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澳洲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4年7月4日) |
澳洲文化 |
---|
大約五萬年前,澳洲原住民的祖先通過海洋東南亞及新畿內亞島抵達澳洲,他們成為了這片大陸的首批定居者。[1] 1788年,大英帝國在現今新南威爾斯州的地方建立了流放地,歐洲對澳洲的殖民歷史由此開始。自1901年開始,當時的澳洲政府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期內都實行「白澳政策」;即禁止非歐洲族裔移民進入澳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該政策被逐步放寬並直至1973年完全廢除。從1945年開始,已有700多萬外來移民在澳洲定居。
從1788年到20世紀中葉,澳洲的大部分移民主要來自英國和愛爾蘭;其中又主要來自英格蘭、愛爾蘭和蘇格蘭三個地區。不過在19世紀也有來自中國和德國的大量移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幾十年裏,澳洲迎來了來自歐洲各國的大量移民。其中來自南歐和東歐的移民數量比前幾十年要多許多。而從澳洲當局自1973年廢除白澳政策後,政府便一直奉行多元文化政策。[2]世界各地不斷有大量移民湧入澳洲,而亞洲成為澳洲在21世紀的最大移民來源地區。[3]2019年至2020年期間,由於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影響,澳洲的移民數量出現減少,這導致澳洲總人口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首次出現負增長。[4][5]但在隨後的2021年到2022年期間,移民人口增長數量出現強勁復甦。[6]
澳洲的海外淨移入人口數量從1992年至1993年時期的30,042人增加至2015年至2016年期間的178,582人。[7][8]這些移民大部分是通過技術移民或家庭重聚計劃來到澳洲。根據2014年的一項社會學調查的結果顯示,「澳洲和加拿大被認為是西方世界中最能接受移民的國家」。[9]2023年,波士頓諮詢公司根據其全球評估數據將澳洲列為「個人尋求工作和高質量生活的首選目的地國」。[10]
澳洲是《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的締約國,並且已經安置了許多需求庇護的人士。但是近年澳洲開始對通過船隻非許可抵達的人員進行強制拘留,該政策引發了廣大爭論。
歷史沿革
[編輯]人類首次向澳洲大陸遷徙大約發生在65,000年前,[11]他們途徑海洋東南亞和巴布亞新畿內亞;這是人類走出非洲歷史的一部分。[12]
流放之地
[編輯]歐洲人移民澳洲始於1788年1月26日英國在悉尼灣修建服刑犯定居點。
第一批被流放到澳洲的英國服刑犯搭乘11艘船所組成的第一艦隊抵達此地,船隊上的人員由775名囚犯和645名官員、船員、海軍陸戰隊員及其家屬和孩子所組成。最終的定居者包括輕罪犯、二等兵和水手。這些人中並不包括建立一個自給自足定居點所需要的專業人才,例如農民和建築工人;因此定居點的建立經歷了飢餓和艱辛。定居點裏的男性人數遠遠多餘女性。
第二艦隊於1790年抵達定居點,這次帶來了更多的囚犯。囚犯的運輸條件非常糟糕,據稱比奴隸販運還可怕。第二艦隊出發時共載有1,026名囚犯,其中267名囚犯(256名男囚和11名女囚)死於路途中,死亡率高達26%;同時還有486人在抵達時罹患重病,其中124名囚犯在隨後死亡。並且艦隊帶來的囚犯對於尚在苦苦掙扎的定居點來說更是一場災難。
緊隨第二艦隊的第三艦隊在1791年抵達,這次的生存情況相對較好。第三艦隊依舊由11艘船組成,出發時共計載有2,000名服刑犯。抵達定居點後,有173名男囚犯和9名女囚犯在航行中死亡。
隨後,其他運輸艦隊將進一步運送囚犯和自由民到殖民地。到1868年流放結束,大約有165,000人以囚犯身份進入澳洲。
賞金移民
[編輯]澳洲殖民當局制定了諸多計劃來吸引移民。其中在1835年至1841年推行的「賞金移民計劃(Bounty Immigration Scheme)」促進了從英國向新南威爾斯州的移民。[13]而在同期成立的南澳公司就是為了吸引勞工和技術移民在南澳州定居。
淘金熱潮
[編輯]始於1905年的澳洲淘金熱導致該國人口劇增,其中來自英國和愛爾蘭的移民最多,其次便是德國人、其他歐洲國家人民和華人。後者在澳洲收到的歧視和限制越來越多,導致他們的大多數人無法在澳洲定居下來。隨着澳洲諸殖民地聯邦化成為一個國家,新的聯邦政府所頒佈的第一條法令便是《1901年移民限制法令》,該法令加強並整合了旨在限制非白人移民定居的不同殖民政策;該法令也構成後來「白澳政策」的基礎。由於英國政府的反對,澳洲政府在立法中避免了明確的種族歧視政策,而控制機制是移民意願者必須通過由移民官員所選擇歐洲語言的聽寫測試。通常移民官會選擇移民意願者所不熟悉的歐洲語言,而最新一次通過測試的案例發生在1909年。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出身奧地利的左翼記者埃貢·歐文·基施儘管精通五國歐洲語言,但澳洲當局移民官卻選擇讓他參與蘇格蘭蓋爾語測試,於是基施因為測試不及格而認定為文盲而被拒絕入境。
