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羅伯茲伯爵費德歷·羅伯茲
第一代羅伯茲伯爵費德歷·羅伯茲 The Earl Roberts | |
---|---|
本名 | 費德歷·斯雷·羅伯茲 Frederick Sleigh Roberts |
暱稱 | Bobs |
出生 | 英屬印度諸省坎普爾 | 1832年9月30日
逝世 | 1914年11月14日 法國聖奧梅爾 | (82歲)
墓地 | 英國倫敦聖保羅座堂 |
效命 | 大英帝國 |
軍種 | 英國陸軍 |
服役年份 | 1851–1904年 |
軍銜 | 陸軍元帥 |
部隊 | 英國皇家炮兵 |
參與戰爭 | 印度民族起義 第二次英阿戰爭 第二次布爾戰爭 |
獲得勳章 | 維多利亞十字勳章 嘉德勳章 聖柏德歷勳章 巴芙勳章 功績勳章 (英國) 印度帝國勳章 聖約翰勳章 |
簽名 |
第一代羅伯茲伯爵費德歷·斯雷·羅伯茲 VC KG KP GCB OM GCSI GCIE VD PC FRSGS(英語:Frederick Sleigh Roberts, 1st Earl Roberts,1832年9月30日—1914年11月14日)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軍事指揮官,陸軍元帥。羅伯茲出生在印度的一個盎格魯-愛爾蘭人家庭,後加入東印度公司軍隊參軍,協助鎮壓1857年印度叛亂,獲維多利亞十字勳章。隨後,他轉職英國陸軍,參與遠征阿比西尼亞和第二次對阿富汗戰爭,功勳卓著,如1879年攻佔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羅伯茲後出任印度駐軍總司令。1899年底,英軍於第二次布爾戰爭初期表現不佳,他受命接任遠征軍司令,於1900年擊敗布爾人主力軍,佔領布爾共和國的各大都市,贏得廣泛聲譽。1901年,他成為英國武裝部隊總司令,直至該職位於1904年廢除。
羅伯茲身材矮小,使得他的士兵和廣大英國公眾親切地稱他為「鮑勃斯」(Bobs)。之後在大英帝國達到其權力鼎盛時期,羅伯茲被尊為英國主要軍事人物之一。[1]他此後成為英國軍隊的象徵,並成為加強英倫三島防禦的支持者,主要應對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對英國造成的威脅。[2]
早年生活
[編輯]羅伯茲於1832年9月30日出生於印度坎普爾,是陸軍上將亞伯拉罕·羅伯茲爵士(Sir Abraham Roberts)的兒子。[3]羅伯茲家族來自愛爾蘭東南部屈福特郡。[4]羅伯茲出生時,亞伯拉罕爵士正在指揮第一孟加拉軍團。[5]羅伯茲的中間名斯雷是為了紀念孟加拉駐軍指揮官威廉·斯雷少將。[4]羅伯茲的母親是來自愛丁堡的伊莎貝拉·班伯里(Isabella Bunbury)。[4]
在1851年12月12日作為孟加拉炮兵的少尉軍官加入東印度公司軍隊之前,羅伯茲曾在伊頓公學、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和阿迪斯庫姆軍事學院接受教育。[6][4]1852年,羅伯茲成為他父親的副官,後於1854年調入孟加拉馬炮兵,並於1857年5月31日晉升中尉。[7]
印度民族起義
[編輯]羅伯茲隨軍協助鎮壓印度民族起義,在圍攻和佔領德里期間受了輕傷,並在混亂的戰鬥中發現了垂死的約翰·尼科爾森。[8]在接下來的勒克瑙戰役中,羅伯茲作為副助理軍需官協助印度駐軍司令科林·坎貝爾。1858年1月2日,他因在庫達根傑的出色表現被授予維多利亞十字勳章。[4]授勳公告如下:
羅伯茲中尉在最危險的時刻表現出的英勇氣度令人敬佩。1858年1月2日,在庫達根傑追擊撤退的敵人時,羅伯茲中尉看到遠處有兩名攜帶旗幟的印度兵,於是騎馬在印度兵即將進入一個村莊時追上了他們。印度兵此時轉身並向羅伯茲舉起火槍,其中一個人扣動了扳機,幸好火槍沒有被成功擊發。英勇的羅伯茲中尉隨後砍倒了印度旗手並奪走了旗幟。同一天,羅伯茲中尉還用火槍和刺刀殺死了另一個在附近的印度士兵,該士兵當時正在與一名英軍偵查騎兵對抗。羅伯茲中尉見狀立即騎馬衝向印度兵,一刀就將印度兵斬於馬下。[9]
