擲距骨
外觀
擲距骨,或稱擲羊拐骨、擲髀石,是使用羊的後脛距骨作玩具,為歷史悠久的兒童遊戲,也有的用其他動物的距骨。
歷史
[編輯]古埃及、古希臘人與古羅馬人就有用距骨玩拋擲遊戲。玩法通常是將跖骨拋上,用手接下,同抓布包遊戲一樣考驗小孩的神經反應。跖骨因能擲出四面,可作為骰子遊戲,也被認為是六面骰的前身。
在中國則流行於北方,是明朝時北京兒童的遊戲[1],稱為貝石,如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是月羊始市,兒取羊後脛之膝之輪骨,曰貝石,置一而一擲之。置者不動,擲之不過,置者乃擲;置者若動,擲之而過,勝負以生。其骨輪四面兩端,凹曰真,凸曰詭,勾曰騷,輪曰背,立曰頂骨律。其頂岐亦曰真,平亦曰詭。蓋真勝詭負而騷背閑,頂平再勝,頂岐三勝也。其勝負也以貝石。」
在蒙古族稱為沙嘎,1954年到1984年考古學家在滿洲里市拓拔鮮卑古墓,在個別墓中找到一陶罐,裏面是排列整齊的羊距骨。1983年,在烏蘭察布市涼城縣的匈奴墓中有找到羊距骨作。蒙古人除拋擲遊戲外,還可作猜謎、占卜、打彈珠、打靶,可作為棋子使用,如蒙古跳棋、蒙古直棋[2]。當地俗諺說:「高高山上綿羊走,深深谷地山羊過,向陽灘上駿馬跑,背風彎里黃牛臥。倒立起來叫不順,正立抓個大駱駝。」[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