澳洲政府還發現,如果想要移民前往澳洲就需要補貼這些人。由於澳洲地處南太平洋地區而距歐洲較遠,故相較於加拿大和美國,移民澳洲的成本更高,因此意願度也就越低。但這也讓澳洲政府可以通過調整補貼來控制經濟周期不同階段所需的移民數量。在1901年成立聯邦之前,受助移民從殖民政府基金中獲得通行費援助;而英國政府則支付囚犯、窮人、軍人和公務員前往澳洲的通行費。而在更早的1831年之前,極少有人能夠得到殖民政府的援助。[14]而到聯邦成立初期,年輕女性大多是從州政府獲得移民澳洲的費用補貼。[15]
時期 | 每年受助移民人數[14] |
---|---|
1831年—1860年 | 18,268 |
1861年—1900年 | 10,087 |
1901年—1940年 | 10,662 |
1941年—1980年 | 52,960 |
而隨着大蕭條的到來,澳洲總督宣佈暫停接受移民直至另行通知,而下批移民抵達澳洲是1938年來自德國的5000個猶太避難家庭。這些人被特許無需經過語言測試,從而他們都得以順利入境。
戰後移民
[編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澳洲政府啟動了一項大規模的移民計劃。當局認為澳洲雖然僥倖躲過大日本帝國的入侵,因此本國人口必須「增長或滅亡」。數十萬流離失所的歐洲人移居澳洲,超過100萬英國人根據「移民協助通道計劃」來到澳洲,該計劃俗稱「十鎊英國佬」。[16]該計劃最初針對所有英聯邦國家的公民;戰後,它逐漸擴展到荷蘭和意大利等其他國家。資格要求很簡單:移民必須身體健康,年齡在45歲以下。最初沒有技能限制,但在白澳政策下,非白人血統移民很難利用該計劃。[17]
1973年,多元文化主義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移民政策中的文化選擇問題。
時期 | 移民計劃[18][19][20] |
---|---|
1998年—1999年 | 68,000 |
1999年—2000年 | 70,000 |
2000年—2001年 | 76,000 |
2001年—2002年 | 85,000 |
2002年—2003年 | 108,070 |
2003年—2004年 | 114,360 |
2004年—2005年 | 120,060 |
2005年 | 142,933 |
2006年 | 148,200 |
2007年 | 158,630 |
2008年 | 171,318 |
2011年 | 185,000 |
2012年 | 190,000 |
2013年—2014年[21] | 190,000 |
2015年—2016年[22] | 190,000 |
2016年—2017年[23] | 190,000 |
2017年—2018年[24] | 190,000 |
2018年—2019年[25] | 190,000 |
2023年—2024年[26] | 190,000 |
歷史概況
[編輯]1901年 | 1954年 | 2001年 | 2016年 | |||||
---|---|---|---|---|---|---|---|---|
出生地 | 人口數 | 出生地 | 人口數 | 出生地 | 人口數 | 出生地 | 人口數 | |
1 | 英國 | 495,504 | 英國 | 616,532 | 英國 | 1,036,242 | 英國 | 1,087,756 |
2 | 愛爾蘭 | 184,085 | 意大利 | 119,897 | 紐西蘭 | 355,765 | 紐西蘭 | 518,462 |
3 | 德國 | 38,352 | 德國 | 65,422 | 意大利 | 218,718 | 中國 | 509,558 |
4 | 中國 | 29,907 | 波蘭 | 56,594 | 越南 | 154,830 | 印度 | 455,385 |
5 | 紐西蘭 | 25,788 | 荷蘭 | 52,035 | 中國 | 142,781 | 菲律賓 | 232,391 |
6 | 瑞典-挪威聯盟 | 9,863 | 愛爾蘭 | 47,673 | 希臘 | 116,430 | 越南 | 219,351 |
7 | 南海島國 | 9,128 | 紐西蘭 | 43,350 | 德國 | 108,219 | 意大利 | 174,042 |
8 | 印度 | 7,637 | 希臘 | 25,862 | 菲律賓 | 103,942 | 南非 | 162,450 |
9 | 美國 | 7,448 | 南斯拉夫 | 22,856 | 印度 | 95,455 | 馬來西亞 | 138,363 |
10 | 丹麥 | 6,281 | 馬耳他 | 19,988 | 荷蘭 | 83,324 | 斯里蘭卡 | 109,850 |
— | 其他國家 | 47,463 | 其他國家 | 215,589 | 其他國家 | 1,648,248 | 其他國家 | 2,542,443 |
現行計劃
[編輯]常規移民項目
