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拉黑子·達立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拉黑子·達立夫Rahic Talif ,1962年),原漢名劉亦興,臺灣阿美族藝術家,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代表人物[1],擅長木雕地景藝術行為藝術

生平

[編輯]

1962年出生於花蓮豐濱鄉港口部落,漢名原為劉中興,後改名為劉亦興。[2]19歲離開部落擔任遠洋船員,而後他前往臺北,靠自學成為為室內設計師。1991年他去日本旅行,深受日本文化保存的成果感動,決定返回港口部落。他開始在做田野調查,向老人家學習歌謠、樂舞,採集口述傳說,平日也在部落遊走,撿拾舊部落老房舍拆除後的廢棄木材帶回去,開始嘗試木雕創作。[3]

他的第一個創作系列是椅子系列,運用椅子呈現出部落生活中的主要人、事、物,構想取自港口部落阿美語的「住 kamaro'an」是「坐 maro'an」的派生詞,後者在日常口語也可以當居住的意思。[3]1993年展出時,引起相當的話題,與當時人們所認知的「原住民木雕」不同,引起相當的討論。拉黑子將雕刻的線條簡化,透過較為抽象的形式表達他的思維。[4]

1995年之後,拉黑子受到藝評家質疑,缺乏寫實具象能力的質疑,拉黑子似乎也陷入抽象與具象的掙扎,做了抽象的「傳統集會所」,也刻了像「長者」、「祖父」等具象的作品。[1]

2000年拉黑子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助,前往美國研習,並在2001年在紐約參展。這次展覽機會讓他開始反思「原住民藝術」的創作本質。[5]他開始找尋將抽象創作,與傳統精神呼應的方式,在個人創作上則推出《站立之舞》、《殘》等系列作品,嘗試以部落參與的創作形式,試圖把部落的工藝神話傳說、或部落故事融入創作、引導漁網編織、藤編等特殊技藝進行不同面向的再現,帶領族人經由創作的路徑回探自身的族群處境。[4]

2006年他出版混合阿美語與中文書寫的散文集《混濁》,其中描述他對部落傳統文化及記憶的渴望以及追尋。[6]

2008年起,拉黑子創作《颱風計劃》,在創作中融入各種主流社會文化關注的議題。《颱風計劃》在臺灣各地以及菲律賓印尼等南島國家的海岸邊,拾回的6000隻無主拖鞋,搭配漂流木作為創作材質,以裝置藝術的手法表現傳統與現代、南島族群部落與主流社會等不同角度觀看颱風及環境的方式。[7]《颱風計劃》於 2008~2013 年間持續執行,展覽發表後引起相當的關注。[4]

2014年起,拉黑子以太平洋為觸媒,進行《五十步的空間》的創作計劃,該創作展出在臺北、臺中與臺東展出。該創作他與族人共同製作的歷程,探討港口部落到海邊這段距離之間,原本是部落與自然環境的緩衝地帶以及「交換」的場域,因為現代社會發展與環境變遷,造成自然環境以及部落的變遷,以及部落文化的變質。[8]

作品風格

[編輯]

拉黑子是以「撿拾」為核心的創作主題。[9]他擅長運用漂流木進行木雕創作,或是以拾來的海廢品作為素材,結合漁網、藤編等港口部落傳統工藝品,製作裝置藝術或地景藝術作品。[3]

拉黑子的創作風格主要與港口部落有關,他的創作風格可大致分為三個時期。他在1991年及2000年時大多以港口部落的口述傳說或部落傳統習慣為主題,2000年之後開始關注部落生活以現實的處境,他帶領族人參與創作的路徑,回探自身的族群處境。[4]

2008年的《颱風計劃》開始,他的創作主題主要與海洋、島嶼有着密切關連,特別是生態環境的改變,他也開始廣泛運用拖鞋、鋼筋廢材等海廢品作為創作素材,並結合部落族人進行共同創作。[4]2018年的作品《海美/沒館》是一個綜合的作品,他結合撿拾的漂流木,搭配並切割拼裝成一個大型的洞穴。另外利用邊廢棄的建築鋼筋與漁網打造出台11線地圖、魚、窗口以及岩洞上的百合花等。[10]

展覽

[編輯]

個展

[編輯]
  • 1993 「驕傲的阿美族」,亞帝畫廊,臺北。[11]
  • 1995 「舞者˙太陽」炎黃藝術館,高雄。[11]
  • 2010 「颱風計劃-消失後的入侵」,關渡美術館,臺北。[11]
  • 2014 「太平洋之美」,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基隆。[11]
  • 2015 「五十步的空間」,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11]
  • 2020 「海美/沒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基隆。[11]

聯展

[編輯]
  • 1999 台灣與加拿大原住民當代藝術聯展,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12]
  • 2001 形簡意繁-方與圓台灣當代藝術展,臺北藝廊 / 國立臺灣美術館,紐約 / 臺中[12]
  • 2007 超越時光‧跨越大洋-南島當代藝術展,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12]
  • 2010 「台灣報到:台灣美術雙年展」,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12]
  • 2012 「第九屆上海雙年展-重新發電」,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中國上海[12]
  • 2015 「海島‧海民-打狗魚刺客海島系列-旗津故事」,駁二藝術特區,高雄[12]
  • 2018 「野根莖─台灣美術雙年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12]
  • 2018 「無疆之島」當代藝術展,中華民國外交部,台北。[12]
  • 2019 「傷心的海洋」釜山雙年展-海洋藝術節,釜山雙年展組織委員會,釜山,韓國。[12]
  • 2021 「泛‧南‧島藝術祭」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12]
  • 2022 「島嶼的隱喻」雅加達雙年展,雅加達,印尼。[12]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盧梅芬. 天還未亮:台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 臺北: 藝術家. 2007年. ISBN 9789867034748. 
  2. ^ 拉黑子‧達立夫. 拉黑子‧達立夫(上). http://9901group.blogspot.com/. [2023-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2). 
  3. ^ 3.0 3.1 3.2 盧梅芬. 從季,拉黑子的創作歷程看九○年代台灣原住民創作意識的覺醒與矛盾. 現代美術學報. 2003, 6 (11): 105–124. 
  4. ^ 4.0 4.1 4.2 4.3 4.4 謝綾均. 拉黑子‧達立夫的海洋凝視. 島嶼跫音──臺灣南島當代藝術側記 (高雄: 高雄市立美術館). 2018年12月. 
  5. ^ 拉黑子‧達立夫(中). 原住民當代藝術專題. [2023-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7). 
  6. ^ 拉黑子.達立夫. 混濁. 臺北: 麥田. 2006. ISBN 9789861731551. 
  7. ^ 凌美雪. 拉黑子颱風計畫 與拖鞋對話. 自由時報. 2010年2月22日 [2023年5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5月5日). 
  8. ^ 曾媚珍. 邊界敘譜:五十步的空間—拉黑子.達立夫個展. 高雄: 高雄市立美術館. 2016年. ISBN 9789860487428. 
  9. ^ 拉黑子‧達立夫. 五十步的空間─首部曲. 藝術認證. 2015, (62). 
  10. ^ 陳沛妤. 拉黑子.達立夫《海美/沒館》:重拾被遺忘的根莖. 關鍵評論. [2023-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7).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拉黑子‧達立夫. 個展. 拉黑子‧達立夫 Rahic Talif. [2023-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8). 
  12.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拉黑子‧達立夫. 聯展. 拉黑子‧達立夫 Rahic Talif. [2023-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8).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