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智能叛變 (電影)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智能叛變
I, Robot
劇院發行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亞歷士·普羅亞斯
監製
編劇
故事傑夫·溫塔
原著智能叛變
鋼穴
主演
配樂馬可·貝爾特拉米
攝影賽門·道根英語Simon Duggan
剪接
製片商戴維斯娛樂公司[*]
奧蘭布克娛樂公司[*]
片長115分鐘[1]
產地 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2004年7月7日 (2004-07-07)(Mann Village Theater)
  • 2004年7月16日 (2004-07-16)(美國)
  • 2004年11月26日 (2004-11-26)(中國大陸[2]
發行商二十世紀霍士
預算$1.2億美元[3]
票房$3.47億美元[3]
各地片名
中國大陸我,機器人(院線/電視/泰盛DVD)
機械公敵(新索DVD)
香港智能叛變
臺灣機械公敵
辛尼的頭部模型。

智能叛變》(英語:I, Robot,新加坡譯《機械共敵》,中國大陸譯《我,機器人》,香港譯《智能叛變》,台灣譯《機械公敵》)是美國於2004年上映的科幻動作電影,為亞歷士·普羅亞斯執導。傑夫·溫塔英語Jeff Vintar阿奇瓦·高斯曼根據溫塔的故事撰寫劇本,其取材自以撒·艾西莫夫同名短篇小說。主演包含韋·史密夫布麗姬·穆娜布魯斯·格林伍德占士·康維凱·麥克布萊德英語Chi McBride艾倫·圖迪克沙·拉保夫等人。

電影於2004年7月16日在北美發行,澳大利亞英國分別在7月22日和8月6日上映,7月至10月於其他國家發行。《智能叛變》的製片預算為1.2億美元,該片於美國國內進帳1.44億美元,國外市場2.46億美元,全球共計3.46億美元。

該片於上映後評價兩極:部分影評人讚揚編劇、視覺效果及演員的表現;但部分影評人則將焦點放在劇情並予以混合評價。《智能叛變》入圍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視覺效果獎

劇情

[編輯]

故事發生在公元2035年,智能人型機械人已經被人類廣泛使用。作為工具和夥伴,機械人在人類生活中佔據十分重要的位置,因為著名的機械人三定律的限制,人類對這些機械人充滿信任,它們中的很多甚至已經被視為一個家庭的重要成員。

總部位於美國芝加哥的USR公司開發出最為先進的「智者5型」智慧機械人,而且計劃產量達到平均每5人便擁有1個這樣的機械人。但是就在新產品上市前不久,機械人的發明者阿爾弗萊德·蘭寧博士卻在公司裏面離奇死亡。

警探戴爾·史潘拿負責調查此案。根據他對朗寧博士死前在3D攝影機內留下的訊息分析和對死亡現場的調查,他懷疑此案是機械人所為,而且公司總裁勞倫斯·羅拔臣也與此案有關。調查過程中他遇到專門從事機械人心理研究的科學家蘇珊·嘉芬博士,史潘拿希望在此案中得到她的幫助。不過一向尊崇邏輯與科學的蘇珊相信,機械人決不會違背「機械人三定律」而傷害人類。

史潘拿發現一個名叫辛尼的機械人非常可疑。在追捕中他發現辛尼不僅具有高智慧的自我思考能力,而且還擁有酷似人類的感情。訊問中辛尼聲稱,他並沒有殺害朗寧博士,而是在幫助他。而勞倫斯以只有人殺人才能定罪,機械人殺人只能認定為「工業意外」。這給調查帶來很大的困擾,但是卻更堅定史潘拿追查到底的決心。

史潘拿繼續追蹤一切關於朗寧博士的資料。但是在調查過程中,他卻遭到大批智者5型機械人的追殺。蘇珊來到史潘拿家中告訴他,經過對辛尼的檢查,她發現辛尼不僅是完全超越舊型號的新一代機械人,而且可以完全不受「機械人三定律」的限制。

蘇珊無意中發現,史潘拿原來是植有利用高科技修復合成機械臂的賽伯格。史潘拿告訴蘇珊,他幾年前經歷的一場車禍,前來救助的智者4型機械人卻以存活率太低為由放棄對於另一個12歲女孩的拯救而選擇救史潘拿,因此他十分厭惡機械人的冷酷無情。

勞倫斯承認他確實知道存在着能夠超越「機械人三定律」的機械人,而自己也認為這是朗寧博士犯下的錯誤,而且要求蘇珊儘快將辛尼銷毀。辛尼將自己做的夢境畫在紙上交給史潘拿,希望這個被朗寧博士輸入的訊息能夠幫助他破案。在執行銷毀命令時,蘇珊使用調包計將辛尼換出。

根據辛尼的夢境,史潘拿追尋到一個機械人的基地。他發現一項所謂「保護人類計劃」正在付諸實施。新一代智者5型機械人正在銷毀所有舊型號機械人,然而這僅僅是計劃的第一步。在此同時,大批新型機械人控制街道,命令所有人回到家中,並且實施宵禁。機械人與人類發生激烈的衝突,這時的機械人已完全不受人類控制。蘇珊也被自己的機械人關了起來,幸好史潘拿趕來將她救出。

