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尼旺
留尼旺 La Réunion(法語) | |
---|---|
法國海外省 | |
| |
格言:Florebo quocumque ferar (拉丁語意為'無論我被帶到哪裏,我都會興旺發達') | |
頌歌:《馬賽曲》(國家) 《可愛的小花》(地區) | |
坐標:21°06′52″S 55°31′57″E / 21.11444°S 55.53250°E | |
國家 | 法國 |
首府 | 聖但尼 |
政府 | |
• 大區委員會主席 | 于蓋特·貝洛(為了留尼旺) |
• 省委員會主席列表 | 西里爾·梅爾基奧爾(共和黨) |
面積 | |
• 總計 | 2,511 平方公里(970 平方哩) |
面積排名 | 大區第15名 |
人口(2023年1月)[1] | |
• 總計 | 873,102人 |
• 密度 | 348人/平方公里(901人/平方哩) |
時區 | RET(UTC+04:00) |
ISO 3166碼 | |
GDP (2019年)[2] | 大區排名第13 |
總計 | €195億 (US$218億) |
人均 | €22,629 (US$25,333) |
NUTS地區代碼 | FRY4 |
網站 | 省政府 大區委員會 省委員會 |
「La Réunion」的各地常用譯名 | |
---|---|
中國大陸 | 留尼汪 |
臺灣 | 留尼旺 |
留尼旺(法語:La Réunion,法語發音:[la ʁeynjɔ̃] (ⓘ);留尼旺歸融語:La Rényon)是一座印度洋西部馬斯克林群島中的火山島,為法國的海外省,是歐盟的外延地區(OMR)之一,也是歐元區的一部分。東邊約190公里是毛里裘斯群島,西邊則與非洲第一大島馬達加斯加相距650公里。
留尼旺島面積2,512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07公里。除沿岸有狹窄平原外,均屬山地和高原,島上高峰約3,019米,是為格羅山火山峰(鄰近內日峰死火山,標高3069米)。沿岸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濕熱;內部山地為高山氣候,溫和涼爽。最熱月平均氣溫26℃,最冷月20℃。5至11月為乾季,11月至次年4月為雨季。
有歷史學家認為,中世紀時阿拉伯人可能已抵達留尼旺島,並將其命名為Dina Morgabin,意為「日落島」[3]。1513年,留尼旺島被葡萄牙人發現。1649年,法國開始統治,在島上建立航海站,1810年由英國佔領,1815年英國將該島交還給法國,1848年定名為留尼旺島,1946年法國宣佈留尼旺為海外省,目前是法國的海外省之一。
島上人口密度很高。除了法國白人外,還有黑人,但由於法國禁止在人口普查中紀錄種族分佈,各族的人口並無具體統計。
法語是官方語言,少數人通曉英語。94%人信奉天主教。省會是位於島北岸的聖但尼。
留尼旺島的傳統菜餚包括米飯、豆類、肉或者魚、尖椒,輔以香料,如說莪、檸檬草、酸豆、咖喱等。由於人口組成多元,料理呈現相當多樣,如用咖喱是受印度移民影響,用木薯或粟米做蛋糕則係非洲移民所致。由於大多留尼旺島的食品進口自法國,現時亦有不少料理與法國本土一般。
經濟以農業、漁業、旅遊業為主,農業上主要種植經濟作物甘蔗、雲呢拿和天竺葵等,用以生產蔗糖、天竺葵精油;後者是許多法製精油與香水的原料。工業化程度較低,製糖為主要工業。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法國援助。貨幣使用歐元。
留尼旺島有小歐洲之稱,是度假勝地,留尼旺最著名的就是火山,目前仍有活火山富爾奈斯經常爆發,而且噴出岩漿往往持續數月之久,為重要觀光景點。
名稱
[編輯]在被歐洲人發現之前,留尼旺島曾以「Dina Morgabin」之名為阿拉伯人所知。
葡萄牙人發現並命名了馬斯克林群島之後,將該島命名為聖阿波羅尼亞(Santa Apolónia),因為葡萄牙人於2月9日發現該島,即這位天主教聖阿波羅尼亞的聖日。
法國人佔領該島後,將該島命名為波旁島(法語:Île Bourbon),以法國王室波旁家族命名。法國大革命後,由於其原名與舊政權的聯繫,國民公會於1793年3月23日決定將其改名為留尼旺島(法語:Réunion)[4],意為「會議、聯合」,可能是為了紀念八月十日事件之前馬賽的聯盟者與巴黎國民自衛軍的聯合,但實際上沒有任何文件對此做出解釋,Réunion一詞可能僅有象徵意義[5]。
拿破崙·波拿巴掌權後,該島又改名為波拿巴島(Île Bonaparte)。英軍登陸該島後,又恢復其舊名波旁島,維也納會議後,該島仍叫波旁島。直到法國1848年革命後,復辟的波旁王朝倒台,才又恢復叫留尼旺島[6]。
地理
[編輯]地理位置
[編輯]留尼旺島位於南半球、馬達加斯加以東684公里、印度洋西部,南緯21度,東經55.5度。
留尼旺島是馬斯克林群島群島的最西端島嶼,該群島還包括留尼旺島東北方向172公里的毛里裘斯島和羅德里格島,這兩個島都屬於毛里裘斯共和國。馬斯克林群島傳統上附屬於非洲大陸。
地形
[編輯]留尼旺島是一個誕生於約300萬年前的火山島[7],長為63公里(39哩),寬為45公里(28哩),佔地面積2,512平方公里(970平方哩)。它位於地殼熱點的上方,有很多利用地殼熱的基礎設施和特色旅遊景點。富爾奈斯火山位於該島的東部,海拔高度2,632米,1640年後火山噴發發生了100次以上。最近一次火山噴發為2016年9月11日。因為它的火山特性和天候類似夏威夷火山,它也被叫做「夏威夷火山的姐妹」。內日峰海拔高度為3070米,是馬斯克林群島以及整個印度洋的最高峰[8]。島嶼東南部主要由富爾奈斯火山構成,這是一座年輕的火山(500000 ans),被認為是地球上最活躍的火山之一。島露出地面的部分僅占形成該島的海底山脈的3%左右。