[編輯]澳洲移民有許多種類,因此按照現行常規簽證可以分為多個類別。[28]
- 訪問簽證(Visitor Visas):此類簽證大部分是前往澳洲的居留許可,部分簽證允許訪客在居留澳洲期間從事部分工作以獲取資金在澳洲旅遊或學習等。
- 學習與培訓簽證(Studying and Training Visas):澳洲政府積極鼓勵外國學生及普通人來澳洲學習或接受培訓。此類簽證還有多個子類別,其中絕大部分都需要具有相關資質的教育或培訓機構確認的錄取通知書。
- 家庭與伴侶簽證(Family and Partner Visas):簽證通常根據其與相關澳洲公民的家庭關係頒發。澳洲家庭簽證有多種不同類型,包括付費父母簽證和配偶簽證等。
- 工作與技能簽證(Working and Skilled Visas):澳洲工作與技能簽證通常頒發給高技能工人。候選人將根據積分制進行評估,並根據某些教育標準分配積分。這些簽證通常由各個州贊助,這些州根據特定需求招募工人。簽證也可能頒發給由澳洲企業贊助的申請人。
後兩類簽證通常可以使申請人獲得澳洲公民身份,但需要申請人在澳洲居住至少滿四年並其中一年是以永久居民身份。而比較特殊的則是「投資者簽證(Investor Visa)」,符合條件的外國投資者在申請到該簽證後就自動獲得永久居留權並可在一定年限後申請入籍歸化。[29]
但是也有人指出澳洲現行的常規移民幾乎與當局的反年齡歧視立法相衝突,比如學習培訓類簽證要求申請者未滿30歲而工作技能類簽證則要求申請者未滿45歲,因此部分人士呼籲相關簽證應該取消年齡限制。[30]
地區 | 人數 |
---|---|
南亞及中亞地區 | 58,232 |
東北亞地區 | 37,235 |
東南亞地區 | 31,488 |
北非及中東地區 | 28,525 |
西歐與北歐地區 | 25,174 |
大洋洲及南極洲地區 | 16,445 |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 | 11,369 |
美洲地區 | 9,687 |
東歐與南歐地區 | 7,306 |
未分類或未說明 | 492 |
數據來源:澳洲廣播公司[31] |
人道移民項目
[編輯]- 難民類簽證:針對符合《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所定義的難民申請人。
- 特別人道主義計劃類簽證:針對那些在本國遭受嚴重歧視、人權受到嚴重侵犯的申請人。
2015年至2016年度,澳洲政府為了應對敘利亞和伊拉克兩國的國內衝突,在原定的13,750個人道主義簽證名額上追加12,000個名額專門針對該地區的難民;同時當局還決定將人道主義簽證名額在2018年至2019年度提高到18,750個。[33][34]
移民定居服務
[編輯]移民來源
[編輯]截至2019年,澳洲常住人口中約有30%(即7,529,570人)出生在海外。[35]
下表顯示了澳洲統計局所估計的2020年按出生地劃分的澳洲人口分佈數據,表中僅列出居住在澳洲的人口超過100,000人的國家或地區。
出生地 | 預估常住人口[a] (截至2020年) |
---|---|
英格蘭[b] | 980,360 |
印度 | 721,050 |
中國大陸[c] | 650,640 |
紐西蘭 | 564,840 |
菲律賓 | 310,050 |
越南 | 270,340 |
南非 | 200,240 |
意大利 | 177,840 |
馬來西亞 | 177,460 |
斯里蘭卡 | 146,950 |
蘇格蘭[b] | 132,590 |
尼泊爾 | 131,830 |
南韓 | 111,530 |
德國 | 111,030 |
美國 | 110,160 |
香港特別行政區[c] | 104,760 |
希臘 | 103,710 |
澳洲出生人口總數 | 18,043,310 |
非澳洲出生人口總數 | 7,653,990 |
註解:
| |
數據來源:澳洲統計局[36] |
根據2023年澳洲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澳洲各州在定居模式上存在一些差異。
州 / 領地 | 海外出生總人口 | 首要海外出生地出生人口 | ||||
---|---|---|---|---|---|---|
人口數 | 佔比[i] | 出生地 | 人口數 | 佔比[i] | ||
新南威爾斯州 | 251萬 | 31.0% | 中國[ii] | 26.1萬 | 3.2% | |
維多利亞州 | 207萬 | 31.7% | 印度 | 27.2萬 | 4.2% | |
昆士蘭州 | 126萬 | 24.2% | 紐西蘭 | 23.0萬 | 4.4% | |
西澳州 | 94萬 | 34.1% | 英格蘭 | 21.2萬 | 7.7% | |
南澳州 | 45萬 | 25.1% | 英格蘭 | 9.9萬 | 5.5% | |
澳洲首都領地 | 14萬 | 29.8% | 印度 | 1.8萬 | 3.9% | |
塔斯曼尼亞州 | 9.2萬 | 16.3% | 英格蘭 | 2.0萬 | 3.6% | |
北領地 | 5.9萬 | 23.9% | 菲律賓 | 0.7萬 | 3.0% | |
註解:
