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短鏈脂肪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短鏈脂肪酸醋酸的分子結構
酪酸的分子含有四個碳原子

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簡稱SCFAs)是一組由五個或以下的碳原子組成的飽和脂肪酸[1]和長鏈脂肪酸不同,短鏈脂肪酸是由厭氧細菌酵母菌進行糖酵解製造出來的,例如食醋酸味的來源——醋酸——就是這樣出現的。短鏈脂肪酸也是易揮發脂肪酸。

短鏈脂肪酸的吸收

[編輯]
  • 當食物出了小腸後,沒有被消化的膳食纖維結腸內酵解,釋放出短鏈脂肪酸。[2]在結腸內,短鏈脂肪酸由肝門靜脈吸收。而長鏈脂肪酸則要先組成乳糜,再由淋巴管吸收,進而在鎖骨下靜脈進入血液[3]
  • 乙酸(醋酸)、丙酸及丁酸佔了人體腸道SCFA的83%,其中乙酸(醋酸)/丙酸/丁酸在腸道中恆定的比例關係約60:25:10。
  • SCFA會快速地在胃腸道的上皮細胞被吸收,是腸道細胞的主要能量來源。
  • 益生菌、益生質及膳食纖維等均衡的飲食是體內丁酸的主要來源。腸道微生物可以發酵未消化完的碳水化合物或是六碳糖[例如非澱粉類的多醣體、抗性澱粉、寡醣類(菊糖、果寡糖)、雙糖類(蔗糖、乳糖、麥芽糖)、多醣類(葡甘露聚醣)及糖醇類(甘露糖山梨糖醇)]來自行產生丁酸。
  • 高加工食品、低纖維高糖的現代飲食習慣改變使得腸道內的丁酸量有下降情形。
  • 酪酸菌可以在腸內產生丁酸,丁酸可以降低腸道的通透性(permeability)以及加強腸道屏障的防禦力例如促進腸道上皮細胞的移動migration,黏液mucins的分泌,抗菌胜肽的產生等。

短鏈脂肪酸列表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Brody, Tom.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 2nd. Academic Press. 1999: 320 [December 21, 2012]. ISBN 012134836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8). 
  2. ^ Wong, Julia M.; de Souza, Russell; Kendall, Cyril W.; Emam, Azadeh; Jenkins, David J. Colonic Health: Fermentation and Short Chain Fatty Acids. Journal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2006, 40 (3): 235–243. PMID 16633129. doi:10.1097/00004836-200603000-00015. 
  3. ^ Kuksis, Arnis. Biochemistry of Glycerolipids and Formation of Chylomicrons. Christophe, Armand B.; DeVriese, Stephanie (編). Fat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 2000: 163 [December 21, 2012]. ISBN 189399712X.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