除了火山活動以外,侵蝕作用也使該島的地形非常不平坦。島嶼中心有三個因侵蝕而形成的凹形冰斗,島上的山坡因眾多水系的沖溝作用而形成溝壑,估計至少有600條溝壑[9],通常較深,在山脊可形成幾百米的深溝。
內日峰所在的山系與富爾奈斯火山由帕爾米斯特平原和卡菲爾平原形成的山口分隔開來,該山口是留尼旺島東部和南部之間的通道。在平原以外,沿海地區通常是最平坦的地區,尤其是在該島北部和西部。而南部的海岸線則更為陡峭。
在沿海地帶和島嶼中心之間,有一個傾斜的過渡地帶,其落差在接近冰斗周圍的山脊或富爾奈斯的火山口時變化極大。
留尼旺的海邊很美麗,白色的沙灘吸引很多旅客。浮潛是人氣很高的活動之一。留尼旺的氣候是熱帶氣候,五月到十一月特別清涼和乾燥,十二月到四月特別熱並且常常下雨。每個地區的降雨量不一,島的東部相比西部更多雨[10]。
氣候
[編輯]留尼旺島的氣候總體上是濕潤熱帶氣候,受自東向西的信風影響。留尼旺島內不同地區之間氣候變化極大,島上地勢起伏導致了許多微氣候的形成。結果,一方面存在東部迎風海岸與西部背風海岸之間的降水差異,另一方面也有較熱的沿海地區與較涼爽的高海拔地區之間的氣溫差異。
留尼旺島一年有兩個降雨量不一的季節:
- 雨季,一月至三月,一年中的大部分降水量都發生在這幾個月;
- 旱季,五月至十一月,不過在火山的東部和山麓,即使是旱季,降雨量也可能很大。
- 過渡,四月和十二月,有時會下雨,但有時也會很乾燥。
氣旋
[編輯]留尼旺島位於印度洋西南部的熱帶氣旋成形盆地:從11月至4月的氣旋季節,該島可能遇到風速超過200 km/h的氣旋,並產生暴雨。自1993年以來,留尼旺島的區域專業氣象中心(Centre météorologique régional spécialisé)已獲得世界氣象組織(WMO)的授權,可連續監測整個印度洋西南部的熱帶氣旋活動。該地區有15個成員國負責該監測活動。
生態環境
[編輯]留尼旺島動植物種類豐富多樣,儘管存在外來入侵物種的威脅。留尼旺沒有大型野生哺乳動物,有許多本地特有的物種。這些物種時常遭受城市化等因素的威脅[11],生物多樣性保護對此非常關注。
Net-Biome[12]是一個由留尼旺地區協調、由歐洲聯盟委員會協助的項目,覆蓋7個外圍區域和幾乎所有歐盟國家海外領土,旨在為其熱帶亞熱帶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及可持續管理建立公共政策網絡。它項目主要利用:
2009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與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牽頭的一項任務建立了一個受威脅物種名單[13]。
隨着留尼旺國家公園的創立,留尼旺島於2010年8月2日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單[14]。
植物
[編輯]留尼旺的熱帶植物及島嶼植物具有多樣性、特有種多和結構特異的特點。留尼旺有多種多樣的植物(最多可達40種/公頃,相比之下溫帶森林平均只有5種/公頃)。多樣性十分顯著,但同時也很脆弱,而且不同環境(沿海、山麓、山坡和山頂)的植物種類也不同。
留尼旺島特有的植物品種非常多,有850多種本地植物(在人類到來之前就已存在),包括232種僅存在於留尼旺島上或馬斯克林群島的物種。留尼旺植物與赤道熱帶森林的區別在於,其樹冠的高度和密度都較低(這可能是為了適應旋風的頻繁發生)此外還有大量附生植物(生長在其他植物上)。
動物
[編輯]留尼旺島值得注意的動物[15]主要有鳥類、昆蟲和爬行動物,其中有許多是本地特有種,島上沒有大型哺乳動物,也沒有任何危險動物。特有動物最多的要屬鳥類,其中一些正面臨即將絕滅的危險,如留島鵑鵙、留尼旺圓尾鸌、鷂拉德等;此外還有相對不為人所知的昆蟲。一些並非本地特有的動物也成為了代表留尼旺的符號,如白尾熱帶鳥[16]、豹變色龍[17]。留尼旺的哺乳動物相對較少,其中只有一種微型蝙蝠是特有種[18]。
留尼旺島也有非常重要的海洋動物,不管是在珊瑚礁還是在潟湖中,此外在外海中也有大量魚類。在留尼旺島的潟湖、瀑布和深海海底有1200多種已知魚類[19]。
珊瑚礁
[編輯]由於留尼旺島相對較為年輕(300萬年[7]),珊瑚層(8 000年[20])與較老的島嶼相比仍不發達,面積較小,大多數以裙礁[7][20]的形式存在。
這些珊瑚礁為淺水「潟湖」(更精確地說是「後礁低地」[7][20])劃定了界限,其中最大的潟湖不超過200米寬,1至2米深[21]。這些潟湖形成25公里長(占島嶼海岸線的12%)、總面積12平方公里[7][20]的非連續珊瑚帶,位於該島的西部和西南部海岸。
海洋生物多樣性
[編輯]儘管珊瑚礁面積很小,但留尼旺島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可與該地區其他島嶼相媲美,這使得馬斯克林群島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十大「熱點」之一[22]。留尼旺島的珊瑚礁主要由軸孔珊瑚屬生長快的多枝珊瑚所組成,能夠承載和養育許多熱帶物種。
