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格式 (法律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格式律令法體系中為補充律令而編制、頒佈的法律。 是修改或補充律令的法令(子法),是執行律令的詳細規定。[1]

概述

[編輯]

律令法體系由組成。基本法律法規是「律」(相當於刑法)和「令」(相當於行政法民法),為了保持穩定性,很少修改,而是在必要時以進行修改或補充,並通過制定詳細的執行規定。 [2]歷史上最早的格式據說是東魏在541年頒佈的《麟趾格》和544年頒佈的《中興永式》[3]

中日的差異

[編輯]

「格」和「式」都是律令的附屬法典,用以彌補其不足,在中國這四者實際上是同時制定、施行的,但在日本操作方法有所不同,最初在日本只頒佈律令,在律令頒佈之後一段時間以詔勅太政官符日語太政官符的形式補充。而日本在《養老律令》之後,沒有制定新的律令,因此頒佈大量單行法,以適應歷史發展,補充律令,其中一部分甚至否定律令,例如《墾田永年私財法》打破律令規範的公地公民制日語公地公民制,這些單行法以「格」的形式頒佈,但日本的「格」和「式」一直沒有形成法典。日本也曾嘗試編纂一套新的的律令[2] ,例如桓武天皇也整理了《大寶令》之後頒佈的大量單一法律,試圖通過收集現行有效的法律來編寫新的律令,修改《養老律令》,編成刪定律令・刪定令格,但最終對政治、社會產生動盪而放棄了。[4]

事實上直到嵯峨天皇弘仁年間,日本律令法體系才發展為「四者 (律・令・格・式)相須,足以垂範」的地步[5] 。另外,在中國設立新的格式時,舊的格式要廢除,但在日本,並沒有廢除舊的格式,而是合併使用。《延喜式》制定時雖然規定廢除既有的《弘仁式》和《貞觀式》,但由於《延喜格》沒有相關規定,導致三代「格」並存,如果不完全研究三代格式,就無法獲得必要的法律信息。據信,《類聚三代格日語類聚三代格》的編寫就是為了消除這種不便。[3]

因此,雖然格式只規定了律令執行的詳細規則,但從平安時代中期開始,日本政府雖然宣稱依據律令法運作,但實際上是一個以格式為運作基礎的政府。格式雖然是律令的補充法,但也具有為了應對新的社會狀況變遷而制定的積極性。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唐律,律負責「生刑定罪」、令負責「設範立制」・格負責「禁違正邪」・式負責「軌物程事」。
  2. ^ 2.0 2.1 早川萬年「三代格式」阿部猛・義江明子・槙道雄・相曽貴志『日本古代史研究事典』東京堂出版、1995年9月、p.286-289。
  3. ^ 3.0 3.1 川尻秋生「格式法」尾形勇 他『歴史學事典』第9巻「法と秩序」弘文堂、2002年2月、p.111-112。
  4. ^ 坂上康俊『律令國家の転換と「日本」』講談社、2001年3月、p.202-204。
  5. ^ 「弘仁格式」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