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建文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建文帝
清代繪製的建文帝畫像
明朝第2位(任)皇帝
統治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4年13天)失蹤
前任明太祖朱元璋
繼任明成祖朱棣
立儲朱文奎
明朝皇太孫
統治1392年-1398年
前任無(首位)
繼任朱瞻基明成祖立)
出生(1377-12-05)1377年12月5日
洪武十年十一月五日
明朝應天府(今江蘇南京
逝世1402年7月13日(1402歲—07—13)(24歲)(失蹤)
安葬
王后馬氏(即弘光帝尊諡的孝愍讓皇后)
子嗣子:
共2人
年號
建文
諡號
孝愍皇帝(梅殷諡)

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弘光元年諡)

恭閔惠皇帝(乾隆元年追諡)
廟號
神宗(梅殷上)
惠宗(弘光元年上)
父親懿文太子朱標(追尊興宗孝康皇帝)
母親懿文太子妃呂氏(後尊皇太后)

建文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為明朝第二任皇帝,年號「建文」,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早逝太子朱標的庶長子。在位期間進行一系列寬政、削藩的改革,史稱「建文改制」,但亦因此觸動藩王利益並導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於燕軍攻入京師應天府奪位成功後即逃亡並自此失蹤。燕王即位為明成祖後不承認其合法性而未上諡號,故明朝人大多稱之為建文君[1][2][3],但大臣梅殷私諡其為「神宗孝愍皇帝」。直到南明時,弘光帝方追諡其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廟號「惠宗」;清高宗乾隆亦有追諡其為「恭閔惠皇帝」,故亦有稱「明惠宗」、「明惠帝」。

生平經歷

[編輯]

皇太孫時期

[編輯]

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標第二子,也是庶長子,生母呂氏太子次妃(妾室)。嫡母太子妃常氏所生長子朱雄英早故[4],另有一嫡子朱允熥為其弟。嫡母常氏在1378年逝世後,生母呂氏為以次妃(妾室)身分成為繼任太子妃。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父親朱標薨逝。祖父明太祖朱元璋跳過朱允熥,視朱允炆為嫡長孫,立為皇太孫。違反其編撰《皇明祖訓》。

朱允炆由於自幼熟讀儒家經書,所近之人多懷理想主義,性情因此與其父同樣溫文儒雅,即長皆以寬大著稱。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請求修改《大明律》,他參考《禮經》及歷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條過份嚴苛的條文,深得人心[5]

朱允炆出生時腦袋長得頗偏,朱元璋用手摸着說:「半邊月兒。」一年除夕,他與父親朱標陪同朱元璋,朱元璋叫他父子作詠月詩,朱允炆作詩曰:「誰將玉指甲,掐作天上痕。影落江湖裏,蛟龍不敢吞。」朱元璋看後默然不語。[6]

繼位稱帝

[編輯]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死前密命駙馬梅殷輔佐新君。朱允炆在同月(6月30日)即位,時年21歲,定次年(從1399年2月6日開始)為建文元年。建文帝在六月晉用齊泰為兵部尚書、黃子澄太常寺卿,七月召方孝孺為翰林院侍講,在國事上倚重三人[7]。建文帝的年號「建文」有別於其祖父的洪武,他不想仿效祖父以嚴刑峻法治國,即位後改行寬政[8],囚犯人數減至洪武時期的三成左右[9]

建文帝能虛心納諫。一次他因病上朝晚了,監察御史尹昌隆對此提出批評,左右建議他說出自己染病,建文帝卻認為這樣的諫言難得,不但沒有自辯,還表揚了尹昌隆,公開了他的奏疏。

削藩改制

[編輯]

明太祖為鞏固皇室,大封宗室為藩王,各擁私人護衛軍隊。對建文帝來說,諸藩王大多為其叔輩,且在封地掌握兵權,心中由是不安。建文帝為皇太孫時曾問黃子澄曰:「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子澄回答說諸王軍力不足以抗衡朝廷。建文帝即位後,下令各王國的地方文武官員聽朝廷節制,採取削藩政策,先後廢黜周王[10]湘王齊王代王[11]岷王[12]。在部署對付年齡最長、軍功最多、武力最強大的燕王朱棣時,由於建文帝身邊的謀士多缺乏實際的政治經驗,以致打草驚蛇,引發了燕王先發制人的念頭[13]。朱棣在權衡利害之後,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封地北平起兵反叛[14]。他以「靖難」為名,向京師進軍。