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留尼旺島有190多種珊瑚[22]、1300多種軟體動物s[23]、500多種甲殼動物[24]、130多種棘皮動物[22]和1000多種魚類[25]。
最深層的水下生活着海豚、虎鯨、座頭鯨、藍鯨還有多種鯊魚,如鯨鯊、灰三齒鯊、公牛鯊、虎鯊、烏翅真鯊和大白鯊。許多種類的海龜也在此繁育。
從2011年到2017年間,留尼旺發生了23起鯊魚攻擊的案例,其中9起案例死亡。[26]為了避免鯊魚攻擊的危險,留尼旺政府開始限制在海灘進行游泳、衝浪、跳水等活動。目前鯊魚還是留尼旺政府要保護的對象。[27]
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
[編輯]人類來到留尼旺之後,19物種絕種了。其中最有名的絕種的動物是留尼旺沼澤雞。留尼旺沼澤雞有名是因為在2015年,一家很有名的播客叫哈嘍網絡(Hello Internet)把留尼旺當了播客的國鳥[28]。當播客國鳥之後,播客迷開始買了很多留尼旺沼澤雞襯衫和商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9]
2009年,近三分之一的魚類物種被視為受到威脅或脆弱[25],且一些地方存在珊瑚退化。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包括污染、過度捕撈和偷獵以及人為壓力,特別是與沿海城市化的加劇和廢水的排放有關[25]。
截至2008年9月12日,生活在留尼旺島的104種物種已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公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30]。
歷史
[編輯]第一批居民
[編輯]很可能兩千多年前從印度尼西亞穿越印度洋到馬達加斯加的南半球探索者(見南島語系)就已發現了馬斯克林群島和留尼旺島[31]。
公元10世紀,阿拉伯航海家發現了留尼旺島,並將其命名為「Dîna morgabin」[3]。
16世紀的葡萄牙船隻在通往印度的途中發現留尼旺島時,該島似乎完全無人居住[3]。葡萄牙航海家第奧古·迪亞士可能於1500年7月到達留尼旺。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馬斯克林在前往果阿的航線上於1512年2月9日[32]或1513年[33]到達留尼旺。隨後,該島被葡萄牙人命名為「聖阿波羅尼亞島」。1520年左右,留尼旺、毛里裘斯島和羅德里格島被合稱為馬斯克林群島,以航海家佩德羅·馬斯克林命名。今天,這三個島嶼仍然被合稱為馬斯克林。
17世紀初,留尼旺成為英國和荷蘭船隻前往印度途中的暫留地。1613年3月23日,荷蘭海軍上將皮埃爾·紀堯姆·韋拉夫(Pierre-Guillaume Veruff)從爪哇島返程途中在留尼旺島逗留。一名講英語的航海家將當時仍無人居住的留尼旺命名為「英格蘭森林」(England's forest)。
隨後是法國人於1642年奉國王之命登陸該島,並以王室的姓將其命名為波旁島。1646年,從馬達加斯加被驅逐的十二名叛逃分子被遺棄在留尼旺島。
1665年,最初的20名殖民者抵達波旁島。韋龍先生(M. Véron)指揮的中隊有五艘船:白鷹(L'Aigle blanc)、處子(La Vierge)、良港(le Bon port)、聖保羅(Le Saint-Paul)和公牛(Le Taureau),懸掛着東印度公司的旗幟。1665年2月頭幾天,當船隊離開南特的佛斯碼頭(Quai de la Fosse)時,盧瓦爾河里仍有冰塊。航行目的地是馬拉巴爾海岸和孟加拉灣的港口,他們於1665年7月9日到達了波旁島。航行過程中發生了一場悲劇:1665年3月4日濯足節這天在佛得角中途停留時,12名船員遇難。4月11日,他們向死者表示了最後的敬意,接着船隊再次起航。根據編年史家Urbain Souchu de Rennefort的說法,「隨後的旅行里沒有出現意外。」
從1715年起,隨着咖啡種植和出口的發展,留尼旺島迎來了經濟上的繁榮,與之相伴的則是殖民地奴隸制的發展。於1735年至1745年擔任留尼旺總督的貝特朗-弗朗索瓦·馬埃·德·拉布爾多內使留尼旺成為毛里裘斯島和戰爭時期法國艦隊的補給站,為留尼旺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戰略意義。皮埃爾·波微的角色也很重要,他引入許多熱帶物種,特別是丁子香和肉豆蔻,極大地豐富了當地的植物,並增加了農業資源的多樣化,這些新植物的貿易在18世紀和19世紀初蓬勃發展。
法國大革命時代
[編輯]1793年3月19日,在法國大革命期間,該島嶼的名稱改為「留尼旺島」[34],這可能是為了紀念向1792年8月10日杜伊勒里宮的遊行中馬賽聯邦派同巴黎國民自衛軍的聯合,並去除與波旁王朝有關的名稱[35],但實際上沒有任何文件對此做出解釋,Réunion一詞可能僅有象徵意義[5]。
1806年9月26日,該島以波拿巴的名字命名,並成為法英兩國為佔據印度洋控制權而發生的衝突的前線。
1794年2月4日國民公會通過決議廢除奴隸制,但遭到毛里裘斯島和留尼旺島當局的拒絕。1796年6月18日,一個由軍隊陪同、負責解放奴隸的代表團到達了波旁島,結果直接被驅逐。隨之而來的是一段動盪的時期,地方勢力爭奪控制權,法國本土無法對這兩個島嶼施行統治。拿破崙·波拿巴在留尼旺繼續保留奴隸制。
