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王信仰
外觀
張王信仰,是南宋和明朝盛極一時的民間信仰。起源於江南東路的廣德軍(今安徽廣德),奉祀水神祠山王張渤,祖廟在軍治西五里的橫山。宋朝時期被加封為最高的八字王(或八字真君),信眾稱為張大帝。宋人周秉秀的《祠山事要指掌集》保存了大量官方文告、碑記、靈應故事,反映了宋代張王信仰真實情況[1]。
跳五猖
[編輯]安徽郎溪縣梅渚鎮有跳五猖(又稱五猖會、跳菩薩)的習俗[2]。這一儀式是胥河兩岸古代村民對張渤開鑿長興荊溪河,引流至廣德的功績崇敬與緬懷而設。據明人田藝蘅《留青日札》云:「即五通神也。或謂明太祖定天下,封功臣,夢陣亡兵卒千萬請恤。太祖許以五人為伍,處處血食。命江南家立尺五小廟,俗稱為五聖堂。然則五聖與五通不同矣。」此乃五猖神來由之一。南宋至民國祭祀張渤漸盛。乾隆十七年(1752年)所纂《建平存稿》已見錄[2]。2014年11月,安徽定埠跳五猖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重量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3]。
埋葬會
[編輯]相傳張王曾經化身為豨龍(龍首的豬)治水[4],故祭祀者多半不以豬肉祭拜[5],而皆以牛肉祭之,廣德人稱之為埋藏[6]。後各官員以牛隻為天子祭祀使用之犧牲[7],加上農民耕作皆仰賴牛隻[8][9],因而明令禁止,遂改以其他犧牲替代。與雷州布鼓、登州鬼市、河源地丘神債等並稱「中國天下四異」[10],又與雷州換鼓、登州海市、錢塘江潮等並稱「中國天下四絕」[11]。
參見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 宋,張津等:《乾道四明圖經》卷10
- 高誾《烈港新建張王行廟記》,《宋元方志叢刊》
- 宋,周秉秀:祠山事要指掌集
- 皮慶生:《宋代民眾祠神信仰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復旦文史叢刊》
- 茆耕茹:《張渤信仰儀式的跳五猖》(中華書局)
註釋
[編輯]- ^ 他乡之神:宋代张王信仰传播研究 -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2022-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3).
- ^ 2.0 2.1 跳五猖-宣城市人民政府. [2021-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3).
- ^ 《張渤信仰儀式的跳五猖》,茆耕茹著,中華書局,2019年05月01日初版,ISBN 978-71-0113-626-5
- ^ 清·王日楨,《南潯鎮志》(卷28):「嘗攷稗史載祠山遺事云:『帝姓張名棅,生而神奇,將引苕、霅二溪之水通至廣德,身變豬龍,掀泥掉石,被家人窺見,遂不果。』」
- ^ 清·周廣業纂、胡文銓等修,《廣德州志》(卷22):「案:州人奉神,最重祠山,有不食豬肉者,謂之吃祠山齋。濮陽模有祠山化豕辯謂好事者因淮南子禹化熊治水事而附會之。又雲相傳北斗變形為豬,唐僧一行於混天寺掩獲群豕,而北斗遂隱。明徐武功奉鬥合,不食豕肉,及得罪當決,忽大風雷電有物如豕者,七蹲錦衣堂上,因得赦。張真君以禮斗得道至今,橫山有禮斗臺,然則今之不食豕肉,亦奉真君所奉之斗齋耳。」
- ^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卷28):「後生子渤為祠山之神。今廣德州橫山有廟,志云:『生西漢末,游苕霅之間。夫人李氏亦有昭妃廟,至今香火甚盛。以二月八日生辰,先一日必多風,後一日必多雨,俗人相傳,以為神請其夫人之小姨飲酒,故加以風雨,欲視其足也。可謂瀆神矣。然至今此日風雨甚驗,亦異事也。又有埋藏之異。是日土人殺牛祀之,坎其庭中,以所祭牛牲及器皿數百瘞於坎中,明日發之,空坎一無所有。』」
- ^ 南宋·黃震,《黃氏日抄》(卷74):「照得本軍有祠山春會,四方畢集市井雖賴之,稍康風俗實由之積壞,凡合釐正僣具列申,其一謂埋藏祭以太牢夫,太牢者天子所用饗,帝豈臣子所冝祀神?惟此祠山之會敢為不法,遂使民俗亦多殺牛,坐坊賣肉略不知忌良由習之慣爾,昨孫公諤、洪公興祖為守,嘗申公朝易以素饌況,祠山近改真君之號,而廟貌已復素饌之羞,不知埋藏猶用太牢者,果為誰設耶?」
- ^ 北宋·楊傑,《無為集》,(卷13):「故朝散郎致仕朱君墓誌銘,君諱定國,字興仲,姓朱氏......知廣德縣,民有訴旱,郡遣官按驗,民乃聚衆持梃千餘來覘,勢若脅官吏,太守戒,捕盜官具甲兵以衛之,君曰:『愚民無知,妄意蠲賦,爾若過計張皇,恐因縁生事 。』縣令請自行,於是輕騎從者數人以往,衆聞乃潰去,時按田官尚匿僧舍不敢出,君擒首謀數輩送郡黥隸之,餘不問也,人服其識。境內有靈濟王祠,江左人欽事,歲殺牛數百以祀之,君至且戒止,民未甚信,父老告於廷曰:『神禍福影響,苟易其牲,何以逃咎?』君曰:『牛者,稼穡之資,殺有常禁神以庇民為惠,將䧟民有罪,而享其牲,神必不然。』父老益懇懼,君曰:『民欲殺牛而享,不聽者,令也,神之福宜歸民,譴宜歸令,必欲用牛,當生致於廟廷,官為貿錢以備祠費。』父老欣然從命,廣德不殺牛以享神,自君始也。」
- ^ 南宋·周秉秀,《祠山志》(卷6):「
又請太牢五傷等傷受菩薩戒乞免埋藏文 李彭年撰
神人異趣,其懷樂善之心顯隱殊途,咸仰好生之德,冀捐殘害用助勳修況,莫如服牛而耕稼最為利物在人情,不忍其觳觫,於法禁靡容其殺傷,嵗有埋藏民用祈禱,豈神明靈而歆饗非祀,實俗鄙陋而沿習舊風?」 - ^ 明·徐應秋,《玉芝堂談薈》(卷24):「所謂雷之布鼔、登之鬼市與夫河源地丘之神債、廣徳祠山之埋藏,是謂天下四異,非妄傳也。」
-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23):「怒氣雄聲出海門,舟人云是子胥魂。天排雪浪晴雷吼,地擁銀山萬馬奔。上應天輪分晦朔,下臨宇宙定朝昏。吳征越戰今何在?一曲漁歌過晚村。」這首詩,單題着杭州錢塘江潮,元來非同小可。刻時定信,並無差錯。自古至今,莫能考其出沒之由。從來說道天下有四絕,卻是雷州換鼓、廣德埋藏、登州海市、錢塘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