建文元年,建文帝下詔討伐燕軍。命吳傑吳高耿瓛盛庸潘忠楊松顧成徐凱李友陳暉平安分道併進,並在河北真定設立平燕布政使司,兵部尚書暴昭掌司事[15]。隨後,耿炳文率大軍抵達,與燕軍交戰後失利退守。明建文帝臨時換將,撤換耿炳文,由李景隆代替[16]。隨後,朱棣獲得寧王朱權朵顏三衛,實力大增。而李景隆在率軍圍困北平後,仍然無法破城,並在鄭村壩潰敗。燕王因此向明惠帝上書,明惠帝不得不罷免齊泰黃子澄[17]

建文二年,燕軍與中央軍在白溝河大戰,李景隆再次潰敗並逃亡濟南,隨後再在濟南潰敗。然而,朱棣卻無法攻破山東參政鐵鉉、都督盛庸的濟南城,不得不撤軍[18]。明惠帝隨後封賞鐵鉉、盛庸,但卻不誅殺李景隆。同年冬,燕軍再次進犯濟寧,盛庸擊敗並斬殺燕將張玉,並接連獲勝[19]。建文三年,兩軍在河北山東一帶屢次交戰,並互有勝負,最後燕軍攻入真定[20]

建文四年,何福、平安率領的中央軍在小河大勝燕軍,並斬其將陳文;而徐輝祖亦在齊眉山獲得大捷。燕軍恐懼後計劃北歸。恰逢建文帝誤以為燕軍已經北撤,召徐輝祖班師,致使何福孤軍奮戰。隨後,靈璧之戰中,燕軍大勝,陳暉、平安、陳性善彭與明被執。盛庸軍亦在淮河之戰中潰敗,燕軍遂渡過淮河,抵達六合。建文帝不得不下詔要求各地勤王,並遣使割地罷兵[21]。同年六月,盛庸在浦子口與燕軍交戰不利,都督僉事陳瑄率水軍附燕。隨後,朱棣率燕軍渡江,最終逼近南京應天府。谷王朱橞李景隆金川門變節,致使燕軍進入都城。宮中起火,建文帝不知下落,時年24歲[22]

身後

[編輯]

燕王朱棣入京師應天府後,建文帝在宮中舉火,馬皇后焚死,建文帝本人及其太子朱文奎則不知所蹤,至今其下落仍是未定論的歷史之謎。有稱其從地道逃亡[23],也有別史稱其離宮後出家為僧[24]

朱棣入京後,先捕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及大批忠於建文帝的官員後,方稱皇帝,是為明成祖。當時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從黃彥清之議,為建文帝發喪,諡「孝愍皇帝」,廟號「神宗[25],但是不被成祖承認。

雖然朱棣宣稱在宮中找到建文帝的屍體,並為他舉行葬禮,但朱棣對建文帝未死的傳言不敢掉以輕心。呂太后被復稱為懿文太子妃;建文帝年僅2歲的幼子朱文圭被廢為庶人,並囚禁於鳳陽廣安宮。建文帝的三個弟弟原本封為親王,尚未就藩,朱棣將他們降為郡王;年長的朱允熥朱允熞先被封至福建漳州和江西建昌,旋被召回京師(南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為由廢為庶人,並囚禁於鳳陽,只留下年幼的朱允熙給朱標奉祀[26],而不久之後朱允熙也於永樂四年死於火災。

溥洽是建文帝主錄僧,當時傳聞他知道建文帝出逃的事,朱棣遂以其他罪名囚禁溥洽長達十餘年,直到姚廣孝病危時請求朱棣釋放溥洽,溥洽才獲釋[27]

明成祖即位後,不承認建文帝的正統性,下令銷毀建文朝史料,並先後三次修改明太祖實錄。成祖還下令作《奉天靖難記》,對懿文太子及建文帝多加貶低[28][29][30]