| ||||||
數據來源:澳洲統計局[37] |
憂慮爭議
[編輯]政治議題
[編輯]關聯條目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Deborah Smith. Out of Africa - Aboriginal origins uncovered. 悉尼先驅晨報. 2007-05-09 [2024-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6).
Aboriginal Australians are descended from the same small group of people who left Africa about 70,000 years ago and colonised the rest of the world, a large genetic study shows. After arr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Guinea about 50,000 years ago, the settlers evolved in relative isolation, developing unique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echnology.
- ^ Our history - Multicultural affairs. 澳洲內政部. [2024-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2).
- ^ 2018 – 19 Migration Program Report (PDF). 澳洲內政部. 2019-06-30 [2024-07-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4-06).
- ^ Rachel Pupazzoni. Australia's population shrinks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WWI as COVID turns off immigration tap. 澳洲廣播公司. 2021-03-24 [2024-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3).
- ^ Australia's population has shrunk. What is the ideal population for this country?. 澳洲廣播公司. 2021-03-25 [2024-07-04].
- ^ Overseas Migration - 2021-22 financial year. 澳洲統計局. 2022-12-16 [2024-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23).
- ^ 1301.0 - Year Book Australia, 2005. 澳洲統計局. 2005-01-21 [2024-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3).
- ^ 3412.0 - Migration, Australia, 2015-16. 澳洲統計局. 2017-03-30 [2024-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7).
- ^ Andrew Markus. Attitudes to immigration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Australia. Journal of Sociology (Preston: The Australi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2014-02-28, 50 (1): 10–22. doi:10.1177/1440783314522188.
- ^ Dream Destinations and Mobility Trends. 波士頓諮詢公司. 2024-04-24 [2024-07-04].
- ^ Billy Griffiths; Lynette Russell; Richard Roberts. A story of rupture and resilience: When did Australia's human history begin?. 澳洲廣播公司. 2017-11-17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0-04).
- ^ The Human Journey: Migration Routes. 國家地理雜誌.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4).