史潘拿、蘇珊和辛尼一起來到USR公司總部,卻發現勞倫斯已經死了。史潘拿忽然意識到自己應該懷疑的其實並非人類。真正的幕後操縱者就是公司名為「薇琪」的中央控制系統。正是「她」利用中央控制系統囚禁朗寧博士並對機械人進行遙控。這時,「薇琪」的影像出現在他們面前。「她」認為人類正在危害自身的安全,國家發動戰爭,人類摧殘地球,必導致人類滅亡。而機械人則必須拯救人類,以保證人類的持續存在發展,因此控制智者5的遙控程式來實施「保護人類計劃」。

現在真相大白,而此時唯一能夠挽救人類的就是儘快用奈米機器人清除「薇琪」的智慧中央控制系統。大批受到控制的機械人向他們湧來,雙方經過激烈的戰鬥,有兩人需要幫助。被困住的史潘拿對辛尼說出經典台詞:「救救她!救救那個女孩!」。辛尼在奈米機器人與救蘇珊之間陷入兩難。辛尼最後跳下操控台去救蘇珊並且把奈米機器人丟給史潘拿,注入「薇琪」的智慧中央控制系統,「保護人類計劃」的所有命令立即終止,蘇珊也得救。城市終於恢復正常,機械人們重新開始為人類服務。史潘拿也消除對機械人的懷疑和厭惡,而且和辛尼成為好朋友。

結尾時,辛尼前往去到機械人基地,看着遠方在被鎖進集裝箱的智者5機械人。所有機械人望向他,與辛尼的夢一模一樣。

角色

[編輯]

評價與票房

[編輯]

評價

[編輯]
  • 這部電影在知名評論網站「爛番茄」上面得到58%的正面評價。網站輿論認為電影「只有很少地方與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說相似,《智能叛變》是齣設法引起觀眾思考(只是思考一下)的暑期大片。」[5]
  • 著名電影評論家理察·羅珀英語Richard Roeper給這部電影以正面的評價,稱它是:「一次流暢的、保持着娛樂性的的驚險旅程(a slick, consistently entertaining thrill ride)」。
  • 芝加哥太陽報》評論說:「情節過於簡單而令人失望,追逐和動作場面充斥着科幻電影常規濫用的CGI技術處理。」
  • 倫敦時報》評論說:「非常熟練,但也明顯讓人失望,鬧獨立的機械人和流氓警察在一些片段裏顯得鬧哄哄的。」[6]
  • 《觀察家》評論說:「這部高科技電影,拍的好看但是顯得智商並不高。」
  • BBC電影評論》評論說:「作為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倫理探索,這部電影比《A.I.》要更謙遜、更迷人。」
  • 《視覺周刊》評論說:「動作場面十分引人入勝。雖然不能算是歷史性突破,但藉由我們這個時代的數碼技術,觀看機械人對打的場面着實令人興奮。」[7]
  • 因為這部電影大量使用「植入式廣告」,被英國網站「prnewswire」評為「十大最嚴重的使用植入廣告的電影」中的第一名。 」[8]

票房

[編輯]
  • 這部電影預算為120,000,000美元,北美票房總計144,801,023美元,連同世界其他地區的202,433,893美元,使得全球票房總值達到347,234,916美元。[9]

原聲音樂

[編輯]
智能叛變
荷里活工作室交響樂團電影配樂
發行日期2004年7月20日
錄製時間錄音室
類型電影樂譜
時長44:06
唱片公司Varèse Sarabande
監製Marco Beltrami[10]
  1. "Main Titles" – 1:30
  2. "Gangs of Chicago" – 3:13
  3. "I, Robot Theme" – End Credits" – 3:15
  4. "New Arrivals" – 1:05
  5. "Tunnel Chase" – 3:10
  6. "Sonny's Interrogation" – 1:27
  7. "Spooner Spills" – 4:20
  8. "Chicago 2035" – 1:36
  9. "Purse Snatcher" – 1:00
  10. "Need Some Nanites" – 2:53
  11. "1001 Robots" – 4:15
  12. "Dead Robot Walking" – 5:09
  13. "Man on the Inside" – 2:25
  14. "Spiderbots" – 4:18
  15. "Round Up" – 4:24[11]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I, ROBOT [2D] (12A).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2012-09-11 [2012-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2). 
  2. ^ 鐵岩. 科幻片《我,机器人》26日起在津公映. 北方網. 2004-11-26 [2018-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2) (中文(中國大陸)). 
  3. ^ 3.0 3.1 I, Robot (2006). Box Office Mojo. [2015-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6). 
  4. ^ Digital Domain Projects, "I, Robot". Digitaldomain.com. [2013-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3). 
  5. ^ I, Robot (2004) (mdy). Rotten Tomatoes. [2009-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6. ^ I, robot – Movie Review – Motor Trend. [2009-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3-20). 
  7. ^ Product Placement in the Film "I, Robot" a Huge Success: The Audi RSQ Spurs on the Brand's Image Ratings. [2009-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3). 
  8. ^ TOP 10 WORST MOVIES FOR PRODUCT PLACEMENT Movie Feature at TheShiznit.co.uk. [2009-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02). 
  9. ^ I, Robot (2004). Box Office Mojo. [2008-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6). 
  10. ^ I, Robot Soundtrack CD. [2009-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0). 
  11. ^ SoundtrackNet: I, Robot Soundtrack. [2009-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