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音寺 (臨夏)
潮音寺,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是一座漢傳佛教寺院。[1]
歷史
[編輯]潮音寺位於臨夏縣北塬鄉孟家墩。始建於唐朝,原址位於臨夏市大夏河畔(如今的東公館附近)。清朝同治回變後,遷到今臨夏市城內(如今的臨夏市糧站附近),當時該寺僧人非常多,香火旺盛,還在城南門內側的陝山大會館分設有觀音殿等殿堂,以供來往此地的客商參拜。文化大革命中,該寺被毀滅,原址改建為臨夏市糧站。1988年,僧人釋如得發心,當地人民政府劃撥出了塬頭荒地,在信眾支持下,按照「聖僧三現」的偈語:「七陵中積峰,蒼生一妙井,此地可移潮,雲中如來迎,上建清靜剎,下生地藏宮。獻寶演佛曆,境界然自明」,在臨夏縣北塬鄉孟家墩重建了潮音寺。[1]
潮音寺僧人釋如得分別於1970年在積石山,1985年在塔爾寺,1989年在普陀山均囑僧人重建潮音寺。居士鄭頌英得知後,委託臨洮的楊宗義經過一年多調查核實了此事,鄭頌英遂撰寫《勝緣奇蹟話潮音》向海內外報道,同時在美國《萬佛城》、《廣東佛教》、《浙江佛教》等海內外佛教報刊上撰文,海內外信眾得知後紛紛捐款,後來鄭頌英也一直關心潮音寺的重建,使該寺初具規模。[2]
潮音寺坐北向南,北面是臨夏縣北塬地區,南面山下便是臨夏市。西南面山頭自西向東依次是二郎崗、棲仙洞、萬壽觀、祖師殿等道教宮觀,山腳下是萬壽山公園,向東有城隍廟、彌陀寺、王尚書陵園、寶覺寺等等。潮音寺所在的孟家墩是明朝防守河州的烽火墩,附近出土過石斧、石刀、陶罐等齊家文化器物。[1]
建築
[編輯]如今的潮音寺佔地面積百畝,主要建築分為殿堂、洞窟。[1]
殿堂建在孟家墩小丘的前沿台地,已經建成大雄寶殿、圓通殿、天王殿、藏經樓、念佛堂、講經堂以及寮房、膳舍等建築,均為磚木結構。[1]
- 大雄寶殿:位於潮音寺北面西側,裝飾有木雕、磚雕、彩繪。正面台階下面有兩隻很大的石獅,台階中央有「蒼龍教子」磚雕,台階兩側幾十個護欄望柱上各蹲一隻小石獅。大雄寶殿外側兩壁有佛教故事磚雕,東側掛一口大鐘,殿內供金身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塑像,兩側供十八羅漢塑像,釋迦牟尼像下有一尊小型玉佛和一尊小型銅佛。
- 藏經樓:位於大雄寶殿西側,收藏全套《大藏經》300餘箱。
- 寮房:位於大雄寶殿東側。
- 圓通寶殿:位於潮音寺東面,正處在建於明朝洪武年間的孟家墩。殿內供千手千眼觀音塑像,兩側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塑像。
- 天王殿、念佛堂、佛教文化堂:位於圓通寶殿南面,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三層樓閣,從山下可望見「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金字。三層樓閣自上而下分別為天王殿、念佛堂、佛教文化堂。三層的天王殿內供彌勒佛、韋馱、四大天王塑像。天王殿兩側是鐘鼓樓,分別掛一口重9999斤半的大鐘和一面直徑2米的大鼓。二層的念佛堂中央供阿彌陀佛塑像,站在雲端,空中懸塑仙鶴、孔雀等等,該堂是僧眾誦經之處。一層的佛教文化堂收藏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的「潮音寺」、「大雄寶殿」,以及中國佛教協會理事鄭頌英題寫的對聯,中國各地書畫家有關潮音寺及佛教的書畫作品。
- 祖師殿、牌坊門:位於山下,2012年左右仍在興建中。[1]
有兩處洞窟分別位於潮音寺西崖和後溝。西崖洞窟位於大雄寶殿西南面的懸崖上,共有26孔洞窟,內供藥師佛、地藏王菩薩等。後溝洞窟共有48孔洞窟,部分作為僧人、居士掛單時的宿舍,稱「佛七洞」,另外大部分供奉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五百羅漢、聖傅塑像等。洞外的牆上有彭大金、孟仁等書畫家的書畫。洞壁上有佛教故事彩繪。[1]
潮音寺西側山腰及後溝各有一尊摩崖金身大佛塑像。其中一尊是地藏王菩薩立姿塑像,高11米;另一尊是阿彌陀佛塑像,高14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