1858年3月,羅伯茲在勒克瑙的出色表現也被軍報公開。[10]和其他軍官一樣,羅伯茲在戰爭結束後從東印度公司陸軍編入英屬印度陸軍。[7]
阿比西尼亞和阿富汗
[編輯]羅伯茲於1860年11月12日晉升二等上尉,後於次日領榮譽少校銜。[11][12]1861年,羅伯茲轉入英國陸軍,隨後分別參加了1863年和1867-1868年的翁貝拉戰役和阿比西尼亞遠征。羅伯茲於1868年8月15日晉升為名譽中校。[13]1868年11月18日,羅伯茲正式晉升上尉,後隨軍參加了1871年至1872年的魯沙戰役。[14][4]
羅伯茲於1872年7月5日晉升少校。[15]同年9月10日,他被授予巴芙勳章,並於1875年1月30日晉升為名譽上校。[16][17]同年,他成為孟加拉軍隊的軍需官。[13]
1878年10月,羅伯茲被任命為庫拉姆谷野戰部隊司令,並參加了第二次英國-阿富汗戰爭。[18]由於他在1878年12月的佩瓦爾科塔爾戰役中獲得勝利,羅伯茲受到了議會的感謝,並於該年的12月31日正式晉升少將。[19]1879年7月25日,羅伯茲被授予巴芙爵級司令勳章。[20]
1879年5月,第二次英國-阿富汗戰爭隨着甘達馬克條約的簽訂而暫時停止。然而,戰爭的第二階段隨着同年9月英國駐喀布爾公使路易斯·卡瓦尼亞里爵士遇害而爆發。羅伯茲此時被任命為喀布爾野戰部隊司令並被派往喀布爾執行報復行動。該年10月6日,羅伯茲率領的部隊在哈拉西亞布戰役中獲勝後成功佔領了喀布爾。1879年11月11日,羅伯茲被授予代中將銜。[21]1879年12月,羅伯茲的部隊被圍困在喀布爾郊外的謝爾普爾兵營,直到12月23日才擊退了敵軍大規模進攻並重新佔領了喀布爾。[4]1880年5月,當勞·史超域中將率領7,200名士兵從坎大哈抵達喀布爾,從羅伯茲手中接過了喀布爾部隊的指揮權。[22]
1880年7月27日,隨着一個英軍旅級單位在坎大哈附近的邁萬德被擊敗後,羅伯茲被任命為喀布爾和坎大哈野戰部隊的司令。他隨後率領10,000名士兵穿越300英里的崎嶇地形馳援坎大哈,並在1880年9月1日的坎大哈戰役中擊敗阿尤布汗。由於其出色的表現,羅伯茲再次得到了議會的感謝,後於9月21日被授予巴芙爵級大十字勳章。[23]在年底前,羅伯茲獲得了印度帝國三等勳章。[24]
羅伯茲於1881年3月7日起短暫擔任納塔爾省省長、德蘭士瓦省省長兼該地駐軍總司令和東南非高級專員。[25]在擔任以上職務後,羅伯茲於1881年6月11日獲從男爵爵位,並於同年11月16日被任命為馬德拉斯軍團總司令。[26][27]1883年7月26日,羅伯茲晉升中將,後於1885年11月28日出任駐印英軍總司令。[28][29]1887年2月15日,他被授予印度帝國爵級司令勳章。[30]同年6月21日,羅伯茲進一步獲得印度帝國爵級大司令勳章。[31]1891年12月31日,羅伯茲正式晉升上將。[32]1892年2月23日,他被封為坎大哈和屈福特的羅伯茲男爵。[33]
愛爾蘭
[編輯]1893年6月3日,羅伯茲在完成指揮任務離開印度時被授予印度之星爵級大指揮官勳章。[34]1895年10月1日起,羅伯茲被派往愛爾蘭,擔任駐愛爾蘭英軍部隊總司令。[35]1895年5月25日,羅伯茲晉升陸軍元帥,後於1897年獲得聖柏德歷勳章。[36][37]
在愛爾蘭期間,羅伯茲完成了他在印度生活的回憶錄,並於1897年出版,書名為《在印度的四十一年:從下級軍官到總司令》。[38]
第二次布爾戰爭
[編輯]1899年12月23日,羅伯茲離開英國,與他的參謀長基秦拿勳爵一起乘坐皇家郵輪杜諾塔城堡號前往南非,取代雷德弗斯·布勒將軍成為第二次布爾戰爭中英軍的總司令。羅伯茲派遣南非的任務是對戰爭初期一系列失敗的回應,英軍同時還派遣了大批增援部隊。[39]羅伯茲在南非發動了雙管齊下的攻勢,他親自率領軍隊穿過草原進入奧蘭治自由邦,而布勒則試圖將布爾人趕出納塔爾。在此期間,羅伯茲的兒子在戰鬥中陣亡,被追授維多利亞十字勳章。[40]
