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傑明·威爾斯·牛頓
班傑明·威爾斯·牛頓 Benjamin Wills Newton | |
---|---|
出生 | 1807年12月12日 英國普利茅斯 |
逝世 | 1899年6月26日 英國Tunbridge Wells | (91歲)
班傑明·威爾斯·牛頓(英語:Benjamin Wills Newton,1807年12月12日—1899年9月26日)是一位英國福音佈道家、聖經教師,是普利茅斯弟兄會的influential人物。起初他是約翰·納爾遜·達秘親密的朋友,但是後來因為教義問題發生衝突,導致弟兄會運動在1848年分裂為開放弟兄會和 閉關弟兄會。
早年
[編輯]1807年12月12日,班傑明·威爾斯·牛頓出生在英格蘭西南部德文郡港口城市普利茅斯附近達文波特(Davenport)的一個貴格會家庭。在他出生之前父親就已去世。牛頓沒有兄弟姐妹。1824年,他進入牛津大學艾克塞特學院(Exeter College)。1828年他獲得了一級榮譽學位,成為學院的一名fellow。
普利茅斯弟兄會聚會的興起
[編輯]牛頓在牛津放棄了貴格會信仰,加入了聖公會。1830年5月,通過朋友法蘭西斯·紐曼的介紹,他結識了約翰·納爾遜·達秘。班傑明·威爾斯·牛頓和他的朋友法蘭西斯·紐曼、魏格潤(George Vicesimus Wigram)在牛津對聖公會展開批評,特別是對其隸屬於國家,以及神職人員的任命。1831年12月,魏格潤脫離聖公會,購買了德文郡普利茅斯羅利街(Raleigh Street)的普羅維登斯禮拜堂(Providence Chapel)。他們有擘餅、禱告,讚美和交通幾種聚會,向所有教派的基督徒開放。1832年1月,當時還是聖公會神職人員的牛頓和達秘,也來到這個聚會中與魏格潤進行交流。到1832年3月,牛頓也脫離聖公會,加入這個新聚會,並與當地女孩 Hannah Abbott結婚。他們在當地被稱為「普羅維登斯的人」(Providence People),增長很快,後來被稱為「來自普利茅斯的弟兄們」(The Brethren from Plymouth)和「普利茅斯弟兄們」(the Plymouth Brethren)。大約在1832年,達秘也離開了愛爾蘭聖公會。
在1832年,普利茅斯聚會的主要特點包括:
- 否定聖品人制度,而採納所有信徒皆為祭司的教義
- 長老團 - 長老們沒有任何報酬。牛頓很快成為了一位長老,而以擔任學校教師為生
- 每周交通
- 脫離宗派
普利茅斯聚會與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聚會很相似,那個聚會是在1827年由安東尼·葛若弗斯、達秘和其他尋求回到新約原則的基督徒所建立。和都柏林聚會一樣,普利茅斯聚會也反對教派,向所有基督信徒開放,後來要求其成員斷絕與任何宗派的關係。普利茅斯聚會在1832年開始界定成員資格。轉移到教派的立場,受到安東尼·葛若弗斯的質疑,例如他在1835年寫給達秘的信[1]。
與約翰·納爾遜·達秘的關係
[編輯]約翰·納爾遜·達秘是早期弟兄會運動的主力。牛頓將其視為自己的導師,而達秘認為牛頓是自己值得驕傲的學生。正是牛頓在1831年邀請達秘首次訪問普利茅斯聚會,因此普利茅斯聚會 模仿了都柏林聚會。達秘渴望福音化整個歐洲,在歐洲各地教導。他任命牛頓為普利茅斯聚會的首席長老。雖然他們在許多問題上意見一致,例如都拒絕愛德華·歐文(Edward Irving)的五旬節運動教義,但是到1834年,他們之間的關係還是出現了裂痕。
1834年,圍繞他們的朋友法蘭西斯·紐曼,發生了一次爭議。紐曼開始持有關於基督神性的異端觀點。達秘將紐曼逐出教會,但是牛頓允許紐曼保持與普利茅斯聚會的交通,希望紐曼能夠被恢復。在1835年,眼見達秘日益獨斷專行,牛頓遂辭去首席長老一職,他認為長老不應由人的權威選出,如普利茅斯的情況那樣。雖然他不再是首席長老,但是在普利茅斯聚會的影響力繼續增長。
在1830年代,圍繞對聖經中對未來事件的預言,出現了一次更大的爭議。雖然兩人都是千禧年前論者,但是牛頓認為教會要經過大災難,而達秘先前也相信災後被提論[a],開始改為相信災前被提論[2]。牛頓對於時代論也有自己不同的觀點,認為目前的時代由三個並行的部分組成,猶太人和基督徒都終止於基督再臨,而外邦人終止於 敵基督出現之前[3]。 牛頓特別批評達秘的這一觀點:馬太福音24章中的未來事件主要是涉及猶太人,那時教會已經隱秘被提,說「秘密被提已經夠糟了,但是這個[達秘同樣新奇的觀點是:馬太福音是基於猶太立場而不是教會立場]更糟。」[4]
牛頓解釋《帖撒羅尼迦前書》第4章第16節和《帖撒羅尼迦後書》第2章第1-4節[5] [6],以此作為災後非秘密被提的證明。他認為達秘的時代論和災前被提的教導是「投機廢話的高度」(the height of speculative nonsense)。 [7]與達秘不同,他認為教會是由猶太人(包括舊約時代的聖徒)和外邦人所組成,他們已經在基督里成為一,而達秘的意見更為邏輯化,暗示了兩種獨特和不同的拯救方法[8]。
從1835年到1845年,達秘大部分時間在歐洲大陸。在這期間,普利茅斯聚會的人數增長到超過1000人,聚會的情形被譽為「地上的天國」[9]。1840年,他們在Ebrington街修建了一座更大的禮拜堂,用作主要的崇拜儀式,而普羅維登斯禮拜堂用於規模較小的聚會,例如福音聚會。