正統五年,有僧自雲南至廣西,詭稱建文皇帝。隨後被逮捕調查,乃是鈞州人楊行祥,隨後下獄而死。同行十二位僧侶,皆戍遼東。隨後,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均相傳有帝為僧時往來跡。正德、萬曆、崇禎年間,諸位大臣請求續封建文帝,及加廟諡,均未成行。但萬曆二十三年九月,下旨恢復建文年號在官修史書裏的書寫[31]。雖然《太宗實錄》(成祖原廟號太宗),稱建文帝被朱棣以天子禮下葬,但崇禎帝在位時卻親口承認建文並無陵墓。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南明弘光帝在南京即位,於同年七月為建文帝君臣平反,上廟號「惠宗」,諡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乾隆帝詔廷臣集議,追諡曰「恭閔惠皇帝」,故後世也稱建文帝為「明惠帝」[32]

2008年1月,福建省寧德市金涵鄉上金貝村發現的一個和尚墓被認為是惠宗的墓葬所在。寧德發現的這座古墓無碑文,墓前有舍利塔一尊,塔上刻有「御賜金襴佛日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二十個字。如果按照文史工作者的解讀,「佛日圓明大師」是指明太祖朱元璋,「第三代」是皇孫,「珠禪師」是朱姓禪師的諧音,那麼這個塔文應該是指:墓中主人乃是有明太祖御賜金襴袈裟的皇孫,法名叫「滄海」的朱姓禪師。那麼,建文帝削髮為僧最終的法名,就是滄海禪師。這個墓穴也是迄今為止福建發現的最大的和尚墓[33]。然而此說法似乎已經被證偽,福建省文物局對外發佈消息稱,經過組織專家考察論證,認為寧德上金貝古墓建造年代為元末明初,墓主人身分為僧人滄海珠禪師,而不是建文帝[34]

建文帝的最終下落至今仍是不解之謎,一說建文帝藏身於湖南省永州市新田縣[35]

為政舉措

[編輯]

主要屬臣

[編輯]

明建文帝在登基後不久,即重新選拔六部官員,其中大量官員在靖難之役中死亡。主要人物包括在戰事中陣亡、拒絕與燕王朱棣合作而自殺或不屈被處凌遲者如禮部尚書陳廸兵部尚書齊泰鐵鉉刑部尚書暴昭侯泰左都御史景清右都御史練子寧翰林院方孝孺等。

年號 吏部尚書 戶部尚書 禮部尚書 兵部尚書 刑部尚書 工部尚書 都御史
建文元年己卯
(1399年)
張紞 郁新
王鈍
陳迪 齊泰
茹瑺[36]
侯泰
暴昭[37]
鄭賜
嚴震直
景清左都御史[38]
練子寧右都御史[39]
建文二年庚辰

(1400年)

張紞 郁新
王鈍
陳迪 茹瑺
鐵鉉[40]
侯泰
暴昭
鄭賜
嚴震直
景清左都御史
練子寧右都御史
建文三年辛巳

(1401年)

張紞 郁新
王鈍
陳迪 齊泰[41]
茹瑺
鐵鉉
侯泰
暴昭
鄭賜
嚴震直
景清左都御史
練子寧右都御史
建文四年壬午

(1402年)

張紞[42] 郁新[43]
王鈍[44]
陳迪[45] 齊泰[46]
茹瑺[47]
鐵鉉[48]
侯泰[46]
暴昭[49]
鄭賜[50]
嚴震直[51]
景清左都御史[52]
練子寧右都御史[53]

家族成員

[編輯]
建文帝家族
 
 
 
 
 
 
 
 
 
 
 
 
 
 
 
 
 
 
高祖父:(追尊)熙祖裕皇帝朱初一
 
 
 
 
 
 
 
曾祖父:(追尊)仁祖淳皇帝朱世珍
 
 
 
 
 
 
 
 
 
 
 
高祖母:(追尊)裕皇后王氏
 
 
 
 
 
 
 
祖父: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外高祖父:(追封)楊王陳公
 
 
 
 
 
 
 
曾祖母:(追尊)淳皇后陳氏
 
 
 
 
 
 
 
 
 
 
 
外高祖母:(追封)楊王夫人
 
 
 
 
 
 
 
父:(追尊)興宗孝康皇帝朱標
 
 
 
 
 
 
 
 
 
 
 
 
 
 
 
 
 
外曾祖父:(追封)徐王馬公
 
 
 
 
 
 
 
 
 
 
 
祖母:孝慈高皇后馬氏
 
 
 
 
 
 
 
 
 
 
 
 
 
 
外曾祖母:(追封)徐王夫人鄭媼
 
 
 
 
 
 
 
 
 
 
 
惠宗讓皇帝朱允炆
 
 
 