1900年2月27日,羅伯茲在帕德伯格戰役中瓦解了敵軍對金伯利的包圍攻勢,迫使布爾將軍皮特·克龍耶率領約4,000名士兵投降。在白楊林戰役取得勝利後,羅伯茲於3月13日佔領了自由州首都布隆方丹。戰爭期間,他試圖按照印度軍隊的模式重組軍隊的後勤系統,但失敗的改革反而阻礙了他的進一步推進。後勤改組造成的混亂和物資短缺導致了嚴重的傷寒疫情,給英軍造成的損失遠遠超過他們在戰鬥中的傷亡。[41]
同年5月3日,羅伯茲恢復對德蘭士瓦的進攻,並於5月31日佔領了德蘭士瓦的首府普勒陀尼亞。在鑽石山戰役擊敗布爾人並與布勒會師後,他於8月27日在貝爾根達爾贏得了軍旅生涯的最後一次勝利。[42]
羅伯茲迫使布爾突擊隊屈服的策略包括建立集中營和焚燒農場。他將集中營設想為對他所摧毀的農場的家庭的一種控制形式,但隨着布爾人的大量湧入超出了英軍看守部隊的應對能力,集中營條件開始迅速惡化。營地缺乏空間、食物、衛生設施、藥品和醫療服務,導致進入營地的布爾人疾病猖獗,死亡率極高。到戰爭結束時,共有26,370名婦女和兒童(81%是兒童)死於集中營。[43]
1900年12月12日,布爾共和國的主要城鎮皆被英軍佔領,戰爭已基本結束,羅伯茲將指揮權移交給基秦拿勳爵。[44]羅伯茲回到英國後獲得了更多的榮譽:他被授予嘉德勳章,爵位也升為坎大哈伯爵、普勒陀尼亞和屈福特伯爵和聖皮埃爾子爵。[45][46]
1901年3月11日,羅伯茲被授予聖約翰天恩司令勳章。[47]同年7月3日,他的勳章升級為聖約翰爵級正義司令勛銜。[48]同年2月,德皇訪問英國期間,他還被授予德國黑鷹勳章。[49][50]1902年6月26日,在1902年加冕榮譽名單公佈時,羅伯茲被確認為首批功績勳章的獲得者之一。[51]1902年8月8日,羅伯茲在白金漢宮從愛德華七世手中接過勳章。[52][53]
晚年
[編輯]1901年1月3日,羅伯茲勳爵成為最後一任英國軍隊總司令。[54]在任職期間,羅伯茲在軍中推行了短彈匣李-恩菲路步槍和18磅火炮,並為士兵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訓練。[55]1902年9月,羅伯茲勳爵和陸軍大臣聖約翰·布羅德里克作為威廉皇帝的客人訪問德國,以出席德國陸軍的演習。羅伯茲擔任總司令共三年,之後根據埃舍爾勳爵在1904年2月的埃舍爾報告中提出的建議,軍隊總司令一職被廢除。[4]
1902年,羅伯茲擔任朝聖者協會首任會長。[56]
全國服務聯盟
[編輯]在布爾戰爭結束後,羅伯茲借射擊俱樂部來大力提倡平民軍事化訓練。至今,他的簽名摹本仍出現在全國小口徑步槍協會的所有官方靶子上。[57]
退休後,羅伯茲一直提倡在英國實行義務軍事訓練,為歐洲大戰做準備。他在1905年至1914年擔任全國服務聯盟主席時一直為此目標而奔走。[4]1907年,他的演講選集以《武裝的國家》為題出版。羅伯茲向威廉·勒奎克斯提供了他的小說《1910年的入侵》的信息並檢查了校樣。[58]1910年,羅伯茲的朋友伊恩·咸美頓與陸軍大臣李察·哈爾丹合作出版了《義務服役》一書,在書中批評了羅伯茲對強制軍事訓練的主張。這給羅伯茲帶來了很大的傷害。在利奧·埃默里和約翰·亞當·克拉布的幫助下,羅拔作《謬誤與事實》一書予以回應。[58]
去世
[編輯]1914年11月14日,羅伯茲在法國聖奧梅爾探望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印度軍隊時因肺炎去世。他的遺體於11月18日通過專列運往雅士谷舉行葬禮,而後運往倫敦。他的遺體在西敏大廳供公眾瞻仰(他是20世紀僅有的兩位獲此待遇的非皇室成員之一,另一位是溫斯頓·邱吉爾)。英國之後為他舉行了國葬,羅伯茲被葬於聖保羅大教堂。[4]
羅伯茲曾住在伯克郡雅士谷的恩格爾米爾宅邸。1915年,他的遺產經認證後價值為77,304英鎊(在2022年相當於937萬英鎊)。[59]
榮譽