- ^ A.Barnes. Australia's Early Immigration Schemes. Tulle.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2) –透過Australian Society of the Lacemakers of Calais Inc.
- ^ 14.0 14.1 Price, Charles. Chapter 1: Immigration and Ethnic Origin. Vamplew, Wray (編). Australians, Historical Statistics. Fairfax, Syme & Weldon. 1987: 2–22. ISBN 9780949288295.
- ^ Izett, Evelyn. Two Thousand Girls: Australasia's Gain in 1910. The Lone Hand. Vol. 8 no. 48. 1911-04-01: 70–73 –透過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 ^ Rumeana Jahangir. From England to Australia: Life for a real Ten Pound Pom. BBC新聞. 2023-06-16 [2024-07-05].
- ^ Ten Pound Poms. 維多利亞州博物館. 2009-05-10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7).
- ^ Fact sheet - Key facts about immigration. 移民與邊境管制部.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2).
- ^ Australia's Migration Program. 澳洲國會. 2010-10-29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3).
- ^ Migration program statistics. 澳洲內政部.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0-09).
- ^ 2013–14 Migration Programme Report (PDF). 澳洲內政部. 2014-06-30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5-17).
- ^ 2015–16 Migration Programme Report (PDF). 澳洲內政部. 2016-06-30 [2024-07-05].
- ^ 2016–17 Migration Programme Report (PDF). 澳洲內政部. 2017-06-30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9-17).
- ^ 2017–18 Migration Programme Report (PDF). 澳洲內政部. 2018-06-30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12-12).
- ^ 2018–19 Migration Programme Report (PDF). 澳洲內政部. 2019-06-30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4-06).
- ^ Migration Program planning levels. 澳洲內政部.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12).
- ^ Population and migration statistics in Australia. 澳洲國會. 2018-12-07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 ^ Visa list. 澳洲內政部. [2024-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0-07).
- ^ When you have this visa - Investor visa. 澳洲內政部. [2024-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0-07).
- ^ Andrew Bolton. How old is too old to become a migrant?. 特別廣播服務公司. 2013-08-26 [2024-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6).
- ^ Matt Liddy. Chart of the day: Where do migrants to Australia come from?. 澳洲廣播公司. 2018-08-20 [2024-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1).
- ^ Resettlement and complementary pathways to Australia. Refugee Council of Australia. 2024-04-10 [2024-07-06].
- ^ The Syrian and Iraqi humanitarian crisis. 澳洲國會. 2015-09-09 [2024-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31).
- ^ Refugee resettlement to Australia: what are the facts?. 澳洲國會. 2016-09-07 [2024-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5).
- ^ Table 5.1 Estimated resident population, by country of birth(a), Australia, as at 30 June, 1996 to 2019(b)(c). 澳洲統計局. 2020-05-04 [2024-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2).
- ^ Table 5.1 Estimated resident population, by country of birth(a), Australia, as at 30 June, 1996 to 2020(b)(c). 澳洲統計局. 2022-07-16 [2024-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6).
- ^ Australia's Population by Country of Birth. 澳洲統計局. 2024-04-24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0-08).
相關法源
[編輯]- 《澳大利亞聯邦1858年移民法令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英文)
延伸閱讀
[編輯]- Betts, Katharine. Ideology and Immigration: Australia 1976 to 1987.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1988. ISBN 9780522843514.
- Burnley, I.H. The Impact of Immigration on Australia: A Demographic Approa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9780195508352.
- Castles, Stephen. Immigration and Australia: Myths and Realities. Allen & Unwin. 1998. ISBN 9781864488517.
- Jupp, James. From White Australia to Woomera: The Story of Australian Immigr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0521697897.
- Jupp, James. The English in Austral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9780521542951.
- Jupp, James. The Australian People: An Encyclopedia of the Nation, Its People and Their Origi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9780521807890.
- Markus, Andrew; Jupp, James; McDonald, Peter. Australia's Immigration Revolution. Allen & Unwin. 2009. ISBN 9781741766103.
- O'Farrell, Patrick. The Irish in Australia: 1788 to the Present. UNSW Press. 2000. ISBN 9780868406350.
- Martinez, Julia Theresa; Wells, Andrew. Australia's Diverse Peoples : A Reference Sourcebook. ABC-Clio. 2005. ISBN 9781576079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