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柏林國立歌劇院

座標52°31′00″N 13°23′41″E / 52.51667°N 13.39472°E / 52.51667; 13.3947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菩提樹下國家歌劇院
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
概要
類型歌劇院
地點 德國柏林
座標52°31′00″N 13°23′41″E / 52.5167°N 13.3947°E / 52.5167; 13.3947
郵政編碼10117
設計與建造
建築師格奧爾格·文策斯勞斯·馮·克諾貝爾斯多夫[*]
保護情況建成遺產[*]
網站
staatsoper-berlin.de
地圖
地圖

菩提樹下國家歌劇院(德語: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又稱為柏林國立歌劇院(Staatsoper Berlin)),是一座位於德國柏林市中心菩提樹下大街的一座歌劇院[1]。國立歌劇院於1741年開始建設,在1742年尚未竣工時就進行了第一場演出。1928年4月28日經整修後重新開放。二戰期間歌劇院完全被毀。1955年歌劇院得到了修復。2017年再度重新開放。[2]

它在柏林被暱稱為「Lindenoper」,意指「世界上第一個單獨成為著名劇院的劇院」。[3]

歷史

[編輯]

名稱

[編輯]

國立歌劇院最初於1743年稱為Königliche Oper (皇家歌劇院) ,1919年更名為Preußische Staatsoper(普魯士國家歌劇院),1955年更名為Deutsche Staatsoper(德國國家歌劇院)。直到1990年前,建築物一直是東德國家歌劇院的所在地。1990年起,正式名稱為菩提樹下國家歌劇院。[4]

成立

[編輯]
1745年的柏林國立歌劇院
1843年火災後重建的內部劇場

普魯士國王弗雷德里克二世登基後不久,該建築物被委託開始建造。國立歌劇院的建築設計作為德國帕拉第奧復興的早期例子在,在德國建築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但北立面和西立面分別是仿自科倫·坎貝爾英語Colen Campbell斯托海德所設計的萬斯泰德樓英語Wanstead_House立面的直接複製品。[5]

國立歌劇院建築工程於1741年7月開始,由格奧爾格·溫策斯勞斯·馮·諾貝爾斯多夫英語Georg Wenzeslaus von Knobelsdorff設計,成為當今倍倍爾廣場的第一部分建築物。雖然還沒有完全完工,不過歌劇院最初在1742年12月7日舉辦了由卡爾·海因里希·格勞恩的指揮的開幕表演《切薩雷和埃及豔后英語Cesare_e_Cleopatra》。這一事件也標誌着歌劇院與柏林國家管弦樂團長達 250年的合作的開始,

1821年,歌劇院與柏林音樂廳首演了韋伯的《射手》 。1842年,威廉·陶伯特英語Wilhelm Taubert在歌劇院開創了定期舉辦交響音樂會的傳統。同年,賈科莫·梅耶貝爾接替加斯帕羅·斯蓬蒂尼英語Gaspare Spontini成為音樂總監。費利克斯·孟德爾遜·巴托爾迪則指揮了一年的交響樂音樂會。

1843年8月18日,歌劇院被大火燒毀。該建築的重建工程由建築師卡爾·費迪南德·朗漢斯英語Carl_Ferdinand_Langhans監督,次年秋天,皇家歌劇院在梅耶貝爾的指揮下以《西里西亞的一個營地英語Ein_Feldlager_in_Schlesien]》舉辦落成典禮。1849年,奧托·尼古拉的《溫莎的風流娘兒們》在作曲家的指揮下在歌劇院首演。

20世紀

[編輯]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歌劇院吸引了眾多傑出的指揮家表演。包括費利克斯·魏因加特納卡爾·穆克英語Karl Muck理查德·施特勞斯萊奧·布萊奇英語Leo Blech塞爾·喬治等人。1918年,德意志帝國滅亡後,歌劇院更名為菩提樹下國家歌劇院。

1920年代,包括庫爾特·阿德勒英語Kurt_Adler威廉·富特文格勒埃里希·克萊伯奧托·克倫佩勒亞歷山大·馮·澤姆林斯基布魯諾·瓦爾特等人曾在劇院擔任指揮。1925年,阿爾班·貝爾格的《沃采克》在克萊伯指揮下首演。