[編輯]1908年2月28日,羅伯茲被授予志願軍官勳章,以表彰他在志願軍中的優秀服務。[60]
羅伯茲曾擔任過很多榮譽軍事職務,先後包括:倫敦第二軍團名譽上校、舍活森林兵團(打比郡團)第5營名譽上校 、泰恩河畔紐卡素第一皇家炮兵團名譽上校、屈福特炮兵團名譽上校、皇家炮兵團名譽上校、皇家北蘭開夏團第3營名譽上校、倫敦市帝國志願軍名譽上校、告羅士打郡團第3志願營名譽上校、愛爾蘭衛隊名譽上校、第二衡州郡皇家駐軍炮兵團名譽上校、黑衛士(皇家高地)第3志願營名譽上校、北森麻實郡民兵團名譽上校、倫敦市(步槍)團第6營名譽上校、告羅士打郡步兵團第6營名譽上校、屈福特皇家野戰預備炮兵團名譽上校及東約郡團第1營名譽上校。[61]此外,自1911年8月5日起,羅伯茲還擔任國家預備兵團名譽上校。[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
羅伯茲勳爵獲得過許多大學、城市和公會授予的公民榮譽,其中包括:
- 卡迪夫市榮譽市民 - 於1894年1月26日獲得[77]
- 樸茨茅夫市榮譽市民 - 於1898年獲得(1902年再獲樸茨茅夫市政府頒發的榮譽之劍)[78]
- 根德伯里市榮譽市民 - 於1902年8月26日獲得[79]
- 多佛自治市榮譽市民 - 於1902年8月28日獲得[80]
- 巴芙市榮譽市民 - 於1902年9月26日獲得[81]
- 溫車士打市榮譽市民 - 於1902年10月9日獲得[82]
- 利物浦市榮譽市民 - 於1902年10月11日獲得[83]
- 歌來頓自治市榮譽市民稱號 - 於1902年10月14日獲得[84]
- 般尼茅夫自治市榮譽市民稱號 - 於1902年10月22日獲得[85]
- 英國魚販協會榮譽會員[86]
- 1902年11月6日,英國金匠公會授予他榮譽勳章和制服,以「表彰他對國家的傑出貢獻」。[87]
1893年,羅伯茲成為蘇格蘭皇家地理學會的榮譽會員。[88]
家庭
[編輯]1859年5月17日,羅伯茲與約翰·比斯(John Bews)的女兒諾拉·亨利埃塔·比斯(Nora Henrietta Bews)結婚。這對夫婦的前三個孩子(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相繼夭折。[89]但另外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活到了成年。[4][90]
- 諾拉·弗雷德里卡·羅伯茲(Nora Frederica Roberts,1860年3月10日 - 1861年3月3日),生於西姆拉,在西姆拉夭折
- 伊芙琳·索泰勒·羅伯茲(Eveleen Sautelle Roberts,1868年7月18日 - 1869年2月8日),出生於布里斯托皇家約克徑,在前往亞歷山大的途中在船舶上夭折
- 費德歷·亨利·羅伯茲(Frederick Henry Roberts,1869年7月27日 - 1869年8月20日),生於西姆拉,在西姆拉夭折
- 艾琳·瑪麗·羅伯茲(Aileen Mary Roberts,1870年9月20日 - 1944年10月9日)
- 費德歷·休·謝斯頓·羅伯茲(Frederick Hugh Sherston Roberts,1872年1月8日 – 1899年12月17日),在布爾戰爭中陣亡
- 艾達·艾德溫娜·史超域·羅伯茲(Ada Edwina Stewart Roberts,1875年3月28日 - 1955年2月21日)
羅伯茲唯一長大成人的兒子費德歷·休·羅伯茲於1899年12月17日在科倫索戰役中陣亡。羅伯茲父子是僅有的三對榮獲維多利亞十字勳章的父子之一。如今,他們的維多利亞十字勳章被收藏在國家陸軍博物館。他的男爵頭銜和准男爵頭銜皆絕嗣。但是,根據同時授予的特別頭銜,他的長女艾琳繼承了伯爵和子爵爵位。在艾琳去世後,羅伯茲的小女兒艾達·艾德溫娜(Ada Edwina)繼承了爵位。[4]
紀念