拿破崙戰爭期間,在英國遠征毛里裘斯戰役中,該島總督讓·克里索斯托姆·布呂內托·德·聖蘇珊將軍於1810年7月9日被迫投降。該島隨後由英國統治,然後在1814年《巴黎條約》之後歸還給法國。
1806年至1807年一系列氣候災難(颶風、洪水)之後,咖啡種植迅速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甘蔗種植,由於法國失去了聖多明戈,其本土對糖的需求量大增。甘蔗的生長周期與咖啡不同,因而甘蔗確實對颶風的影響不敏感。1841年,埃德蒙·阿爾比烏斯發現了對雲呢拿花進行人工授粉的方法,在那之後該島很快成為世界第一雲呢拿生產地。天竺葵的種植也蓬勃發展,其精油被廣泛用於香水中。
1838年到1841年,海軍上將安納·克里斯蒂安·路易·德埃爾擔任島上的總督。過去十年中發生的事件引起了他思想上的深刻變化,他向殖民理事會提交了三份奴隸解放方案。
1848年12月20日,約瑟夫·拿破崙·塞巴斯蒂安·薩爾達·加里加最終宣佈廢除奴隸制(12月20日成為了留尼旺的公共假日)。1852年8月8日,路易·亨利·于貝爾·德利勒成為第一任克里奧爾人總督,並一直擔任這一職務直到1858年1月8日。歐洲越來越多地使用甜菜來滿足其食糖需求。儘管地方當局採取了新的發展佈局,並採用了契約勞工,但經濟危機的陰霾仍然籠罩,從1870年代正式顯現出來。隨後,蘇伊士運河的開鑿使貿易路線遠離留尼旺島。隨着公路網絡、鐵路和港口的建設,經濟衰退並沒有妨礙該島的現代化。這些大型建築工程為農業工人們提供了一個受歡迎的替代方案。
戰爭與現代化
[編輯]1862年,移民政策完全開放;19世紀下半葉,印度人大量湧入,其中一部分永久定居在島上,留尼旺人口數量不斷增長,許多中國和印度穆斯林也前來定居,形成兩個重要族群並使留尼旺的種族和文化更為多元化。從19世紀末開始,契約勞工的來源逐漸減少。於是,許多土地所有者租出其土地,因而出現了一批獨立的農業工人。在1880年至1900年的兩個十年中,由於來自錫蘭以及英國和荷蘭殖民地的一種傳染病,咖啡產量被破壞了75%[36]。
留尼旺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許多留尼旺人被派往法國本土以及希臘戰場參與戰鬥。前線動員了14000名留尼旺人。飛行員羅蘭·加洛斯是留尼旺島人,於1918年在飛行中喪生。海軍上將呂西安·拉卡茲上任海軍部長,隨後於1915年至1917年擔任戰爭部長。戰爭的結果對留尼旺人有利:法國本土的甜菜田減少,留尼旺糖的生產急劇增加,價格上漲。然而,約80%希望參戰的克里奧爾人被宣佈不適合服兵役,媒體則討論「種族失敗」的話題,但實際上當地種植者的經濟利益很可能在這一事態中扮演了主要角色[37]。倖存的留尼旺士兵在回程時感染了西班牙流感,該流感從1919年3月開始在留尼旺傳播,歷時3個月。這個傳染病可能蔓延至整個人口,將預期壽命降低到40歲以下。該島自19世紀末以來就已經處於經濟危機之中,而原本有困難的社區在疫情中更是受到波及而愈發貧困。據估計,在25000人口的首都聖但尼,至少有2000人死亡,而在島上居住的17.5萬人口中,有7000至20000人死亡,遠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留尼旺士兵[38][39]。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現代化繼續進行:電力在富裕家庭中出現,在聖但尼提供公共照明。電報(1923)和收音機(1926)使留尼旺人與世界接觸。1939年,有1500個家庭訂閱了電話。汽車和飛機也出現在了留尼旺。製糖業更為中心化,股份制公司正逐步取代製糖個體戶。這些進步主要使土地所有者、工業家、高管、大商人的家庭受益,而整個人口則仍然很窮。這一時期的另一個重要發展是:死亡率下降和出生率快速上升導致人口呈指數增長,這一增長一直持續到今天。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個艱苦的考驗:儘管留尼旺倖免於戰爭,但幾乎完全失去了補給[40]。1942年11月28日,自由法國軍隊登陸該島,忠於維琪政府的地方政府被推翻[41]。
成為海外省
[編輯]1946年3月19日,留尼旺成為法國海外省,然後在1997年成為歐盟七個最偏遠地區之一。
在成為海外省時,留尼旺處於一片廢墟之中。法國本土必須為重建經濟和促進社會進步作出巨大努力。義務教育的實現是一個決定性的進步。法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實施略有延遲,同樣也帶來了相當大的進步。1950年代初,留尼旺消滅了一個世紀以來的主要衛生災害——瘧疾。十年之內,病床的數量增加了兩倍,使得公共衛生顯着改善,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則飛速增長,出生率達到了創紀錄的最高水平,接近千分之五十。戰爭結束後,定期的空中航線使人們三天之內便可從留尼旺到達法國本土。成為海外省的另一個結果是,高薪公務員人數大大增加,並催生出了以商業、自由職業和管理職能為生的中產階級。1962年,米歇爾·德勃雷當選為眾議員,他在政壇及法國本土的政治影響力,為留尼旺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20世紀70和80年代,留尼旺真正實現了現代化。一所大學以及技術教育出現並向上發展。電視正在取代廣播。商人捨棄了「中國商店」和「阿拉伯集市」,建立了迷你市場和超級市場。旅遊業開始發展。道路網絡更為密集化和現代化,而汽車的發展速度甚至更快。住房在改善,由於海外省特有的稅收優惠而推動的住房建設非常活躍。經濟在發生變化。在農業領域,蔬菜和水果的種植以及畜牧業蓬勃發展以滿足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甘蔗在農產品中仍保持其領先地位。建築業狀況良好。但現在主要是第三產業驅動經濟:貿易、服務業以及越來越重要的旅遊業。今天,旅遊業和建築業已成為留尼旺的主要經濟活動。
