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玄菟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一玄菟郡、第二玄菟郡、第三玄菟郡

玄菟郡漢四郡之一,最早於漢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設立,其疆域和所轄縣屢屢因為戰爭及行政重組而有所改變。至北燕末年廢止,玄菟郡這一行政區劃共存在五百餘年,郡治也經歷了三遷四置。玄菟郡最初設立時所轄大約是今朝鮮咸鏡南道咸鏡北道以及中國遼寧吉林省東部一帶,後不斷內遷,最終內遷至遼河流域。因史料稀缺,玄菟郡的所在和變遷一直未有定論,是研究漢朝在東北地區的統治和高句麗興起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朝鮮半島歷史
朝鮮半島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
時代
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櫛文土器
青銅器時代無文土器
傳說
時代
桓國·倍達國·檀君朝鮮
古朝鮮 辰國 箕子朝鮮
衛滿朝鮮

三國
時代
三韓 漢四郡
樂浪
帶方





三國

時代
伽倻



熊津·安東
統一新羅 渤海
屬地
後三國
時代
新羅 後百濟 後高
句麗
高麗王朝
屬地
征東行省 遼陽行省
雙城·東寧·耽羅
朝鮮王朝
大韓帝國
朝鮮日治時期
盟軍託管時期
駐朝美軍政廳 蘇聯政廳·北朝鮮委會
大韓民國
(南韓)
朝鮮民主主義
人民共和國

(北韓)

君主 · 首都 ·
文學史 · 教育史
電影史 · 韓醫史
陶瓷史 · 戲劇史
南韓國寶 · 北韓國寶

朝鮮半島主題

區劃沿革

[編輯]
西元三世紀的朝鮮半島

第一玄菟郡

[編輯]

玄菟郡最早於元封四年(前107年)設立。[1]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西漢征戰衛滿,並於次年滅其國,置玄菟郡、樂浪郡臨屯郡真番郡,是為漢四郡,皆屬幽州[2]漢四郡中以玄菟郡疆域最廣闊,郡治位於沃沮城[3]。除了管治本郡以外,扶餘國東沃沮高句麗亦從屬於玄菟郡。

第一玄菟郡所轄即原是衛滿朝鮮屬國沃沮的故地[4],有學者認為「玄菟」一詞原所指部族即為「沃沮」。[5]而不同學者對於第一玄菟郡的轄區有不同觀點,主要有在鴨綠江中游和今朝鮮南北道的觀點差異,而具體則有穢貊、高句麗故地、沃沮、東沃沮等說法。大多數學者認同沃沮城即今朝鮮咸鏡南道咸興附近。[6]這時期的玄菟郡所轄城縣不明,見於記載的僅郡治所在沃沮城。有觀點認為沃沮城即後來的夫租縣,公元前82年,漢昭帝調整漢四郡轄地時,將玄菟郡原本轄地改為夫租縣,劃歸樂浪東部都尉管轄。近代在朝鮮半島發現帶有「夫租」字樣的銀印,或可印證這一變遷。[7]

第二玄菟郡

[編輯]

漢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西漢調整玄菟郡之疆界,廢真番郡、臨屯郡,以單單大嶺為界,嶺西之地劃入玄菟郡,嶺東之地劃入樂浪郡。玄菟郡的郡治亦移往高句驪縣[8],這是玄菟郡的第一次遷徙。東漢班固所著《漢書》記載,元始二年(公元2年),玄菟郡有戶口4萬5006戶,人口22萬1845人,下轄高句麗縣、西蓋馬縣上殷台縣[9]高句麗縣作為首縣為郡治所在,漢昭帝元鳳六年(前75年),築「玄菟城」。[10]

此時的玄菟郡大約南達清川江和大同江上游北岸,與樂浪郡為鄰;北達哈達嶺、輝發河一帶,與夫余為鄰;其西為遼東郡,以長城為界;其東以長白山為界與沃沮相接,居民以漢人與高句麗人為主。[來源請求]