經過大規模整修後,歌劇院於1928年4月28日重新開放,上演了莫扎特的《魔笛》。演員包括迪莉婭·萊因哈特英語Delia_Reinhardt_(soprano)理查德·陶伯英語Richard_Tauber弗里德里希·肖爾英語Friedrich_Schorr等人演出,同一年,俄羅斯著名男低音費多爾·夏里亞賓謝爾蓋·達基列夫與指揮家恩奈斯特·安塞美合作的俄羅斯芭蕾舞團一同在劇院演出。1934年,當阿爾班·貝爾格的交響曲《露露》由克萊伯演奏後,隨着納粹當局將貝爾格作品《露露》判為「頹廢音樂」,為表立場,克萊伯最終與一家人於1935年離開了德國。

隨着阿道夫·希特拉的崛起,猶太血統的樂團成員被解僱了。許多與歌劇有關的德國音樂家因此流亡國外,包括指揮庫爾特·阿德勒英語Kurt_Adler奧托·克倫佩勒弗里茨·布施克萊門斯·克勞斯於1933年首先在歌劇院擔任德國指揮家,由於布施和克萊伯分別辭職以抗議納粹統治,他於1935年被任命為該歌劇院的指揮。在納粹德國時期,羅伯特·黑格爾英語Robert Heger赫伯特·馮·卡拉揚 (1939–1945) 和約翰尼斯·舒勒英語Johannes Schüler被任命為「國家管弦樂團指揮官」。

戰後至今

[編輯]
1951年,仍是廢墟的柏林國立歌劇院

由於第二次重建耗時較長。從1945年起,歌劇團在海軍上將宮殿演出。1949年起,該團擔任東德國家歌劇院。1955年,當國立歌劇院重建完成後,歌劇團搬回了原來的館址。新重建的歌劇院再次開放,開幕表演為瓦格納演奏的《紐倫堡的名歌手》。在經歷重建後,歌劇院現在的容量能夠讓1,300位觀眾觀賞表演。1961年,柏林圍牆建成後,歌劇院在廣場顯得有些孤立,但仍然保持着以古典浪漫主義時期為特色,並結合當代芭蕾舞和歌劇的表演。

重新開幕後,歌劇院重回歌劇界。在「柏林戲劇」的框架內,重新發現並重新詮釋了過去已經演出過的重要作品。其中巴洛克歌劇尤其成為關注的焦點,包括格勞恩的《埃及豔后與凱撒》、凱澤的《克洛伊索斯英語Croesus_(opera)》 、弗洛里安·利奧波德·加斯曼英語Florian_Leopold_Gassmann的《連續劇》和斯卡拉蒂的《格里塞爾達英語Griselda_(A._Scarlatti)》 。這些作品由比利時指揮家勒內·雅各布斯英語René Jacobs柏林阿爾特音樂學院英語Akademie für Alte Musik Berlin弗萊堡巴洛克樂團英語Freiburger Barockorchester一起使用古典樂器演奏。1990年代,歌劇院正式改名菩提樹下國家歌劇院。

1992年,阿根廷-以色列指揮家丹尼爾·巴倫博伊姆被任命為音樂總監。2000年,樂團選舉巴倫博伊姆為「終身指揮」。在2002年慶典期間,巴倫博伊姆領導了一個由十個部分組成的瓦格納 循環曲,這是與導演哈里庫普弗英語Harry Kupfer合作創作的作品。

2009年,柏林國家歌劇院因德國建築師H·G·梅爾茲英語HG Merz領導的大規模翻新工程而關閉。歌劇院的屋頂被抬高,舞台前部加長以改善音響效果。其他改擴建工程包括局長樓、地下聯絡樓和車廠樓。後者將興建新的排練中心。

2017年,柏林國立歌劇院重新開放,並在一個週末首映了恩格爾貝特·洪佩爾丁克的《漢澤爾與格蕾太爾》和克勞迪奧·蒙台威爾第的《波佩亞的加冕》。歌劇院也接待了柏林國家管弦樂團。[2]

圖片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Oper in Berlin. [2015-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2). 
  2. ^ 2.0 2.1 Uehling, Peter. Bewährungsprobe für die Staatsoper Zwei Premieren an einem Wochenende. Berliner Zeitung. 10 December 2017 [23 December 2017] (德語). [失效連結]
  3. ^ Michael Forsyth: Buildings for Music. The Architect, the Musician, and the Listener from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Day. MIT Press, Cambridge 1985, ISBN 978-0-262-06089-9, p. 104.
  4. ^ Homepage | Staatsoper Berlin. www.staatsoper-berlin.de. [2022-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30). 
  5. ^ T. Blanning, Frederick the Great (London, 2015) p. 139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