行政
[編輯]留尼旺屬於法國海外領土,是一個海外省,受《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第73條約束,法律和法規與法國本土一樣適用[42]。
留尼旺有自己的大區委員會和省委員會,與法國本土的大區和省擁有相同的權力,儘管有些條文存在不同。
與其他海外省不同,《憲法》明確排除了留尼旺從國會獲得自行制定受法律約束或由國家行政部門發佈的某些規則的權力[42]。
中央政府在留尼旺設立一個省長;留尼旺被劃分為4個區(聖伯努瓦區、聖但尼區、聖保羅區、聖皮埃爾區),下設24個市鎮。
留尼旺的地理位置在不同時期賦予了其不同的戰略重要性。
留尼旺位於開普敦和法屬印度之間,在歐洲人開通印度航線的時代時就已屬於法國。但是波旁島(當時的名字)並不是貿易和軍隊航路的首選。貝特朗-弗朗索瓦·馬埃·德·拉布爾多內認為毛里裘斯島才是有希望的土地,因為它其地形更適宜且擁有兩個天然良港;他認為波旁島可以用作毛里裘斯島的倉庫或應急基地[43]。蘇伊士運河的開通使印度洋南部的海上交通變得方便許多,降低了該島的戰略價值。與此同時馬達加斯加受到了更多的關注,於是它很快就成為了殖民地[44]。
如今,留尼旺是是西南印度洋海區武裝部隊的所在地,匯集了留尼旺和馬約特島的法國部隊。
留尼旺使法國成為印度洋委員會的成員。
此外,留尼旺還是法屬南部和南極領地的總部所在地。
社會
[編輯]歷史人口統計
[編輯]年份 | 人口數 | 年份 | 人口數 | 年份 | 人口數 | ||
---|---|---|---|---|---|---|---|
1671 | 90 | 1830 | 101 300 | 1961 | 349 282 | ||
1696 | 269 | 1848 | 110 300 | 1967 | 416 525 | ||
1704 | 734 | 1849 | 120 900 | 1974 | 476 675 | ||
1713 | 1 171 | 1860 | 200 000 | 1982 | 515 814 | ||
1717 | 2 000 | 1870 | 212 000 | 1990 | 597 823 | ||
1724 | 12 550 | 1887 | 163 881 | 1999 | 706 300 | ||
1764 | 25 000 | 1897 | 173 192 | 2006 | 781 962 | ||
1777 | 35 100 | 1926 | 182 637 | 2011 | 828 581 | ||
1789 | 61 300 | 1946 | 241 708 | 2016 | 852 924 | ||
1826 | 87 100 | 1954 | 274 370 | ||||
為法國國家統計及經濟研究院INSEE(INSEE)之官方資料及預測值,預測值以斜體表示. |
人口來源
[編輯]歷史上,留尼旺島的人口來自馬達加斯加、非洲大陸東部、印度西部和東南部(古吉拉特邦和泰米爾納德邦)以及歐洲。眾多族群經過融合之後形成了今天留尼旺的居民。
17世紀最早來到留尼旺定居的是歐洲男人,主要是法國男人,有時他們由來自馬達加斯加的妻子和僕人陪同。從咖啡種植(1718年)開始,許多奴隸來到留尼旺,其中以馬達加斯加和東非為主,不過也有來自印度、馬來西亞等國的人。18世紀末,奴隸佔總人口的四分之三(1789年有37000名奴隸)。19世紀初,人們開始在從道德和經濟效率多角度質疑奴隸制,於是開始出現僱主移民潮(即自由勞動者與僱主簽訂若干年工作協議)。
1848年12月廢除奴隸制後,種植園經營者轉而從印度(主要是東南部的科羅曼德爾海岸即泰米爾納德邦等地,而不是西南部的馬拉巴爾海岸,但留尼旺的印裔被錯誤地稱作「馬拉巴爾人」)、馬達加斯加、東南亞等地大量僱傭工人。
奴隸制時代見證了種族主義加劇以及社區之間的對立。種族偏見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戰之後,留尼旺人口發生了劇變,教育普及,民主化浪潮使留尼旺成為法國海外省,經濟的進步通過催生新的經濟領域使各個族群的成員都從中受益,這些完全改變了社會階層的分佈。不同族群之間加速融合,意味着種族越來越不明顯。因此,種族偏見幾乎消失了。雖然留尼旺是種族和諧共存的楷模,但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和財富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雖然自僱人員和僱員的收入體面甚至舒適,但失業人口高達30%,失業年輕人更是高達50%,領福利救濟者超過67,000人,占人口的8.5%,這依然是留尼旺面臨的主要問題。雖然很多人向島外遷移,但這並無法解決問題本身。強勁的經濟增長對降低失業率的影響有限。