新朝始建國四年(公元12年),王莽部將嚴尤誘殺高句麗的君主(被殺者有琉璃明王、琉璃明王的部將延丕閔中王三種說法),高句麗遂脫離中原王朝獨立,開始吞並玄菟當時的轄縣。[11]王莽改制將「郡」改稱「亭」,玄菟郡亦改名為玄菟亭。公元28年,東漢成立後,玄菟亭更名回玄菟郡。

高句麗、西蓋馬、上殷台三縣的縣址所在也未有定論。高句麗縣所在地大多數學者認為在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具體是新賓縣永陵鎮西南蘇子河南岸的兩代南漢城,另一座漢城為玄菟郡郡治,也有觀點認為是通化的自安山城。西蓋馬縣所在的觀點包括鴨綠江左畔楚山附近、吉林集安附近、通化赤柏松山城木奇土城和江界方面等。上殷台縣可能的地理位置包括赤柏松山城、白旗堡古城、開原撫順之間等。

第三玄菟郡

[編輯]

隨着高句麗的日漸強大,高句麗第二代王琉璃明王時期,將都城遷至國內城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玄菟郡再次遷徙,長城內候城縣高顯縣遼陽縣三縣劃歸玄菟郡[12],加上原本所轄三縣,此時玄菟郡共轄六縣,有人口四萬餘人。[13]不久,高句麗又開始蠶食玄菟郡在長城內的轄地,屢次入侵。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公孫度割據遼東,玄菟為其屬地,其太守一直都由公孫家擔任。最遲至魏明帝青龍元年(233年),玄菟郡已在遼東北方向二百里的地方。[14]238年,曹魏太尉司馬懿公孫淵,廢候城縣,設高句麗、高顯、遼陽、望平四縣於玄菟郡。

關於第三玄菟郡的高句麗縣位置,不同觀點包括上伯官屯古城、永安台古城和撫順勞動公園古城等。上殷台縣的位置觀點包括東洲小甲邦古城、白旗堡古城等。關於東漢時期的西蓋馬縣的地理位置主要有撫順勞動公園古城、上柏官屯古城、魏家樓子古城等說。

第四玄菟郡

[編輯]

西晉時期,玄菟郡第三次遷徙。咸寧二年(276年)十月,西晉調整遼東地區行政規劃,此時玄菟郡統轄高句麗縣、望平縣,和高顯縣三縣,共有戶口三千兩百戶。[15]同時東晉也任命當地勢力佟壽等人為玄菟郡等地太守。後歸慕容垂;後慕容寶以句麗王為平州牧居之。404年,高句麗乘中原內戰之機,佔領遼東全境,玄菟郡為其佔領,設玄菟城管領。432年,北魏發兵攻滅北燕,北魏將玄菟郡等六郡民遷徙到幽州,玄菟郡就此廢止。[16]

