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楊如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任軍事參議院參議時的楊如軒

楊如軒(1895年—1979年)字夷齋雲南省賓川縣平川鄉盤谷村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1][2]

生平

[編輯]
楊如軒

重九起義

[編輯]

1895年,楊如軒生於賓川縣平川鄉盤谷村。在家中六個兄弟姐妹中,楊如軒排行最小。楊如軒7歲時,其父楊侖逝世,正在父親開辦的私塾學習的楊如軒由此輟學在家。[1][2]

1907年2月,楊如軒的兄長楊如壁被徵兵,赴大理的七十六標服役,但因不能吃苦,楊如壁逃回家,年僅16歲的楊如軒由此替兄長從軍。1907年,楊如軒被調到昆明的七十三標右隊任見習哨長(哨長相當於排長)。1910年7月,隨營學堂併入雲南講武堂丙班,楊如軒隨之入丙班學習,和正在丙班的朱德成為同學,並結識了朱培德金漢鼎楊池生范石生王均等人。[2]

楊如軒

1911年10月下旬某日,已自特別班畢業的朱德(1910年底從丙班和隨營學堂學生中挑選100人編為特別班,培訓八個月分配至新軍各部任排長)請楊如軒等20多人赴昆明大觀樓,乘船在滇池中策劃雲南起義。中國同盟會會員在重九起義前開了三次秘密會議,商討起義事項。農曆九月初九,昆明重九起義爆發,隨即成功。楊如軒也參加了起義。[2]

護國戰爭

[編輯]

重九起義成功後,雲南講武堂丙班學生被編為第四期,楊如軒也包括在內。1913年秋,楊如軒畢業。此後被分配到補充大隊任第七連連長。1915年夏,在雲南講武堂任騎兵科教官的李文漢約楊如軒赴昆明見面。幾天後,李文漢、楊如軒、董鴻勛鄧泰中田中谷等十多人在西山太華寺的樹林中集會,會議要求聯絡全體官兵,為討伐袁世凱進行準備。[2]

1915年12月25日,雲南護國起義爆發,雲南宣佈獨立,討伐袁世凱。護國軍分三個軍,各軍均有三個旅,每旅下轄兩個團,楊如軒被分配至蔡鍔的第一軍,在朱德任團長的第六團任副營長。楊如軒參加了棉花坡戰鬥,率敢死隊英勇作戰,負重傷。戰後,楊如軒因立下戰功被升為團長。[2]

南北之間

[編輯]
楊如軒

1920年,顧品珍率部自四川回雲南,驅逐了唐繼堯。楊如軒奉命在滇南剿匪,半年便將土匪吳學顯等部肅清,1921年8月楊如軒晉升為旅長。在貴州鎮寧時,滇軍部隊奉孫中山電令,赴廣東討伐陳炯明。隨後,滇軍又參與進攻桂軍沈鴻英部並獲勝。1923年3月30日,大元帥孫中山任命楊池生為中央直轄滇軍第一師師長,楊如軒為中央直轄滇軍第二師師長。1923年7月,楊如軒、楊池生因故被免職。吳佩孚隨即邀請二人北上,楊如軒乃離開孫中山,投靠吳佩孚。[2]

楊如軒

1924年,楊如軒被吳佩孚任命為中央陸軍第六師中將師長,兼贛粵邊防督辦。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開始北伐。同年7月,葉挺獨立團開入湖南,同時朱培德派人聯絡楊如軒。1926年10月,楊如軒和楊池生的軍隊在贛東北同北伐軍合編。1927年3月,朱培德被武漢國民政府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五路軍總指揮兼江西省主席,楊如軒被任命為二十七師師長。[2]

借道與剿共

[編輯]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上海發動四一二事變。6月中旬,第五路軍總參議朱德在楊如軒的武裝護送下回到南昌南昌起義前,朱德多次勸楊如軒參加起義,但楊如軒未參加。南昌起義爆發後,起義軍自南昌經撫州(今臨川)向會昌前進,朱德彭湃惲代英郭沫若等大約四百人為先遣政治宣傳隊。當時,撫州是楊如軒的贛東警備司令部和二十七師司令部的所在地,朱德致電楊如軒提出借道撫州,不受阻攔,獲楊如軒同意。楊如軒將所部撤出撫州,起義軍乃順利佔領撫州,隨後經宜黃廣昌瑞金會昌[2]

此後,楊如軒、范石生多次援助中國工農紅軍,但迫於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的壓力,1928年5月,楊如軒、楊池生開始圍剿井岡山,遭到大敗。此後,楊如軒所在的第三十一軍縮編,楊如軒調任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1930年,楊如軒奉命充任國民政府滇黔宣慰使,返回雲南,又獲雲南省主席龍雲任命為雲南憲兵司令兼憲兵學校校長。[2]

任軍事參議院參議時的楊如軒

雲南防空

[編輯]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國民政府組建雲南省防空司令部,憲兵司令楊如軒兼任防空司令。[2]

1938年9月28日,日軍派出9架轟炸機首次空襲雲南,遭到駐昆明的空軍軍官學校第八期學生黎中炎等駕駛3架戰鬥機迎擊,擊落日軍一架九六式轟炸機,機組成員6人中,5人在墜機時燒死,投彈手池島功曹被俘。此為抗日戰爭時期國軍在雲南擊落的首架日軍飛機。此次空襲後,楊如軒迅速組建高射炮部隊,擬訂空襲疏散方案,公佈《防空手冊》,並設立雲南防空情報區。[2]

晚年生涯

[編輯]

1939年,楊如軒調任雲南省軍參處主任,但未就任,而是赴安寧溫泉置辦田宅、種果樹及蔬菜。1941年,楊如軒決定在平川縣創建初級中學,邀西南聯大化學系的李伯昂任校長,並自西南聯大等高校聘請18位教師,設平川中學(今賓川二中的前身)。抗日戰爭結束後,楊如軒曾任國民大會代表。[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楊如軒被關押判刑。1964年,朱德到雲南,楊如軒致信朱德,此後楊如軒被釋放出獄,監外執行。文化大革命期間,楊如軒自願回到監獄,以求得保護,直到1973年才再次釋放出獄。此後,楊如軒出任雲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雲南省第四屆政協委員。[3][2]

1979年,楊如軒在昆明病逝。[1][2]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