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開普勒環形山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開普勒環形山
阿波羅12號拍攝的開普勒坑。NASA的照片。
坐標8°07′N 38°01′W / 8.12°N 38.01°W / 8.12; -38.01
直徑32 km
深度2.6 km
余經日出時38°
命名來源約翰內斯·開普勒

開普勒環形山[1]拉丁語Keplerus),或稱開普勒隕石坑,是月球上的一座撞擊坑,位於風暴洋西側、島海的東面。東南方則是恩克坑

歷史

[編輯]

開普勒環形山位於月球正面風暴洋島海間的一座大撞擊坑,約形成於11億年前的哥白尼紀[2],其名稱取自德國數學家天文學家光學家天文學家開普勒定律的發現者約翰內斯·開普勒(1571年-1630年),1935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接受。

描述

[編輯]
開普勒隕石坑的周邊,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拍攝。
阿波羅12號拍攝的開普勒隕石坑照片,美國宇航局圖片
開普勒隕石坑的東北側內壁,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拍攝。

該隕坑西北靠近馬利厄斯隕石坑、北面毗鄰更小的貝薩里翁隕石坑米利奇烏斯隕石坑位於它的東北偏東、東南偏南及西南分別坐落了恩克隕石坑梅斯特林隕石坑[3]。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8°07′N 38°01′W / 8.12°N 38.01°W / 8.12; -38.01,直徑29.49公里[4],深約1.999公里[5]

就像哥白尼環形山第谷環形山一樣,開普勒隕石坑也擁有一個醒目的射紋系統[6],因而,即便使用小型望遠鏡,也可清楚地看到它。該射紋系統向四周擴張範圍超過300公里,並與另外一些隕坑的射紋線相重疊。隕坑周邊地形的施羅特亮度等級達到5°,而它自身的亮度更是高達7°。

開普勒隕石坑外觀輪廓略呈多邊形狀,幾乎未受到撞擊侵蝕,環高聳的坑沿外分佈有一圈由噴出物構成的小壁壘,而內側壁上則顯示有坍塌形成的階地狀結構。隕坑坑壁平均高出周邊地形910米[5],其中西側內壁坡度達到42°[7],在該側坑壁上有一處壁頂高達3000米[2],坑內容積約為590.92立方千米[5],坑底表面崎嶇不平,坐落了一座高約200米的小中央峰[8]

來自第谷環形山的一些射紋束,穿過風暴洋表面與開普勒隕石坑相交會,這也成為喬瓦尼·巴蒂斯塔·里喬利在他的月名系統中確定該隕坑名稱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開普勒在發展他的行星運動三定律時,使用了第谷·布拉赫的觀測資料。在里喬利的月圖上,該隕石坑被賦名為開普勒,並被一片稱為風島(Insulara Ventorum)的高反照率地層所環繞。

開普勒隕石坑已被月球和行星觀測協會(ALPO)列入《帶有明亮射紋系統的撞擊坑列表》[9]以及《內側壁帶有深色輻射紋的撞擊坑列表》[10]

月球瞬變現象

[編輯]

月食期間,曾觀察到該隕坑中有冷光和忽亮忽暗的月球瞬變現象

衛星隕石坑

[編輯]

按慣例,最靠近開普勒隕石坑的衛星坑將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它的中心點旁邊.

LAC-57 區域圖
開普勒 緯度 經度 直徑
A 7.2° N 36.1° W 10.7公里
B 7.8° N 35.3° W 6.2公里
C 10.0° N 41.8° W 11.5公里
D 7.4° N 41.9° W 9.5公里
E 7.4° N 43.9° W 5.2公里
F 8.3° N 39.0° W 6.1公里
P 12.2° N 34.0° W 4.1公里
T 9.0° N 34.6° W 2.6公里
  • 月食期間曾記錄到開普勒隕石坑及衛星坑開普勒 A表面溫度發生異常,該現象主要是隕坑地質齡較短,表面尚未形成能產生隔熱作用的表岩屑覆蓋層所致;
  • 衛星坑開普勒 A約形成於哥白尼紀[5]
  • 衛星坑開普勒 C和開普勒 E約形成於愛拉托遜紀[5]
  • 衛星坑開普勒 D約形成於早雨海世[5]

參考資料

[編輯]
  1. ^ Kepler crater 开普勒环形山.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2010-04-15 [2023-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0). 
  2. ^ 2.0 2.1 Crater site description The Moon-Wiki. [2017-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30). 
  3. ^ Crater Kepler on the map LAC-57 (PDF). [2017-06-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2-20). 
  4. ^ Direc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7-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2). 
  5. ^ 5.0 5.1 5.2 5.3 5.4 5.5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6. ^ The geologic history of the Moon, 1987, Wilhelms, Don E.; with sections by McCauley, John F.; Trask, Newell J. USGS Professional Paper: 1348. Plate 11: Copernican System (onl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7. ^ Crater site description The Moon-Wiki.. [2017-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30). 
  8. ^ Naosuke Sekiguchi, 1972. Catalogue of Central Peaks and Floor Objects of the Lunar Craters on the Visible Hemisphere.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and University Park Press.
  9. ^ List of craters with a bright system of rays of the Association of Lunar and Planetary Astronomy (ALPO)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03-04.
  10. ^ List of craters with dark radial bands of the Association of Lunar and Planetary Astronomy(ALPO)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2-03.

擴展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