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泳
朴泳 박영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1887年 朝鮮王朝咸鏡北道慶興郡 |
逝世 | 1927年(39—40歲) 中國廣東省廣州市 |
墓地 | 中國廣東省廣州起義烈士陵園 |
別名 | 朴英、朴應瑞、朴根星、朴鎮 |
民族 | 朝鮮族 |
語言 | 朝鮮語、漢語 |
母校 | 明治大學、金陵大學[1][2] |
職業 | 軍人 |
政黨 | 中國共產黨 |
獎項 | 韓國建國勳章 |
朴泳(韓語:박영,1887年—1927年12月12日),又名朴英、朴應瑞、朴根星、朴振,朝鮮獨立運動家,早年參加過鳳梧洞戰役和青山里戰役,曾在蘇聯任遠東民族蘇維埃委員會主席,1926年開始在廣州黃埔軍校教導大隊任職,南昌起義時開始任葉劍英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炮兵連連長,後在廣州起義犧牲,2006年被韓國政府追授建國勳章獨立章。
早期生涯
[編輯]1887年,朴泳出生於朝鮮咸鏡北道慶興郡的一個農民家庭,是家中長子,讀過私塾,1906年加入朝鮮北部的抗日義兵武裝隊。1908年,他與武裝隊殲滅了日軍在慶興郡的一個據點,後遭到日軍大規模討伐。朴泳和他的父親皆被捕入獄。由於始終沒有招供,他最終被釋放。[3]:13[4]:86[5]:40
1910年,朴泳帶領全家人搬到吉林省和龍縣三洞浦開展反日運動。1915年,他攜家人搬到吉林汪清縣鳳梧洞(今圖們市境內),以小學教師的身份繼續開展反日運動。1919年3月,他帶領鳳梧洞群眾參加了三一三反日運動。同年8月,他和崔明錄(崔振東)組建反日武裝隊「軍務都督府」,並任參謀長。1920年3月,他率部先後8次越過圖們江,襲擊朝鮮穩城、茂山等地的日本警察所。[3]:14-15[4]:86[5]:40-41
1920年6月7日,朴泳率部參加了洪範圖領導的鳳梧洞戰役。此後,他又參加了青山里戰役,後隨獨立軍主力一起經密山轉移至蘇聯沿海州伊曼市。在蘇聯,他參加了蘇聯紅軍,並加入了蘇聯共產黨。1922年,他帶領一支朝鮮紅軍隊參加了攻打海參崴的戰鬥。1923年,他被選為遠東民族蘇維埃委員會委員,後又當選主席。[3]:13-14[4]:86[5]:41
黃埔生涯
[編輯]1924年6月,他收到好友,廣東汕頭革命軍炮兵隊隊長李瑛的來信,邀請他一起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大革命。1926年末,他攜妻子和兩個弟弟朴根萬和朴根秀一起來到廣州。經李瑛介紹,他進入黃埔軍校教導大隊任職。朴根萬和朴根秀則被安排到黃埔軍校步兵科學習。1927年四一二事件後,朴氏三兄弟被轉移至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同年6月,三兄弟被吸收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7月,葉劍英組建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朴泳任炮兵連連長。[3]:15-16[4]:86[5]:41-42
南昌起義失敗後,朴泳隨葉劍英的部隊南下於1927年10月中旬回到廣州。同年12月11日,朴泳率教導團一百五十多名朝鮮族官兵參加了廣州起義。他被任命為葉挺的參謀,指揮炮兵作戰。步兵隊伍攻克觀音山受阻後,他和楊達夫一起奉命帶領炮兵支援。守山的國民黨兵看到炮兵支援後,即被勸降繳械了武器。[3]:16-17[4]:86[5]:41-42
1927年12月12日,戰爭形勢發生最大逆轉。觀音山發生激戰。為保存實力,起義總指揮部決定全面撤退。在珠江南岸指揮突擊隊的朴泳沒有收到撤退的命令。他與一百五十多名朝鮮族戰士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最終全部戰死。僅有他派去聯絡指揮部的兩名戰士中的一名僥倖生還。[3]:17[6]:316-317[4]:86[5]:42
紀念
[編輯]- 2006年,朴泳被韓國政府追授建國勳章獨立章[1]。
-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中朝人民血誼亭建有葉劍英題寫的碑文:「1927年12月11日,廣州工人階級和革命士兵,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舉行了轟轟烈烈的武裝起義。在參加起義的革命士兵中,有朝鮮青年一百五十多人。他們與中國戰友高舉紅旗,並肩作戰,最後在沙河之役堅守陣地,大部分英勇犧牲,表現了偉大的無產階國際主義精神和大無畏的革命英雄氣概!」[3]:17[5]:42[6]:318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박영 朴泳. 한국독립운동인명사전. [2024-11-15] (韓語).
- ^ 金香花; 李光仁. 黄埔军校出身的中国朝鲜族革命者在延边. 《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09, 36 (3).
- ^ 3.0 3.1 3.2 3.3 3.4 3.5 3.6 韓俊光主編. 《中国朝鲜族人物传》. 延邊人民出版社. 1990. ISBN 7-80508-500-5.
- ^ 4.0 4.1 4.2 4.3 4.4 4.5 圖們市革命老區發展史編委會編. 《图们市革命老区发展史》. 經濟日報出版社. 2023. ISBN 978-7-5196-1209-2.
- ^ 5.0 5.1 5.2 5.3 5.4 5.5 5.6 於曉峰; 黃有福 金昌錫. 《中国朝鲜族百年实录 第十卷 人物英华篇》.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034-7560-3.
- ^ 6.0 6.1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廣東中共黨史學會,中共廣州市委黨史研究委員會,廣州市中共黨史學會編. 《广州起义研究》.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7. ISBN 7-218-00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