1843年,達秘曾短暫地訪問普利茅斯,與牛頓的緊張關係加劇。達秘對這個聚會的情形感到驚愕:當他不在時,他被視為從全體信徒的祭司職分轉移為建立正式的神職制度。牛頓的著作《思想啟示錄》(Thoughts on the Apocalypse)於1842年出版,引發了對於未來事件的教義爭論,在第二年,收到達秘490頁的敵意的評論[10]。
1845年3月,由於革命威脅到日內瓦,達秘逃離瑞士,直接前往普利茅斯,進行「弟兄會精神之戰」(battle for the soul of Brethrenism)。起初是言辭之爭,隨後發展到發佈小冊子。這次戰鬥不再是關於末世論,而是關於全體信徒的祭司職分與聚會領袖的角色。達秘這時發展了反對正式設立長老的激烈觀點。爭議還涉及到,牛頓認為,每個聚會都是獨立和自治的,而達秘認為,這些聚會是相互關連的一個宇宙身體的組成部分。達秘和牛頓兩人都很強勢,這加劇了局勢的不妥協的性質。這一爭端變得個人化,最後發展到達秘退出與普利茅斯聚會的交通,並公開指責牛頓欺騙和不誠實[11]。這個針對牛頓的指控受到Ebrington街聚會的長老們的調查,並被駁回。
雖然大部分普利茅斯聚會的信徒在這一階段支持牛頓,達秘還是在爭議中獲得了一些支持,特別是來自魏格潤的支持,當時他住在倫敦,早先曾經資助購買羅利街和。Ebrington街的產業。1845年12月,魏格潤寫信給普利茅斯的長老們,正式退出與Ebrington街聚會的交通,並撤銷對羅利街會堂的貸款。羅利街會堂歸達秘及其支持者使用,導致當地出現兩個對立的弟兄會聚會。兩個聚會都繼續這場爭論,並試圖向如雨後春筍在全英國設立的其他兄弟會解釋自己的立場。1846年,牛頓到倫敦一帶舉行非公開聚會,回應達秘對他的指控,由魏格潤帶領的倫敦 Rawthorne 街弟兄會,要求牛頓參加他們的聚會,以便再次對其進行指控。牛頓得到Ebrington街聚會的支持,拒絕了他們參加聚會的要求,隨後被Rawthorne街聚會宣佈革除(excommunicated)。
1847年,達秘派發現,牛頓在1835年發表的一篇文章[12],教導了關於基督位格的異端教訓。這篇文章是為反駁愛德華·歐文關於基督位格的異端教訓而寫[13]。牛頓認為,基督雖然完美,但是在受難日之前所受的苦難,並不是為了其他人所受,而是因為他的關聯,通過他的母親關聯到亞當及其後裔,尤其是背叛的以色列民族。因此,根據牛頓的說法,基督遭受飢餓和痛苦,有一個會死的身體。達秘及其支持者抓住機會,譴責牛頓為異端。雖然牛頓道歉,並收回他的「亞當的錯誤」,並收回關於基督受苦的觀點,Ebrington 街聚會的一些長老開始對他失去信心。達秘對此並不滿意,據說由於牛頓顯示出缺乏悔意,或者如亨利·葛若弗斯,安東尼·葛若弗斯的兒子,另一位傑出的弟兄會領袖所說,達秘是「彎曲的裁決」,希望擺脫他的對手。達秘在這個問題上的堅持,以及牛頓拒絕進行還擊而是「把另一邊臉轉過去」,導致達秘成功地獲取了先前支持牛頓的長老們的支持,使牛頓陷於孤立。1847年12月7日,牛頓永久地離開了弟兄會運動,前往倫敦,在那裏設立了一個獨立的聚會。
這一爭執最終導致了1848年普利茅斯弟兄會的分裂。當時布里斯托的弟兄會聚會伯賽大會所(Bethesda chapel)的領袖之一喬治·慕勒,允許來自Ebrington街聚會的訪問者,參加布里斯托聚會的交通,卻對達秘要求所有聚會譴責牛頓異端的最後通牒反應遲緩。[b]達秘做出了反應,革除了所有在伯賽大會所交通者。那些支持達秘行動的聚會稱為閉關弟兄會,而那些支持喬治慕勒和伯賽大會所的聚會,隨後也被革除,稱為開放弟兄會。
具有諷刺意味的,在1858年,達秘也被指控持有類似牛頓關於基督的苦難的異端。[13][14]
後期
[編輯]牛頓在1849年與瑪麗亞·霍金斯結婚,他的第一任妻子在1846年去世。1855年,他唯一的孩子在5歲時離世。
此後50年中,他仍然是一個活躍的基督徒教師和作家。
在離開普利茅斯弟兄會以後,他在倫敦貝斯沃特(Bayswater)建立了一個獨立禮拜堂。
後來他住在肯特郡的Orpingon,以及懷特島的紐波特。他在滕布里奇韋爾斯生活3年之後去世。
雖然牛頓被達秘派稱為作惡者和假教師[15],但是其他人認為牛頓是「19世紀的約翰·加爾文 」,認為如果按照他的教導,而不是達秘的時代論——在大災難之前的任何時候,主秘密回來,提接聖徒到天上,7年後再與教會一起公開回來,開始1000年的統治,弟兄運動可以做的更好。
在達秘派不懈地攻擊他的時期里,他的朋友和支持者包括塞繆爾·普里多·特里格利斯(Samuel Prideaux Tregelles)、喬治·慕勒和查爾斯·司布真。
作為一個作家,牛頓創作了200多部出版的著作。他的偉大的禮物是對聖經的解釋,特別是關於尚未應驗的預言。
喬治·慕勒與牛頓
[編輯]布里斯托的喬治·慕勒寫道:「我認為牛頓先生的作品是最合理、最屬靈的,我的妻子和我習慣於閱讀這些作品,不僅讓人產生極大的興趣,而且對我們的心靈帶來極大的益處。他的書當然是最有價值的,因為這些作品發揚我主耶穌基督的人位和工作到極點。如果有人真的想知道牛頓先生的意見,就讓他認真仔細地閱讀他的一些主要著作,例如《通過交換的拯救:贖罪及其結果:福音真理》(Salvation by Substitution; Atonement and its Result; Gospel Truths),從中他將清楚地看到,牛頓先生不僅在信仰上非常紮實,而且他的教導具有最寶貴的品質 ... 我認為牛頓先生是19世紀宗教題材最準確的作家。」[16]
著作
[編輯]- Gospel Truths, 1885
- Thoughts on the Apocalypse, 1842