 
 
 
 
 
 
 
 
 
 
 
 
 
 
 
 
 
外祖父:太常卿呂本
 
 
 
 
 
 
 
 
 
 
 
 
 
 
母:懿文太子妃(皇太后)呂氏
 
 
 
 
 
 
 
 
 
 
 
 
 
 
 
 
家庭成員 姓名 備註
懿文皇太子朱標[註 1]
母親 呂氏
皇后 孝愍溫貞哲睿肅烈襄天弼聖讓皇后馬氏
兄弟 朱雄英虞懷王朱允熥吳王朱允熞衡王朱允𤐤徐王
姊妹 江都公主宜倫郡主南平郡主
朱文奎和簡太子[54]朱文圭潤懷王[55] 朱文奎朱文圭均為母皇后馬氏所生

藝術形象

[編輯]

電視劇

[編輯]

以下列出曾飾演「建文帝」的演員,以及劇中演出「建文帝」的電視劇:

演員 年份 影視作品 備註
1987年 大明群英 香港無綫電視劇
黃河 1993年 朱元璋
黃海 1997年 永樂大帝
邱心志
陳磊
2000年 帝王之旅 邱心志飾演成年建文帝
陳磊飾演童年建文帝
楊凡 2001年 皇朝太醫
岳躍利 2001年 三少爺的劍
徐崢 2002年 穿越時空的愛戀 中國大陸的第一部穿越劇
2002年 大醉俠 武打言情劇
唐國強 2002年 永樂英雄兒女 歷史喜劇功夫片
毛樂 2004年 名揚花鼓
孫霆 2005年 大明奇才
高虎 2005年 大明天子
周俊豪 2006年 朱元璋
姜泰郎 2006年 傳奇皇帝朱元璋
李天翔 2006年 覆雨翻雲 香港無綫電視劇,原著為香港知名玄幻武俠小說家黃易
黃海 2007年 鐵血男兒 又名《永樂大帝》,新加坡電視劇。
藺達諾 2009年 鄭和下西洋 紀念鄭和西洋600周年
2009年 包三姑外傳 古裝輕喜劇
陳山聰 2011年 洪武三十二
芮偉航 2011年 洪武大案
張津赫 2011年 大武當
張赫 2015年 錦衣夜行
張睿 2016年 英雄訣
譚學亮 2019年 大明風華
陳奕丞 2022年 山河月明

