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望鄉山林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望鄉山林場日治時期民營伐木事業之一,主要由臺灣株式會社櫻井組所開發。望鄉山的伐木事業規模甚大,與官營伐木事業相比並不遜色,因此成為臺灣中部著名的伐木聖地。

日治時期

[編輯]

望鄉山林業最早起於日治時期,1933年臺灣總督府頒發許可給「臺灣株式會社櫻井組」,准許其投資經營伐木事業,當時伐木的事業地包括望鄉山、西巒大山及郡坑山,總面積約4,754公頃,此林地樹種以臺灣扁柏紅檜、松類與臺灣鐵杉為主。日治時期每年平均出產5,888立方公尺之材積,與其他伐木區相同,1943(二戰期間)創下出材量9,000立方公尺之紀錄,其出材主要提供日本軍方之用。望鄉山林地作業方式採人工伐木、造材,並以水力發電集材,再運用輕便軌道台車(部份使用人力)送往製材所。由於製材所位於山中,所製成之材木還需經四段架空索道才能抵達土場,最後再運用輕軌送至水裏[1]望鄉山的伐木事務所,位於望鄉山中,從水裏出發約需六小時方能抵達(架空索道約需十分鐘),因此山中設有員工宿舍、製材所發電廠三座(利用陳有蘭溪發電)、神社等,雖不像其他大型林區,還附有學校,但此時望鄉山因為伐木業,型成一個頗有規模的聚落。

國民政府時期

[編輯]

戰後,林產管理局接收望鄉山與巒大山兩處林區,故戰後初期皆以巒大山林場稱之。林產局接收日治時期臺灣株式會社櫻井組之製材與集材之設備,並新增製材所內之機具,如桌式製材機、橫切機等。而索道分為二大段,一段由林區運原木至望鄉山製材場,此部分索道有二個線路,每日約運輸三十次左右,原木經初步加工後,再分四條索道運至土場,最後運用29公里的輕便軌道,運至水裏,再以集集線運出。[2]戰後的索道與輕便軌道經擴建,增加不少運能,可見戰後初期的望鄉山林場,仍然有許多林木可供採伐。後來因林業政策改變,與林場資源枯竭,望鄉山林場逐漸走向沒落。    與臺灣其他林場相比,望鄉山林場的出材量與規模不算大,但並不是代表此林區資源不足,而是部份地方經評估後,認為投資的獲利率不高,所以林產局才沒有進一步往更深山開採,後來林產局採取以發包的方式開發此林區,帶動此區伐林的新氣象。

參考資料

[編輯]
  1. ^ 陳玉峯,《望鄉山林業軼史暨邵大林道植被概述》,《國立台灣博物館學刊》58卷1期,2005.6,頁83-84。
  2. ^ 林渭訪,《台灣之木材》,《台灣銀行季刊》3卷3期,1948,頁86。

參考書目

[編輯]
  • 陳玉峯,《望鄉山林業軼史暨邵大林道植被概述》,《國立台灣博物館學刊》58卷1期,2005.6。
  • 林渭訪,《台灣之木材》,《台灣銀行季刊》3卷3期,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