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洪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姓氏
百家姓》第184位
22:
23:
24:

郡望  豫章郡

洪姓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84位。2006年中國大陸洪姓人口排名第99名,主要集中於華南地區廣東廣西贛南閩南四地。此姓氏()在韓國亦有分佈,約佔當地人口1.13%。

起源

[編輯]

為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的後代。共工本姓共氏,從黃帝時起就擔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被人們尊為水神。顓頊帝時,共工起兵爭天下,後失敗。傳說他失敗後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撐天地的不周山。到大禹時,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大禹鎮壓了他們後,就把他們放逐到了江南蠻荒之地,共工氏的後人在江南定居後,為了讓後世子孫記住他們的祖先作過水神,就給共字加上水旁,以此作為自己的姓氏,這樣就形成了洪姓。

以國為姓。西周時,有人被封到共,建立共國,稱為共伯。春秋時,共國被衛國所滅。共伯的後代就用國名"共"作為自己的姓氏。後來因為避仇改為洪姓。

為避諱改姓洪。如豫章宏氏,為避唐明皇忌諱,改姓洪。五代時參知政事劉弘昌、劉弘果二人,為避宋太祖之父趙弘殷之諱,遂改"弘"為"洪",並改劉姓為洪姓。 

洪姓在數千年的發展歷史過程中,形成了敦煌(今屬甘肅)、豫章(今屬江西南昌)、宣城 (今屬安微)、武榮翁山(簡稱"翁山",今屬福建泉州)等郡望。 此外,另有一支據說是由翁氏改姓的洪氏,堂號為"六桂堂"。稱翁氏世代官宦,有翁乾度 者,生有六子,均中進士,分遷各處,分姓翁、方、江、洪、龔、汪六姓,稱"六桂聯芳" 。然從目前有關"六桂堂"淵源的資料看,諸說紛芸,分歧甚多,自相矛盾。


周昭王庶子食采於翁山(今浙江),子孫後代便以翁為氏,下傳至宋朝翁乾度,生有六個兒子,老大處厚易姓為洪,並繁衍至今。[來源請求] 此則人為炒作,迥然偽命題。


聚集地:

遷徙分佈

現今河北北部和遼寧一帶地區(即古「九州」之一的幽州),洪姓在先秦時期是以「共氏」的面目出現的,在秦漢之後才為「洪氏」所代替,並逐漸由北到南,至隋唐之時,皖、贛一帶已有許多洪姓人家了。幽州洪姓南遷是因為當時南北朝的五胡亂華,導致民族大遷移。洪氏在南方人數聚增,還有江西豫章(今南昌)弘氏改姓為洪。從上看來歷史上洪氏有三個支系組成:一是四千多年之前的共工氏;二是唐明皇時江西南昌的弘氏改洪氏;三是唐德宗時江蘇武進的弘氏改姓洪氏。三支中以共工氏最為源遠流長。這三支均活躍於南方各處,並成為南方的望族之一。相比之下幽州的洪氏在北方就比較少見了。

臺灣的洪姓位居十七,也屬大姓之列。洪氏的分佈以嘉義為最多,其次是臺中、南投,再為澎湖等地。他們主要來來自福建南部沿海一帶,在永曆二十八年(公元1674年),一個叫洪應興的福建人率徐降華等七人,從閩來臺旗後捕魚,以後在次修建始祖宮。以後有閩南人來臺。

郡望

[編輯]
  • 敦煌郡:漢武帝元鼎六年置。在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
  • 豫章郡:漢代將秦代的九江郡改為豫章郡。
  • 宣城郡:晉時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省定城)。

堂號

[編輯]
  • 燉煌堂:因洪姓曾是唐朝敦煌郡的郡望,故亦有此堂號。此堂號是目前在台灣地區的洪姓及部分華僑所用。如南投縣草屯鎮洪姓族譜臺南市北門區洪氏宗親會堂便是便用此堂號。
  • 嶝山堂:洪姓先祖洪皎是北宋政和五年進士,南宋建炎年間年間擔任福州府丞,奉諫議大夫。洪姓嶝山堂在臺灣的台中大肚區和彰化二林鎮及芳苑鄉亦有分佈。
    • 洪皎之次子洪道因避亂於紹興十年(1140年)隱居同安縣小嶝嶼後頭保社,創立嶝山分堂號。
  • 雙忠堂:宋代洪皓,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國,被扣15年不屈服,被比作蘇武。兒子洪邁,又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強迫他稱"陪臣"他堅決拒絕,被金人拘留。他父子都為了祖國恪盡忠誠,人稱"父子雙忠"。
  • 六桂堂宋朝時候福建地方的翁乾度生有六子,皆中進士。後為避亂分姓為洪、江、翁、方、龔、汪六姓,時人美曰:「六桂聯芳」。於南方省分、台灣、東南亞分佈最多。見翁姓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百家姓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洪姓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