註釋

[編輯]
  1. ^ 明惠宗追尊父親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明成祖追降兄長為皇太子,其在世後裔盡廢為庶人,至南明安宗(弘光帝)才追復朱標一支的地位。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明史卷四》,出自《明史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今歷年二百,歷世十葉,朝野靡不知有建文君者,其實不容掩也。《建文朝野匯編.卷20》
  2. ^ 建文君生洪武十年,距正統五年,當六十四歲,何得九十歲《明史紀事本末.卷17》
  3. ^ 詐云建文君實不死,此即真故主來歸。《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一》
  4. ^ 鄭汝璧(1546—1607)《皇明帝后紀略》,《趙令揚教授上庠講學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P158
  5. ^ 明史》(卷4):「恭閔惠皇帝諱允炆。太祖孫,懿文太子第二子也。母妃呂氏。帝生潁慧好學,性至孝。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晝夜不暫離。更二年,太子薨,居喪毀瘠。太祖撫之曰:「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立為皇太孫。二十九年,重定諸王見東宮儀制,朝見後於內殿行家人禮,以諸王皆尊屬也。初,太祖命太子省決章奏,太子性仁厚,於刑獄多所減省。至是以命太孫,太孫亦復佐以寬大。嘗請於太祖,遍考禮經,參之歷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條,天下莫不頌德焉。」
  6. ^ 雙槐歲鈔卷2
  7. ^ 明史》(卷4):「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辛卯,即皇帝位。太赦天下,以明年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於孝陵。詔行三年喪。群臣請以日易月。帝曰:「朕非效古人亮陰不言也。朝則麻冕裳,退則齊衰杖絰,食則饘粥,郊社宗廟如常禮。」遂命定儀以進。丙申,詔文臣五品以上及州縣官各舉所知,非其人者坐之。六月,省并州縣,革冗員。兵部侍郎齊泰為本部尚書,翰林院修撰黃子澄為太常卿,同參軍國事。秋七月,召漢中府教授方孝孺為翰林院侍講。詔行寬政,赦有罪,蠲逋賦。」
  8. ^ 明史》(卷4):「是月,賜天下明年田租之半,釋黥軍及囚徒還鄉里。」
  9. ^ 《明史·刑法二》:「元年刑部報囚,減太祖時十三矣」。
  10. ^ 明史》(卷4):「八月,周王橚有罪,廢為庶人,徙雲南。詔興州、營州、開平諸衛軍全家在伍者,免一人。天下衛所軍單丁者,放為民。」
  11. ^ 明史》(卷4):「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齊王榑、代王桂有罪,廢為庶人。」
  12. ^ 明史》(卷4):「六月,岷王楩有罪,廢為庶人,徙漳州。」
  13. ^ 明史》(卷4):「冬十一月,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察燕陰事。」
  14. ^ 明史》(卷4):「六月,岷王楩有罪,廢為庶人,徙漳州。己酉,燕山護衛百主戶倪諒上變,燕旗校於諒等伏誅。詔讓燕王棣,逮王府官僚。北平都指揮張信叛附於燕。秋七月癸酉,燕王棣舉兵反,殺布政使張昺、都司謝貴。長史葛誠、指揮盧振、教授余逢辰死之。參政郭資、副使墨麟、僉事呂震等降於燕。指揮馬宣走薊州,僉瑱走居庸。宋忠趨北平,聞變退保懷來。通州、遵化、密雲相繼降燕。丙子,燕兵陷薊州,馬宣戰死。己卯,燕兵陷居庸關。甲申,陷懷來,宋忠、俞瑱被執死,都指揮彭聚、孫泰力戰死,永平指揮使郭亮等叛降燕。壬辰,谷王橞自宣府奔京師。長興侯耿炳文為征虜大將軍,駙馬都尉李堅、都督甯忠為左、右副將軍,帥師討燕。祭告天地宗廟社稷,削燕屬籍。」