- Occasional papers on scriptural subjects, 1866
- Doctrines of Popery, 1867
- Prospects of the ten Kingdoms of the Roman Empire considered : being the third series of aids to prophetic inquiry, 1873
- Aids to prophetic inquiry, 1881
- Thoughts on parts of the Songs of Solomon, 1906
- Books and leaflets available from Sovereign Grace Advent Testimon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Christendom, Its Course and Doom, 1876
- Events To Precede the return of our Lord
- The Day of the Lord in Zechariah Chapter 14
- The Millennium: Distinctions which make Difficulties Disappear
- Patmos Series
- Narratives From The Old Testament, 1886
- Thoughts on Scriptural Subjects, 1871
- Thoughts on parts of Leviticus, 2nd Edition 1857
- The Perfect Sacrifice by B.W. Newton, Publish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Library, 2006 ISBN 1425514332
- B.W.Newton on Ministry and Order in the Church of Christ, Pearl Publications, 1997 ISBN 1901397009
註釋
[編輯]- ^ 牛頓和達秘早先都持有歷史主義觀點,因此持災後被提觀點,相信他們生活在但以理的第70周的最後幾年,天主教教宗就是敵基督。這種觀點越來越受到質疑,因為拿破崙和法國大革命的社會政治風暴並沒有直接導致他們預期的世界末日。這鼓勵尋找對《但以理書》第9章等處經文其他的解釋,有些解釋較為新奇。
- ^ 革除發生在1848年8月26日。當時達秘發現約克郡的一些聚會同情慕勒,沒有譴責牛頓的教導,便在從約克郡的利茲發出革除令。1848年10月31日,慕勒對要求譴責牛頓先前教導,現已收回的異端做出回應,慕勒說任何持異端者不應被交通接納。(布里斯托聚會中,所謂來自普利茅斯牛頓的追隨者,持異端者,已被清除)
「正如你現在判斷牛頓的 tracts 為什麼我們不應該不再存在合一的原因」據說慕勒說這話,是在1849年6月,達秘出乎意料地出現在慕勒的孤兒院,一次事先未安排的會見之後。慕勒回答:「我現在只有10分鐘自由時間,到1點鐘還有約會,因此現在無法進入這個問題;因為你在這整個事件如此惡毒行事,有很多事情需要研究後,我們才能再次真正地合一」。這是慕勒對這次會見的記述,但是達秘否認其準確性,但是決定不留下關於這次會見記錄的他的版本。達秘和慕勒此後再也沒有見面。 。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Anthony Norris Groves's prophetic letter to John Nelson Darby (PDF). [2009-12-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5-16).
- ^ John Nelson Darby (1800-1882) The Father of Premillennial Dispensationalism. [2009-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09).
- ^ The Dispensations in the Christian Witness periodical (Vol 5, 1838) pages 285 to 308 (PDF). [2009-07-2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10-04).
- ^ F. Roy Coad's Prophetic Developments, p. 29
- ^ The Approaching Advent Of Christ by Alexander Reese (A critical, post-tribulational examination of the teachings of J.N. Darby). [2009-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1).
- ^ AntiChrist Comes First. [2009-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2-16).
