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楊剛 (記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楊剛,1945年攝於美國紐約

楊剛(1905年1月30日—1957年10月7日),筆名楊季徵(又作),學名楊繽,女,籍貫湖北沔陽(今仙桃),生於江西萍鄉,中國作家、記者。抗日戰爭時期,與彭子岡浦熙修戈揚被譽為後方新聞界的「四大名旦」(她與前二人還被人稱作「三劍客」)。

生平

[編輯]

祖父楊東祿為秀才,以行醫賣字謀生。未及而立即過世。父親楊會康,曾任民國政府代理湖北省省長。伯父楊介康,光緒十八年(1892年)進士,曾任新會知縣。其兄羊棗(楊潮)為著名記者。堂兄楊顯東是著名農學家,曾任中國農業部副部長。

1922-1927年,楊剛就讀於江西南昌美國美以美會創辦的葆靈女子學校。畢業後免試進入燕京大學。她的初戀情人是武漢學生運動、農民運動的領導人之一林源,於1927年7月汪精衛公開反共前夕被秘密殺害。

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從事遊行示威等活動組織。1930年被閻錫山政府拘捕入獄。兩周後張學良東北軍入關,獲釋。同年與謝冰瑩潘漠華孫席珍等發起成立北方「左聯」。1932年畢業前夕,因與黨小組負責人不和,曾退黨。大學畢業後,與北京大學經濟系畢業生鄭侃結婚。

1933年春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同年秋,應埃德加·斯諾的邀請,回北平,與蕭乾共同協助斯諾編譯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選《活的中國》。1936年,與鄭侃一起在北平參與編輯《大眾知識》雜誌(顧頡剛主持)。

1937年七七事變後,離開北平,在武漢和上海從事救亡運動。1938年與鄭侃感情破裂,鄭侃獨自隨所供職的中央銀行撤退到福建永安。1938年將毛澤東論持久戰》翻譯成英文。1939年夏在香港接替蕭乾任《大公報》文藝副刊主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曾訪問東江游擊隊,並取道韶關、衡陽,到達桂林。1943年轉至重慶。同年冬鄭侃在永安日軍轟炸中遇害。

在重慶時期,受周恩來器重,在其領導下做統一戰線工作。與費正清成為好友。1944年年赴美就讀哈佛大學,兼《大公報》駐美特派員,並為中共從事國際統戰。

1948年9月,回香港,擔任《大公報》社評委員。促成《大公報》轉向中共和王芸生北上,把天津《大公報》改組成了《進步日報》,後擔任《進步日報》副總編輯。

1950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委員會主任秘書。1950年10月底,轉任周恩來總理辦公室主任秘書。之後,她先後出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處長、《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曾因車禍造成嚴重的腦震盪,一直未恢復。

1957年10月7日,在反右運動中自殺。原因眾說紛紜,胡喬木說她因遺失了一個重要筆記本,感到十分緊張,「在精神極不正常的情況下不幸離開人間」。一說,是前兩天「丁玲陳企霞反黨集團」批判大會對丁玲的嚴厲批評對她刺激很大,她的退黨經歷,更增加了心理壓力。傅國涌曾認為理想主義的幻滅是深層原因。

女兒鄭光迪曾任中國交通部副部長,因受賄被判刑。

軼事

[編輯]

美國女作家、曾在燕京大學任教的Grace Boynton(包貴思)是她的好友,並以她為原型創作了長篇小說《河畔淳頤園》(The River Garden of Pure Repose)中的革命女性「柳」。包貴思還為楊剛撫養過孩子。

著作

[編輯]
  • (英)簡·奧斯汀著 楊繽譯 《傲慢與偏見》 1935
  • 楊剛:《東南行》 1942
  • 楊剛:《美國札記》1951 世界知識出版社
  • 蕭乾編:《楊剛文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4年

參考資料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