丹尼爾·瓦塞爾雷(Daniel Vaxelaire)是一名記者、歷史學家、作家,寫過若干部關於留尼旺的書籍,他在《1848年前的留尼旺歷史》(Histoire de La Réunion des origines à 1848)一書中解釋說,自第一批白人男殖民者到達留尼旺以來,民族融合便一直是該島的特色之一;這批男人娶馬達加斯加女子和印度-葡萄牙混血女子為妻,她們懷上了在留尼旺出生的第一批孩子;因此,在這個綠意盎然而無人居住的島嶼上出生的第一批孩子就已經是混血了。
1848年12月20日,留尼旺廢除了奴隸制;人們自1981年以來紀念這一天,將其命名為「卡菲爾節」(fête des cafres)。
語言
[編輯]留尼旺的行政語言、教學語言和媒體語言是法語,不過約90%的人口講留尼旺歸融語[45],該語言以法語為基礎、融合了多個移民群體的語言而形成。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口不講留尼旺歸融語[46]。
從歸融語到法語的過渡是一個長達數世紀的過程。根據Annegret Bollée[47]的說法,「留尼旺的歸融語是在引入咖啡(約1720年)之後在一個以種植園為主的社會裏逐漸成形的。」
留尼旺歸融語今天得到了更多的認可,自2001年以來,留尼旺歸融語可以作為「區域語言和文化」的一部分來選修[48]。
由於留尼旺人口中其他族群的存在,島上也有使用古吉拉特語、印度語、馬達加斯加語、科摩羅語的人口[49]。
宗教
[編輯]留尼旺最主要的宗教為基督教(佔85%,其中又以羅馬天主教為主,也有新教)、印度教(7%,泰米爾人為主)、伊斯蘭教(2 %,遜尼派為主)和猶太教。
正因為其多樣化的族群來源,留尼旺一年裏有各種節日和慶祝活動,包括復活節、排燈節、聖誕節、開齋節、踏火、四旬期。
留尼旺的印度教寺廟對所有人開放,前提是訪客身上不得佩戴皮革或其他動物有關的服飾[50]。
藏傳佛教在留尼旺也有信仰者,印度洋地區第一座藏傳佛教寺廟(見Temple Tashi Tcheulang Gawai Tsel)於2019年落成[51]。
法國的第一所私立伊斯蘭學校(見École Medersa Tarlimoul Islam)位於留尼旺島聖但尼[52]。
經濟
[編輯]有效農業用地面積達44000公頃。留尼旺主要生產糖(歐洲最大的糖生產地區)。此外也生產波旁雲呢拿,且自19世紀以來一直在島上種植,雲呢拿是至今少數幾個仍手工生產的產品之一。
留尼旺的漁業也是食物生產和美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旅遊業收入是留尼旺的主要經濟來源,超過了從甘蔗生產和加工獲得的收入。隨着補貼的減少,旅遊業也面臨威脅。
第三產業,尤其是商業領域,還遠遠不夠發達;20世紀80年代中期,通過與大型公司合作加盟和特許經營等方式,其進口分配實現了顯著增長。特許經銷的到來改變了歷史上以小雜貨鋪為主、且位置分散的商業結構。少數仍在運營的「中國商店」現僅存於一些村莊,成為過去時代的歷史遺蹟。
儘管有一定的經濟活力,留尼旺仍無法降低其高失業率,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口增長強勁。許多留尼旺居民為求職或學習而被迫遷居法國本土。
文化
[編輯]建築
[編輯]從建築結構的角度來說,留尼旺房屋具有「對稱性」[53]。
的確,過去缺乏建築師的時候,工人們在地上畫出一條線,隨後分別在兩邊建造出兩個完全相同的部分,基本上使房屋呈長方形。較為富裕的家庭在房屋外面正前方還可以再加上一個玻璃陽台。最後還少不了一個克里奧爾花園,栽種着各色本地植物,如蘭花、花燭等[54]。
飲食
[編輯]留尼旺的主食始終是米飯,最常見的菜餚是留尼旺咖喱(印度咖喱的當地版)、魯加伊和球莖燉菜。
咖喱由洋蔥、大蒜、薑黃等材料做成[55],使用咖喱可以用魚、肉、蛋等,隨後加入番茄,最後還可以用薑來調味,箭葉橙(法語:Combav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的橙皮也很受歡迎。
魯加伊是留尼旺以及馬斯克林群島特有的菜餚。傳統的魯加伊非常辣,通常由切成塊的蔬菜或水果、切成薄片的洋蔥和鳥椒做成,有時還可以加入調料九里香。杵碎魯加伊是魯加伊的一種變體[56][57],它是新鮮水果(例如番茄、芒果或蔬菜)的混合物,將新鮮水果切細後調味,然後用杵粉碎;這種魯加伊是留尼旺特有的,但無需烹飪即可食用,也可作為佐料食用。
球莖燉菜是使用球莖(如洋蔥)做成的濃湯,可以使用各種肉類。當地一道特色菜是使用馬達加斯加蝟的球莖燉菜[58]。
雜碎、鳳梨豬肉、廣東炒飯/揚州炒飯(法語:Riz cantonai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等亞洲菜也很常見[59]。
通常而言,沒有肉類的菜餚很罕見,因此素食主義者沒有多少選擇,不過也有佛手瓜做成的焗菜(法語:Gratin de chouchou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適合素食主義者。其他人最常食用的肉類是家禽。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Estimation de population par région, sexe et grande classe d'âge – Années 1975 à 2023. [24 January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2) (法語).
