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祖先崇拜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愈喬二公祠鄧氏祖先牌位
中國時期傳統家族的歷代祖先畫像
寧波市蔣氏宗祠門額上蔣中正所題「忠孝傳家」之匾,體現傳統士人飲水思源理念的核心精神。

祖先崇拜,或稱祖靈信仰敬祖,是指一種懷念祖先、紀念祖先的信仰,逐漸產生類似宗教儀式的習俗。基於死去的祖先仍然深深存在後人心中,因此供奉祖先的象徵而能「事死如事生」;也有認為祖先靈魂受苦,則子孫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供奉祖先以安慰或做功德回向;也有認為祖先能對子孫降禍賜福,因此供奉祖先來祈求平安。祭拜祖先的行為稱為祭祀祖先祭拜祖先(祭祖)、拜太公[1]。俚語俗話說「吃菓子拜樹頭、飲泉水思源頭」。

在大部分不同文化中,祖先崇拜和神靈崇拜不太一樣,對神崇拜大多是希望祈求一些利益,但人們對祖先的信仰,並不僅僅是希望祈求一些好處,也是表達親情或者對先人的尊敬。儒教文化將祖先當作神靈一樣崇拜[2]。受此影響,一般中國人除了敬祖外,還希望受到祖先神靈的庇佑,「祖先保佑」一樣是最常見的祈福語。但很多基督新教派系不接受這些觀點,這些派系認為除了上帝,不可把祖先變為偶像,並認為此舉違反十誡的「不可敬拜偶像」。

舊時人們認為自己住宅中,如果是自己祖宗魂魄回家是允許的。[3]祖先靈魂跟孤魂野鬼的本質相同,差異在祖先有陽世子孫祭祀、孤魂野鬼則無。[4]

台北忠烈祠的牌位供奉

儒家的觀念中,祖先信仰主要講究慎終追遠,表達對祖先的感念之情,也是相信祖先的在天之靈會繼續保佑自己的後代。「孝」是最重要的的美德之一,俗曰「聖人以孝治天下」,可由孝引發等道德。即使對已經去世的先人,也要像他們依然活着時一樣的尊敬,在節日、忌日要供奉、祭祀,對祖先的崇拜是一種類或準宗教信仰。以漢族客家人為例,祖先崇拜具有尊宗報本、文化教育、祈福、預兆等功能[5]。潮汕地區稱祭祖為拜老公,每逢初一十五或重大節日,各家製作紅桃粿等等貢品,祭祀祖先。中國的許多節日,都離不開祭祀祖先這一內容,(除夕)、(清明)、(中元)、(重陽)四節日,是中國傳統裏祭祖的四大節慶,其他在元宵上巳節端午中秋寒衣節冬至等節慶,亦是個別地域的祭祖佳辰。

祖先祭祀的方式通常有家祭墓祭祠祭[6]。在儒家社會,祖先信仰具有特殊的意義,佔有重要的地位。在這一信仰影響下,「上無愧祖先,下不負子孫」成為人們生命中的重要信念[7],並形成了對家庭的重視和家文化的發達。

中國的祖先崇拜中,宗族會修建祭祀祖先的祠堂,其中供奉着歷代祖先的牌位,並且每年要定期舉行掃墓與祭拜等宗教儀式,一般在四節及先人的忌日必會祭拜。其他如端午中秋冬至中國傳統節日,一家團聚的時刻,也是祭拜祖先、緬懷先人功業的好時機。

有些地方有特別的節日,如寒衣節拗九節華北因為傳說孟姜女十月初一送棉襖給其夫婿,故添增了十月初一寒衣節閩東因為傳說目連尊者在正月廿九送甜粥給母親,故添增了正月廿九拗九節,並且祭祖。

在逝者下葬時,隨同準備許多日用品陰間所用的紙錢貨幣紙紮祭品,一同焚化,如同送先人到另一個世界生活一樣,甚至在不同季節,以不同服飾或紙製衣物燒予祖先。

現在,隨着時代的進步和移風易俗的推動,很多地方興起了低碳祭掃、文明祭祖,放鮮花、植樹成為了時尚,而傳統的燒紙錢,政府認為污染環境且有火災風險,推動減量或者根本不燒,所以已經不再如以前一樣盛行。

香港清明節重陽節是法定假日,當天休假以利人民上山掃墓。傳統家庭有在家安放神枱供奉神明和祖先的習慣。

臺南市中西區陳德聚堂「統領府」祖廳供奉的祖先牌位

在臺灣,閩南族群習慣在每年清明節(陽曆4月5日左右)或小清明(農曆3月3日,即上巳節)或進行掃墓儀式、祭拜祖先,客家族群掃墓習俗不同於閩南人,在不同地區又有不同的掃墓文化,時間不固定。臺灣北部地區的客家人(尤其是新竹地區),多半選在天穿日之後;苗栗臺中一帶的客家人通常在元宵節次日之後至清明前,也有些在新春大年初一大年初二就開始掃墓;而南臺灣六堆一帶的客家人,則由福德伯公生到清明之間任選一天來掃墓。一般人的家中多半設有祖先牌位,在四節與端午中秋冬至等與先人忌日加以祭拜。