- ^ page 41 of "The Blessed Hope" by George Eldon Ladd
- ^ 存档副本. [2008-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7).
- ^ Start of small informal gatherings. [2009-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 ^ An Examination of the statements made in the "Thoughts on the Apocalypse". [2009-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13).
- ^ A Nineteenth Century Nestorius(19世纪的聂斯托利) (PDF). [2009-12-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23).
- ^ Doctrines of the Church in Newman Street Considered - Article written by Newton refuting Irvings teachings on Christ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6-05-24.
- ^ 13.0 13.1 耶稣的人性(The Humanity of Jesus Christ),F.F. Bruce (PDF). [2009-12-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8-07).
- ^ Mr. Grant on the Darby Brethren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06-24.
- ^ Mr Newton and the Brethren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0-06-26.
- ^ "Teachers of the Faith and the Future : B.W.Newton and Dr. S.P. Tregelles",23頁,1969年第2版,George Fromow.
書籍
[編輯]- George H. Fromow: B. W. Newton and Dr. S. P. Tregelles: teachers of the faith and the future. The life and works of B. W. Newton and Dr. S. P. Tregelles. London: Sovereign Grace Advent Testimony o. J.
- Jonathan D. Burnham: A Story of Conflict. The Controvers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enjamin Wills Newton and John Nelson Darby. Foreword by Grayson Carter. Studies in Evangelical History and Thought. Milton Keynes: Paternoster 2004.
研究書目
[編輯]- Newton's Statement of belief
- A Retrospect of Events that have taken place amongst the Brethren, 184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Biographical History of B.W. Newton from Manchester University Library[永久失效連結]
- Jonathan D. Burnham: "A Story of Conflict. The Controvers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enjamin Wills Newton and John Nelson Darby." Foreword by Grayson Carter. Studies in Evangelical History and Thought. Milton Keynes: Paternoster 2004
- "Teachers of the Faith and the Future : B.W.Newton and Dr. S.P. Tregelles", 2nd Edition 1969 by George Fromow
- "Benjamin Wills Newton - Maligned But Magnificent : A Centenary Tribute" by Ian Paisley. Publisher Sovereign Grace Advent Testimony,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