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數位典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數位典藏(digital archive)係指將有保存價值之實體或非實體資料,透過數碼化方式(攝影、掃描、影音拍攝、全文輸入等),並加上後設資料(Metadata)的描述,以數位檔案的形式儲存。

內容

[編輯]

數位典藏中一項重要的工作為「資料的詮釋」,檔案除了儲存以外,必須加上檔案本身的內容、背景、屬性等介紹,為儲存的檔案增添更多背景資訊,也真正達到典藏的目的。

概況

[編輯]

行政院所推展的「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中包含了「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其目的在於將文化數碼化後,更能容易地流傳與運用,提升整體社會與文化之水準;2008年,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劃」合併成立「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劃」。目前有中央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中央大學等臺灣學術與博物館機構,投入至此一計劃中。目前臺灣數位典藏成果可分為生物考古地質人類學檔案拓片器物書畫地圖遙測善本漢籍新聞影音建築與加值型計劃共十五項主題,並且已有統合型瀏覽網站可供一般網絡使用者針對個人有興趣的資料進行檢索。未來這些數位典藏成果除可供學術研究之外,亦可作為教育推廣及產業應用之用。

目前在中國、港澳、星馬等地,也已經有類似的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計劃開始逐步執行中。

典藏技術

[編輯]

生物

[編輯]

考古

[編輯]

地質人類學

[編輯]

檔案

[編輯]

拓片

[編輯]

器物

[編輯]

書畫

[編輯]

地圖與遙測

[編輯]

善本

[編輯]

漢籍

[編輯]

新聞

[編輯]

影音

[編輯]

建築

[編輯]

傳統對建築數位典藏的技術可分為影像及圖面,影像以相機拍攝,圖面則以人工或測量儀器測量後繪製成2D圖面,現在有部分數位典藏是透過3D掃描器進行記錄,掃描資料將以立體點雲形式呈現,此技術能提供具有形體、色彩並可供量測之3D點雲模型,能夠更精確、更有效率地進行典藏。[1]

批評

[編輯]

數碼化的技術分項沒辦法發展出人民應用的項目[2][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李家宇,《3D都市尺度雷射掃瞄在建築數位典藏之應用-以新竹縣北埔鄉、竹東鎮及大台北地區為例》,台北: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2. ^ wHisKy @ Opendata.tw. 數位典藏與開放資料. OpenData.tw. 2012-04-13 [2012-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1) (中文(繁體)). 如果今天故宮將其典藏數位資料以開放授權釋出,我相信一個禮拜內一定會有許多軟件與 app 出現,我更相信在這些 app 與應用軟件中,絕對會有數個是無償免費的版本。 
  3. ^ 郎勝衣. 故宮、科技與文創. TechOrange. 2012-04-13 [2012-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8) (中文(繁體)). 因此國內的數位典藏及數位學習計劃可能必須更加專心在資料數碼化的處理,並以更開放的方式讓民間的個人及廠商能夠以經濟、簡易的方式取得資料,而不是浪費預算去生產後續的應用。 

外部連結

[編輯]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

[編輯]

檔案管理局數位典藏計劃

[編輯]

法鼓文理學院數位典藏專案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