及至唐高宗新羅聯軍滅高句麗,玄菟郡全境盡歸唐朝,原境被改編成安東都護府

歷任太守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漢書/地理志:玄菟郡,武帝元封四年開。
  2. ^ 漢書/武帝紀:(元封三年)夏,朝鮮斬其王右渠降,以其地為樂浪、臨屯、玄菟、真番郡。
  3. ^ 三國志/魏書三十/東沃沮傳:漢武帝元封二年,伐朝鮮,殺滿孫右渠,分其地為四郡,以沃沮城為玄菟郡。
  4. ^ 後漢書/卷85/東沃沮傳:武帝滅朝鮮,以沃沮地為玄菟郡。後為夷貊所侵,徙郡於高句驪西北,更以沃沮為縣,屬樂浪東部都尉。至光武罷都尉官,後皆以封其渠帥,為沃沮侯。其土迫小,介於大國之間,遂臣屬句驪。
  5. ^ 王綿厚. 秦汉东北史.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4. 
  6. ^ 趙紅梅. 玄菟郡研究. 東北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6-05. 
  7. ^ (日)岡崎敬; 常偉(譯). 有关“夫租薉君”银印问题. 東北亞歷史與考古信息. 
  8. ^ 後漢書/東夷列傳:至昭帝始元五年,罷臨屯、真番,以並樂浪、玄菟。玄菟復徙居句驪。自單單大領已東,沃沮、濊貊悉屬樂浪。
  9. ^ 漢書/地理志:玄菟郡,戶四萬五千六,口二十二萬一千八百四十五。縣三:高句驪,上殷台,西蓋馬。
  10. ^ 漢書/昭帝紀:(元鳳)六年春正月,募郡國徒築遼東玄菟城。
  11. ^ 三國志/魏書三十/高句麗傳:王莽初發高句麗兵以伐胡,欲不行,強迫遣之,皆亡出塞為寇盜。遼西大尹田譚追擊之,為所殺。州郡縣歸咎於句麗侯騊,嚴尤奏言:「貊人犯法,罪不起於騊,且宜安慰。今猥被之大罪,恐其遂反。」 莽不聽,詔尤擊之。尤誘期句麗侯騊至而斬之,傳送其首詣長安。莽大恱,佈告天下,更名高句麗為下句麗。當此時為侯國,漢光武帝八年,高句麗王遣使朝貢,始見稱王。
  12. ^ 續漢書/郡國志五/劉昭註:安帝即位之年,分三縣來屬。
  13. ^ 後漢書/郡國五:玄菟郡六城,戶一千五百九十四,口四萬三千一百六十三。高句驪,遼山,遼水出。西蓋馬上殷台高顯故屬遼東。候城故屬遼東。遼陽故屬遼東。
  14. ^ 資治通鑑/卷七十二/魏紀四:初,張彌、許晏等至襄平,公孫淵欲圖之,乃先分散其吏兵,中使秦旦、張群、杜德、黃強等及吏兵六十人置玄菟。玄菟在遼東北二百里,太守王贊,領戶二百,旦等皆舍於民家,仰其飲食,積四十許日。
  15. ^ 晉書/卷14/地理志:咸寧二年十月,分昌黎、遼東、玄菟、帶方、樂浪等郡國五置平州。統縣二十六,戶一萬八千一百……玄菟郡,漢置。統縣三,戶三千二百。高句麗、望平、高顯。
  16. ^ 資治通鑑/卷122/宋文帝元嘉九年:魏主引兵西還, 徙營丘、 成周、 遼東、 樂浪、 帶方、 玄菟六郡民三萬家於幽州。
  17. ^ 漢書/卷十九、資治通鑑/卷三十:尚書令五鹿充宗為少府, 五年貶為玄菟太守。
  18. ^ 漢書卷九十三/成帝初:少府五鹿充宗左遷玄菟太守
  19. ^ 漢書/卷六十八、資治通鑑/卷二十五:玄菟太守霍雲
  20. ^ 後漢書·卷二十七 :[宣]彪官至玄菟太守。
  21. ^ 後漢書·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高句驪)二八一三頁建光元年(121年)春,玄菟太守
  22. ^ 後漢書·卷八十五 二八一二頁永康元年(公元167年),玄菟太守公孫域
  23. ^ 三國志/卷八 公孫度:玄菟太守公孫琙
  24. ^ 後漢書·卷八十五 二八一三頁建寧二年(169年),玄菟太守耿臨
  25. ^ 三國史記卷十六 高句麗本紀 第四:(新大王)五年(169年),「將兵助玄菟太守公孫度 討富山賊」
  26. ^ 吳書·吳書·吳主傳》:太守王贊領戸二百
  27. ^ 三國志·魏書·毌丘儉傳》:儉遣玄菟太守王頎追之
  28. ^ 晉書/卷四十五
  29. ^ 資治通鑑/卷八十八、晉書/卷百零八:玄菟太守裴武
  30. ^ 晉書/卷百零九、資治通鑑/卷九十五:郎中令高詡為玄菟太守
  31. ^ 資治通鑑/卷九十六:玄菟太守河間劉佩
  32. ^ 資治通鑑/卷九十九:東晉永和八年(公元352年,百濟近肖古王七年),玄菟太守乙逸
  33. ^ 《冬壽墓誌》
  34. ^ 資治通鑑/卷百零四:玄菟太守吉貞
  35. ^ 北齊書/卷一:六世祖高隱,晉玄菟太守。

來源

[編輯]
書籍
期刊文章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