. 2007.0171-1/3- Elektronische Ressource. - Paris : [Bonnellier], 2007. - 1 CD-ROM (1041 S.) + Exposé [Ausdr., 18 S.] Zugl.: Paris, Univ. Paris XIII, Diss., 2007. - Systemvoraussetzungen : MS Word Textdatei. - Im HA auch als Papierausdruck (3 Bände) [HA2007.0171-1/3].Thèse également reproduite par l'Atelier National de Reproduction des Thèses (Diffusion ANRT) 59046 Lille Cedex France, ISBN 978-2-7295-7070-5 ; and Roseline Bonnellier, Sous le soleil de Hölderlin: Oedipe en question - Au premier temps du complexe était la fille, Paris, L'Harmattan, Collection "Études psychanalytiques", février 2010, 358 pages, ISBN 978-2-296-10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