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立陶宛國家劇院

座標54°41′09″N 25°17′01″E / 54.6857°N 25.2836°E / 54.6857; 25.2836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54°41′09″N 25°17′01″E / 54.6857°N 25.2836°E / 54.6857; 25.2836 立陶宛國家劇院立陶宛語Lietuvos Nacionalinis Dramos Teatras)是立陶宛的重要劇院之一,位於首都維爾紐斯格迪米納斯大道[1]戲院重視戲劇傳統,同時對創新和改變持積極和開放的態度。戲院目前的經理人是生於1969年的演員Martynas Budraitis。[2]

歷史

[編輯]

劇院的歷史可追溯到1940年的10月6日,當日荷蘭劇作家Herman Heijermans英語Herman Heijermans的戲劇《希望》在Basanaviciaus街的維爾紐斯國家劇院(英語:Vilnius State Theatre)上演,劇中的主要視覺意象——漁船,成為劇院的徽記。二戰期間,劇院以維爾紐斯城市劇院的名稱運作。1947-1955年間,劇院改名為立陶宛國家劇院。此後,劇院又改名為立陶宛國家學術戲劇院(英語:Lithuanian State Academic Drama Theatre),直至1998年8月3日採用現名。[2]

立陶宛國家劇院

劇院於1951年遷到現址。劇場正門的「繆斯三女神」雕像成為劇院的標誌。1981年,劇院建築進行翻新,新的演出大廳投入使用。數年後,小演出廳也投入使用。2007年,劇場再度進行翻新,更新了大、小演出廳的觀眾座椅和大演出廳的地毯。[2]

2001年,立陶宛國家劇院成為歐洲戲院公約(英語:European Theatre Convention)的成員之一。[3]

劇目

[編輯]

劇院上演類型多樣的劇作,包括經典、現代和立陶宛國產戲劇。劇目安排兼顧不同類型觀眾的喜好。劇院每2年一次組織藝術委員會,安排調整劇院將排演的劇目。劇院聘請許多不同背景的戲劇界人士參與戲劇的製作。[2]

劇院最有名的劇目包括Mishima的《薩德夫人》(英語:Madame de Sade),Strindberg的《戲夢》(英語:the Dream Play),Mickievicz的《紀念死者之日》(英語:The Day of Commemorating the Dead),Dostoevsky的《斯特凡切科夫莊園》等(英語:The Stepanchikov's Manor)。[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Vilnius Convention - Lithuanian National Drama Theatre. [March 3,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0). 
  2. ^ 2.0 2.1 2.2 2.3 History - Lithuanian National Drama Theatre. [March 3,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3. ^ 3.0 3.1 Lituanian National Drama Theatre. [March 3,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7).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