  15. ^ 明史》(卷4):「詔曰:「邦家不造,骨肉周親屢謀僭逆。去年,周庶人橚僭為不軌,辭連燕、齊、湘三王。朕以親親故,止正橚罪。今年齊王榑謀逆,又與棣、柏同謀,柏伏罪自焚死,榑已廢為庶人。朕以棣於親最近,未忍窮治其事。今乃稱兵構亂,圖危宗社,獲罪天地祖宗,義不容赦。是用簡發大兵,往致厥罰。咨爾中外臣民軍士,各懷忠守義,與國同心,掃茲逆氛,永安至治。」尋命安陸侯吳傑,江陰侯吳高,都督耿瓛,都指揮盛庸、潘忠、楊松、顧成、徐凱、李友、陳暉、平安,分道併進。置平燕布政使司於真定,尚書暴昭掌司事。」
  16. ^ 明史》(卷4):「八月己酉,耿炳文兵次真定,徐凱屯河間,潘忠、楊松屯鄚州。壬子,燕兵陷雄縣,潘忠、楊松戰於月漾橋,被執。鄚州陷。壬戌,耿炳文及燕兵戰於滹沱河北,敗績,李堅、甯忠、顧成被執,炳文退保真定。燕兵攻之不克,引去。召遼王植、寧王權歸京師,權不至,詔削護衛。丁卯,曹國公李景隆為征虜大將軍,代耿炳文。九月戊辰,吳高、耿瓛、楊文帥遼東兵,圍永平。戊寅,景隆兵次河間,燕兵援永平,吳高退保山海關。」
  17. ^ 明史》(卷4):「冬十月,燕兵自劉家口間道襲陷大寧,守將朱鑒死之。總兵官劉真、都督陳亨援大寧,亨叛降燕。燕以寧王權及朵顏三衛卒歸北平。辛亥,李景隆重圍北平,燕兵還救。十一月辛未,李景隆及燕兵戰於鄭村壩,敗績,奔德州,諸軍盡潰。燕王棣再上書於朝。帝為罷齊泰、黃子澄官,仍留京師。」
  18. ^ 明史》(卷4):「夏四月己未,李景隆及燕兵戰於白溝河,敗之。明日復戰,敗績,都督瞿能、越巂侯俞淵、指揮滕聚等皆戰死,景隆奔德州。五月辛未,奔濟南。燕兵陷德州,遂攻濟南。庚辰,景隆敗績於城下,南走。參政鐵鉉、都督盛庸悉力御之。六月己酉,遣尚寶丞李得成諭燕罷兵。」
  19. ^ 明史》(卷4):「秋八月癸巳,承天門災,詔求直言。戊申,盛庸、鐵鉉擊敗燕兵,濟南圍解,復德州。九月,詔錄洪武中功臣罪廢者後。辛未,封盛庸歷城侯,擢鐵鉉山東布政使,參贊軍務,尋進兵部尚書。以庸為平燕將軍,都督陳暉、平安副之。庸屯德州,平安及吳傑屯定州,徐凱屯滄州。冬十月,召李景隆還,赦不誅。庚申,燕兵襲滄州,徐凱被執。十二月甲午,燕兵犯濟寧,薄東昌。乙卯,盛庸擊敗之。斬其將張玉。丙辰,復戰,又敗之,燕兵走館陶。庸軍勢大振,檄諸屯軍合擊燕,絕其歸路。」
  20. ^ 明史》(卷4):「三年春正月辛酉朔,凝命神寶成,告天地宗廟,御奉天殿受朝賀。乙丑,吳傑、平安邀擊燕兵於深州,不利。辛未,大祀天地於南郊。丁丑,享太廟,告東昌捷。復齊泰、黃子澄官。三月辛巳,盛庸敗燕兵於夾河,斬其將譚淵。再戰不利,都指揮莊得、楚智等力戰死。壬午,復戰,敗績,庸走德州。丁亥,都督何福援德州。癸巳,貶齊泰、黃子澄、諭燕罷兵。閏月己亥,吳傑、平安及燕戰於藁城,敗績,還保真定。燕兵掠真定、順德廣平、大名。棣上書讀召還諸將息兵,遣大理少卿薛岩報之。是月,《禮制》成,頒行天下。夏五月甲寅,盛庸以兵扼燕餉道,不克。棣復遣使上書,下其使於獄。六月壬申,燕將李遠寇沛縣,焚糧艘。壬午,都督袁宇邀擊之,敗績。秋七月己丑,燕兵掠彰德。丁酉,平安自真定攻北平。壬寅,大同守將房昭帥兵由紫荊關趨保定,駐易州西水寨。九月甲辰,平安及燕將劉江戰於北平,敗績,還保真定。冬十月丁巳,真定諸將遣兵援房昭,及燕王戰於齊眉山,敗績。十一月壬辰,遼東總兵官楊文攻永平,及劉江戰於昌黎,敗績。己亥,平安敗燕將李彬於楊村。十二月癸亥,燕兵焚真定軍儲。詔中官奉使侵暴吏民者,所在有司系治。是月,駙馬都尉梅殷鎮淮安。《太祖實錄》成。」
  21. ^ 明史》(卷4):「夏四月丁卯,何福、平安敗燕兵於小河,斬其將陳文。甲戌,徐輝祖等敗燕兵於齊眉山,斬其將李斌,燕兵懼,謀北歸。會帝聞訛言,謂燕兵已北,召輝祖還,何福軍亦孤。庚辰,諸將及燕兵大戰於靈璧,敗績,陳暉、平安、禮部侍郎陳性善、大理寺卿彭與明皆被執。五月癸未,楊文帥遼東兵赴濟南,潰於直沾。己丑,盛庸軍潰於淮上,燕兵渡淮,趨揚州。指揮王禮等叛降燕,御史王彬、指揮崇剛死之。辛丑,燕兵至六合,諸軍迎戰,敗績。壬寅,詔天下勤王,遣御史大夫練子寧、侍郎黃觀、修撰王叔英分道徵兵。召齊泰、黃子澄還。蘇州知府姚善、寧波知府王璡、徽州知府陳彥回、樂平知縣張彥方各起兵入衛。甲辰,遣慶成郡主如燕師,議割地罷兵。」