- ^ Produits intérieurs bruts régionaux et valeurs ajoutées régionales de 2000 à 2020. 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 [23 March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3).
- ^ 3.0 3.1 3.2 Département de La Réunion (編). Histoire de La Réunion. [2020-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1) (法語).
- ^ Jean Baptiste Duvergier. Collection complète des lois [...](éd. A. Guyot et Scribe). Paris. 1834: Décret du 23 mars 1793 (p205).
- ^ 5.0 5.1 Daniel Vaxellaire, Le Grand Livre de l'histoire de La Réunion, vol. 1 : Des origines à 1848, éd. Orphie, 2000, 701 p. ISBN=978-2-87763-101-3|978-2877631013, p.228 (avec fac-similé du décret)
- ^ Nouveau recueil général de traités, conventions et autres transactions remarquables – Année 1848, éd. Librairie de Dieterich, 1854, « Arrêté du gouvernement provisoire portant changement du nom de l'île Bourbon, Paris, 7 mars », p.76 lire en ligne sur books.google.fr.
- ^ 7.0 7.1 7.2 7.3 7.4 Tessier, Emmanuel. Thèse de doctorat sous la direction de Pascale Chabanet et Catherine Aliaume , 編. Dynamique des peuplements ichtyologiques associés aux récifs artificiels à l’île de la Réunion (ouest de l’océan Indien) – Implication dans la gestion des pêcheries côtières. (PDF). Saint Denis. 2005 [2020-07-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3-06) (法語).
- ^ Mesure GPS effectuée en mai 2003 par l』Ordre des géomètres experts de La Réunion
- ^ Guy Dupont. Éditions L'Harmattan , 編. Saint-Denis de La Réunion - Ville tropicale en mutation. Condé-sur-Noireau. 1990-06: 100. ISBN 2-7384-0715-3 (法語).
- ^ 英文維基:Réunion(留尼旺). [2017-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9).
- ^ Joël Ninon, La Périurbanisation sur l'espace réunionnais, thèse de doctorat, université de Nice, 1995, p. 549
- ^ Le projet Net-Biom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La liste des espèces menacées. Le Quotidien de La Réunion. 14 December 2009 [14 December 2009] (法語).[失效連結]
- ^ Présentation. www.metrofrance.com. [2010-09-17] (法語).[失效連結].
- ^ Et une flore particulièrement varié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Le paille en queue (Phaethon lepturu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Fiche Endormi ( caméléon )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La Faune de La Réunion. habiter-la-reunion.r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6) (法語).
- ^ La faune marine et les poissons de La Réunion. habiter-la-reunion.re. [2020-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6) (法語).
- ^ 20.0 20.1 20.2 20.3 Durville, Patrick. Thèse de doctorat sous la direction de Chantal Conand et René Galzin , 編. Colonisation ichtyologique des platiers de La Réunion et biologie des post-larves de poissons coralliens. Saint Denis. 2002 [2020-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7) (法語).
- ^ Etude comparative des récifs coralliens de l』archipel des Mascareignes, station marine d'Endoume et Centre d』Océanographie, Marseille, et Centre Universitaire de La Réunion, Saint Denis de La Réunion, in : Guézé P. (dir.) Biologie marine et exploitation des ressources de l'Océan Indien occidental, Paris : Institut de recherche pour le développement (ORSTOM), 1976, (47), p.153-177
- ^ 22.0 22.1 22.2 Biodiversité marine à La Réunion. VieOcéane. [2014-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1) (法語)..
- ^ GIP RNMR & Vie Océane; Réserve naturelle marine de La Réunion. La Réserve Naturelle Nationale Marine de La Réunion : un patrimoine naturel à préserver (PDF). http://www.reservemarinereunion.fr. [2014-03-0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3-06) (法語). 外部連結存在於
|website=
(幫助). - ^ Joseph Poupin. Crustacés décapodes de l'île de La Réunion. Crustea. [2014-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1).. Texte également publié en français par IRD éditions.