金門閩南人客家族群,重視祖先崇拜更甚於神明,如金門人設置神龕,祖先牌位在大位(參拜者的右方,俗稱龍邊),神明金身在次位(參拜者的左方,俗稱虎邊);客家族群傳統只將祖先供在神桌正中,而不供神明。此二族群與臺灣閩南人供神明在龍邊、祖先在虎邊不同,金門閩南人認為祭祖比拜神重要,客家裔則視祖先等同神明。

越南,一般越南人,在自己的家中都設立祖先的牌位。一般人並不一定過生日,但非常重視對先人的忌日祭祀,焚香祭祀,供奉先人的照片。

日本大名家族的歷代祖先(當主)畫像

日本,一般家庭在佛龕的中央安置祖先牌位,有些另會附有過去帳日語過去帳法名軸日語法名軸記載歷代祖先的生卒年月暨法名法號,以利對冥界的祖先神靈進行祀拜。

琉球(沖繩縣)

[編輯]

沖繩縣,家庭中設有供奉祖先的神龕,各門中(宗族的分支)設有祠堂,也會在春分、清明節、重陽節等節日掃墓祭祖,焚燒紙錢供奉祖先。

同樣在儒家文化影響下朝鮮半島北韓南韓,也要對先人進行「祭禮」(제례)和「祭祀」(제사)。而祭祖所祭拜食物花費的時間,與生人之間吃飯的時間可是說無異,乃是奉行《論語》說到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最重要的是「周年祭」〔차례〕。[8]

其它地區

[編輯]
歐洲的祖先肖像和家譜
蒙兀兒帝國皇室歷代祖先肖像

在其它類型的一些文化中,也存在祖先神靈信仰或對祖先的感念活動,但和漢字文化圈的祖先信仰有很大的不同。

印度

[編輯]

印度農村,在今日時,人們會回憶逝去的人,在進食前會向先人祈禱。印度教中有一個儀式叫「塔帕納」,當一個家庭中有人去世,每年在十月份,家中的男人們會向恆河中放入寫着梵文讚美詩祝先人早入輪迴

在台灣,臺灣原住民族各族多有紀念祖靈的祭儀或習俗[9][10][11]

歐洲

[編輯]

歐洲天主教國家每年11月1日為萬聖節與11月2日為萬靈節,是為去世的親屬點蠟燭的節日,來自非常古老的傳統,教堂在11月2日正式為去世的人做彌撒

愛爾蘭

[編輯]

根據愛爾蘭的傳說,在「薩萬節」(凱爾特人新年,一般為8月1日)時,逝者會回到自己家中,當天不關燈,不關門,家中要備有食品,即使食品掉在地下也不能收拾。

美洲

[編輯]

加拿大和美國

[編輯]

加拿大美國的習慣是在復活節聖誕節萬聖節向逝者墓地獻花和點蠟燭以示緬懷,有時也向逝者去世的地點獻花和點蠟燭,在公路旁有時會見到這樣的地點,都是紀念因車禍去世的人。

墨西哥

[編輯]

墨西哥的亡靈節,是家人和朋友團聚在一起,為亡者祈福的重要節日。傳統的紀念方式為搭建私人祭壇,同時擺放有逝者的照片或肖像、蠟燭、骷髏糖、萬壽菊和逝者生前喜愛的食物,並攜帶這些物品前往墓地祭奠逝者以示緬懷。

非洲

[編輯]

祖靈信仰在非洲也並不罕見。但非洲人更加「敬畏」祖先,害怕祖先的靈魂會打擾自己的家庭,希望他們遠去成仙[12][13]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Leslie Spier. "Ancestor Worship" Grolier. Danbury, CT: 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 International Edition. 1987 [2009-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1). 
  2. ^ Louis Howard. Confuciui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ISBN 7-80528-372-9. 
  3. ^ 崔文杰. _岳西岳. 崧博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017年1月26日. 
  4. ^ 陳政翰. 祖先教我拜祖先. 陳政翰. 2022年6月17日. ISBN 9786260102524. 
  5. ^ 祖先崇拜与四川客家神榜文化. [2009-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8). 
  6. ^ 萧放:明清时期祖先信仰与家族祭祀 《文史知识》. [2009-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6). 
  7. ^ 沈銘賢:《「生死俱善,人道畢矣」——中國古代的生死觀及其現代意義》 《社會科學》[永久失效連結]
  8. ^ Ancestor Worship and Korean Societ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oger Janelli, Dawnhee Janelli,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ISBN 0804721580.
  9. ^ 專題文章:五彩繽紛的台灣原住民宗教世界.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sinica.edu.tw. [2017-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6). 
  10. ^ :::2010祖靈的國度-原住民信仰文化特展:::. www.mwr.org.tw. [2017-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6). 
  11. ^ 祖靈. religion.moi.gov.tw. [2017-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6). 
  12. ^ "Ancestors as Elders in Africa," Igor Kopytoff; in Perspectives on Africa: A Reader in Culture, History, and Representation (Editors Roy Richard Grinker & Christopher Burghard Steiner), Blackwell Publishing, 1997. ISBN 978-1-55786-686-8.
  13. ^ Some reflections on ancestor workship in Africa,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4-25. Meyer Fortes, African Systems of Thought, pages 122-142, University of Kent.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