  22. ^ 明史》(卷4):「六月癸丑,盛庸帥舟師敗燕兵於浦子口,復戰不利。都督僉事陳瑄以舟師叛附於燕。乙卯,燕兵渡江,盛庸戰於高資港,敗績。戊午,鎮江守將童俊叛降燕。庚申,燕兵至龍潭。辛酉,命諸王分守都城,遣李景隆及兵部尚書茹瑺、都督王佐如燕軍,申前約。壬戌,復遣谷王橞、安王楹往。皆不聽。甲子,遣使齊蠟書四出,促勤王兵。乙丑,燕兵犯金川門,左都督徐增壽謀內應,伏誅。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23. ^ 明史》(卷4):「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24. ^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門失守,長吁,東西走,欲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曰:「不如出亡。」少監王鉞跪進曰:「昔高帝升遐時,有遺篋,曰:『臨大難,當發。』謹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齊言:「急出之﹗」俄而舁一紅篋至,四圍俱固以鐵,二鎖亦灌鐵。帝見而大慟,急命舉火焚大內,皇后馬氏赴火死。程濟碎篋,得度牒三張,一名應文,一名應能,一名應賢。袈裟、帽、鞋、剃刀俱備,白金十錠。朱書篋內:「應文從鬼門出,餘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房。」帝曰:「數也!」程濟為帝祝髮。吳王教授楊應能願祝髮隨亡,監察御史葉希賢毅然曰:「臣名賢,應賢無疑。」亦祝髮。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隨亡,帝曰:「多人不能無生得失,有等任事著名,勢必窮詰;有等妻子在任,心必縈繫,宜各從便。」御史曾鳳韶曰:「願即以死報陛下!」帝麾諸臣,大慟,引去若干人。九人從帝至鬼門,而一舟艤岸,為神樂觀道士王昇,見帝,叩頭稱萬歲,曰:「臣固知陛下之來也。疇昔高皇帝見夢,令臣至此耳!」乃乘舟至太平門,昇導至觀,已薄暮矣。俄而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同至。」
  25. ^ 查繼佐明書》志卷之七,禮志,諡典:讓皇崩,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從黃彥清之議,為發喪,遙諡孝愍,廟號神宗。壬午之後,諡不行。弘光中,以顯皇帝廟號複,追尊改惠宗,殷諡榮之。
  26. ^ 《續文獻通考》:永樂二年春三月,改敷惠王允熙為甌寧王,降廣澤王允熥、懷恩王允熞為庶人,以二王不能諫正建文也。詔曰:「帝王之道,立愛惟親,為子不祗,不及於父。朕皇考皇妣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創業垂統,傳之萬世。朕長兄懿文皇太子,降生弗永,裔子允炆,幼沖嗣位,昏愚自暴,顛覆成章。崇信奸邪,戕害骨肉,天下蕩然,社稷幾墜。朕惟祖宗積德之勤,父皇母后創業之艱,不得已起兵,賴天之佑,內難廓清。允炆罪惡貫盈,闔宮赴火。諸臣民同詞勸進,朕以宗社為重,勉徇輿情,君臨大寶。長兄諸王允熥、允熞乃襲王封。不意允熥允熞弗知省躬,自生疑懟。朕以長兄至情,不忍譴責,免為庶人,以保全之。朕痛切於心,長存念慮。長兄未有承嗣,其第四子允熙生有四年矣,茲特封甌寧王,世守懿文太子之嗣。嗚呼!協和之道,睦族為先。惇敘之仁,繼祖為大。用展同氣之情,庶續親親之義。」
  27. ^ 《明史·姚廣孝傳》:「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為僧遁去,溥洽知狀,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給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繫十餘年。」
  28. ^ 《奉天靖難記》卷一:「懿文太子所為多失道,忤太祖意,太祖嘗督過之,退輒有怨言。常於宮中行呪詛,忽有聲震響,燈燭盡滅,略無所懼」
  29. ^ 《奉天靖難記》卷一:「三十一年閏五月乙酉,太祖升遐,是夜即斂,七日而葬……允炆矯遺詔嗣位,忘哀作樂,用巫覡以桃茢祓除宮禁,以硫磺水徧灑殿壁,燒諸穢物以辟鬼神。梓宮發引,與弟允熥各仗劍立宮門,指斥梓宮曰:「今復能言否?復能督責我否?」言訖皆笑,略無戚容」