- ^ 25.0 25.1 25.2 Fricke, Ronald; Mulochau, Thierry; Durville, Patrick; Chabanet, Pascale; Tessier, Emmanuel; Letourneur, Yves. Annotated checklist of the fish species (Pisces) of La Réunion, including a Red List of threatened and declining species (pdf). Stuttgarter Beiträge zur Naturkunde A, Neue Serie. 2009, 2: 1–168 [2020-07-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3) (英語).. L'évaluation donnée dans cette étude a depuis été revue légèrement à la hausse (Durville 2011), donnant au moins 1090 espèces de poissons.
- ^ 存档副本. [2017-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6).
- ^ 存档副本. [2017-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02).
- ^ 存档副本. [2017-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07).
- ^ 存档副本. [2017-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7).
- ^ IGN Magazine n°54, p.10
- ^ Allibert, Claude. Migration austronésienne et mise en place de la civilisation malgache. Diogène. 2008-02-01, (218): 6–17 [2017-02-06]. ISSN 0419-163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6) (法語).
- ^ (英文) The voyage of François Leguat, of Bresse, to Rodriguez, Mauritius, Java, and the Cape of Good Hope, Samuel Pasfield Oliver, éditeur, volume 2, p.311
- ^ (英文) The Historians' History of the World, Henry Smith Williams éditeur, New York, 1904, Volume X, p.486.
- ^ Décret du 19 mars 1793 rebaptisant l'île. [2020-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1).
- ^ « Histoire de l'Assemblée nationale : création des départements d』Outre-m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site Interne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de l』Assemblée nationale.
- ^ McCook, Stuart. 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 , 編. Global rust belt : Hemileia vastatrix and the ecological integration of world coffee production since 1850. [2020-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9).
- ^ Michelle Zancarini-Fournel. Éditions La Découverte , 編. Les luttes et les rêves - Une histoire populaire de la France de 1685 à nos jours (chapitre 13 Être en guerre (1914-1920)). Paris. 2016: 539. ISBN 978-2-35522-088-3 (法語).
- ^ Gaüzère, B.-A.; Aubry, P. La pandémie de grippe espagnole de 1918-1919 à la Réunion. Médecine et Santé Tropicales. 2015-01-01, 25 (1) [2019-02-15]. ISSN 2261-3684. doi:10.1684/mst.2014.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0).
- ^ Les archives 14-18 de La Réunion. Mission Centenaire 14-18. [2019-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1) (法語).
- ^ M. Jauzelon et J-E Monnier De la réunion à l'Allemagne 1939-1945 : Le périple d'une ambulancière et d'un résistant, Surya ed. 2009, 120 pp. ISBN 97829531989-8-0
- ^ « CAPAGORRY ET LE RALLIEMENT DE LA RÉUNION À LA FRANCE LIBRE ». [2020-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0).
- ^ 42.0 42.1 Collectivités d'Outre-mer de l'article 73 de la Constitution (Guadeloupe, Guyane, Martinique, La Réunion, Mayotte). Légifrance. [2020-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4).
- ^ Guy Dupont. Éditions L'Harmattan , 編. Saint-Denis de La Réunion - Ville tropicale en mutation. Condé-sur-Noireau. 1990-06. ISBN 2-7384-0715-3 (法語). p.27
- ^ Raoul LUCAS; Mario SERVIABLE. C.R.I , 編. Les gouverneurs de La Réunion (法語). p.26
- ^ Le créole de la Réun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ersée (portail).
- ^ Michel Beniamino, Le français de La Réunion : inventaire des particularités lexicales, Collection : Actualités linguistiques francophones, EDICEF, Vanves, France, 1996, ISBN 978-2-84129-240-0.
- ^ Bollet, Annegret. Battlebridge , 編. Deux textes religieux de Bourbon du XVIII siecle et l'histoire du créole réunionnais (Serendib Series). United Kingdom. 2007: 28. ISBN 978-1-903292-13-6 (法語).
- ^ 存档副本. [2020-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20).
- ^ La Réunion. Lois linguistiqu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存档副本. [2020-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PHOTOS/VIDÉOS] Il a ouvert ses portes à Mont-vert les Hauts : A la découverte du premier temple bouddhiste tibétain de La Réunion. Imaz Press Réunion : l'actualité de la Réunion en photos. 2019-09-01 [2019-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4) (法語).
- ^ Marie-France Mourrégot. l'Harmattan , 編. L'Islam à l'île de la Réunion. Paris. 2010 [19 September 2013]. ISBN 978-2-296-12343-4 (法語).
- ^ Parc de logements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日期錯誤] (2)[日期不符],., Tableau économique régional de La Réunion, Institut national de la statistique et des études économiques, 2007.
- ^ « Occupation des logemen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Tableau économique régional de La Réunion, Institut national de la statistique et des études économiques, 2007.
- ^ Le curcuma de La Réunion, appelé aussi safran péi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Le rougail de la Reunion, pilon ou marmite. www.reunionsaveurs.com.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8).
- ^ Le rougail mangue. [2020-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8).
- ^ Le civet de Tangu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Sauté de porc à l'ananas très faci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外部連結
[編輯]政府
[編輯]一般信息
[編輯]- 開放目錄專案中的「留尼旺」
- 官方旅遊網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數據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維基媒體的留尼旺地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