  30. ^ 《奉天靖難記》卷一:「時諸王坐廢,允炆日益驕縱,焚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御容,拆毀後宮,掘地五尺,大興土木,怨嗟盈路,淫佚放恣,靡所不為。遣宦者四出,選擇女子,充滿後宮,通夕飲食,劇戲歌舞,嬖倖者任其所需,謂羊不肥美,輒殺數羊以厭一婦之欲。又作奇技淫巧,媚悅婦人,窮奢極侈,暴殄天物,甚至褻衣皆飾以珠玉錦繡。各王府宮人有色者,皆選留與通,常服淫藥,藥燥性發,血氣狂亂,御數老婦不足,更縛牝羊母豬與交。荒眈酒色,晝夜無度。及臨朝,精神昏暗,俯首憑案,唯唯數事而已。宮中起大覺殿,於內置輪藏。出公主與尼為徒,敬禮桑門,狎侮宗廟。嘗置一女子於盒以為戲,謂為時物,舁入奉先殿薦新,盒開聚觀,大笑而散。倚信閹豎,與決大事,凡進退大臣,參掌兵馬,皆得專之。陵辱衣冠,毒虐良善,御史皆被棰撻。紀綱壞亂,構成大禍。自是災異迭見,恬不自省。夜宴張燈熒煌,忽不見人。寢宮初成,見男子提一人頭,血色模糊,直入宮內,隨索之,寂無所有。狐狸滿室,變怪萬狀,徧置鷹犬,亦不能止。他如日赤無光,星辰無度,彗掃軍門,熒惑守心犯斗,飛煌蔽天,山崩地震,水旱疫癘,連年不息,錦衣衛火,武庫自焚,文華殿毀,承天門災,雖變異多端,而酗樂自如。 」
  31.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萬曆二十三年九月十六,「(禮官范謙等)奏上,詔以建文事跡附太祖高皇帝之末而存其年號。」
  32. ^ 《明史》(卷4):「正統五年,有僧自雲南至廣西,詭稱建文皇帝。思恩知府岑瑛聞於朝。按問,乃鈞州人楊行祥,年已九十餘,下獄,閱四月死。同謀僧十二人,皆戍遼東。自後,滇、黔、巴、蜀間,相傳有帝為僧時往來跡。正德、萬曆、崇禎間,諸臣請續封帝後,及加廟諡,皆下部議,不果行。大清乾隆元年,詔廷臣集議,追諡曰恭閔惠皇帝。」
  33. ^ 寧德滄海禪師高僧墓可能是建文帝墓葬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海峽都市報》,2008年6月9日。
  34. ^ 福建文物局回应:宁德古墓与明代建文帝无关.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2). 
  35. ^ 建文帝踪迹“永州说”新证. [2016-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4). 
  36. ^ 明史》(卷111):「茹瑺十一月復任。」
  37. ^ 《明史》(卷111):「昭七月出掌平燕布政司事。」
  38. ^ 《明史》(卷111):「景清二月任左。」
  39. ^ 《明史》(卷111):「練子寧二月任右。」
  40. ^ 《明史》(卷111):「十二月任督軍。」
  41. ^ 《明史》(卷111):「齊泰正月復,閏三月又謫。」
  42. ^ 《明史》(卷111):「紞七月自經死。」
  43. ^ 《明史》(卷111):「新六月歸附,仍任。」
  44. ^ 《明史》(卷111):「鈍六月歸附。七月致仕。」
  45. ^ 《明史》(卷111):「迪六月殉難。」
  46. ^ 46.0 46.1 《明史》(卷111):「泰六月殉難。」
  47. ^ 《明史》(卷111):「瑺六月迎降。九月封忠誠伯,仍任。」
  48. ^ 《明史》(卷111):「鉉八月死難。」
  49. ^ 《明史》(卷111):「昭六月殉難。」
  50. ^ 《明史》(卷111):「賜六月歸附。七月改刑部。」
  51. ^ 《明史》(卷111):「震直六月歸附。七月同致仕戶部尚書王鈍巡視中原。九月卒。」
  52. ^ 《明史》(卷111):「清六月殉難。」
  53. ^ 《明史》(卷111):「子寧六月殉難。」
  54. ^ 南明史》卷七 志第二 禮中明紹宗(隆武帝)的追復作和簡太子,《南明史》卷七 志第二 禮中明安宗(弘光帝)的追復作恭愍太子。
  55. ^ 思文大紀》卷四及《南明史》卷七 志第二 禮中明紹宗(隆武帝)的追復作潤懷王,《南明史》卷七 志第二 禮中明安宗(弘光帝)的追復作原懷王。

來源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建文帝
出生於:1377年12月5日
統治者頭銜
前任:
祖父明太祖朱元璋
中國皇帝 繼任:
四叔明太宗朱棣
明朝皇帝
1398年-14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