[編輯]1898年3月,由哈里·貝茨雕刻的羅伯茲勳爵雕像在加爾各答的馬坦公園揭幕。[91]羅伯茲騎馬雕像坐落在基座上,基座兩側有浮雕,描繪了錫克教、高地人和廓爾喀騎兵和步兵,前有不列顛尼亞的雕像。雕像委託製作後,羅伯茲於1894年開始為雕塑家提供坐像,並於1896年在皇家藝術學院展出了雕像的半身像。[91]
1914年羅伯茲去世後,在格拉斯哥的凱爾文格羅夫公園樹立了加爾各答雕像的複製品作為紀念。[91][92]格拉斯哥的紀念碑與原始雕像幾乎一模一樣,僅做了一些細微的改動,比如引用了羅伯茲1913年在格拉斯哥發表的提倡國民服務的演講中的一句話, 「我似乎看到近處的武器和裝備閃閃發光,這是未來的軍隊,是公民軍隊,是這些島嶼的奇蹟,是和平的承諾,是這個帝國的持續偉大的基礎。」該紀念碑由他的遺孀揭幕。[93][91]
該雕像的第二座複製品豎立在倫敦的騎兵衛隊閱兵場,並於1924年揭幕。[91]它比其他兩個更小,並且安放在一個更簡單的基座上,沒有浮雕或額外的人物。印度脫離大英帝國獨立後,加爾各答的羅伯茲雕像於20世紀70年代與其他雕像一起被移至巴拉克普爾,隨後又單獨移至納西克路的炮兵中心。[91]
拉克希爾駐軍的羅伯茲兵營和北方邦的羅伯茲甘傑鎮均以他的名字命名。[94][95]
參考資料
[編輯]- ^ Poems - 'Bobs'. Kiplingsociety.co.uk. [2018-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6).
- ^ 16 November 1914 - The late Lord Roberts. - Trove. Trove.nla.gov.au. 1914-11-16 [2018-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7).
- ^ Robson, Brian. Roberts, Frederick Sleigh, first Earl Roberts (1832–1914). 《牛津國家人物傳記大辭典》 線上版.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8 [2009-01-25]. doi:10.1093/ref:odnb/35768. 需要訂閱或英國公共圖書館會員資格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牛津國家人物傳記大辭典》 線上版. 牛津大學出版社. 需要訂閱或英國公共圖書館會員資格
- ^ LORD ROBERTS.; A Great Soldier's Story of His Own Career in India and Afghanistan.. The New York Times (New York, U.S.). 1897-01-16 [2024-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Robson, Brian. Roberts, Frederick Sleigh, first Earl Roberts (1832–1914). 《牛津國家人物傳記大辭典》 線上版.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8 [2009-01-25]. doi:10.1093/ref:odnb/35768. 需要訂閱或英國公共圖書館會員資格
- ^ 7.0 7.1 Heathcote(1999年),第246頁
- ^ 第22095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58-01-10.
- ^ 第22212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58-12-14.
- ^ 第22143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58-05-25.
- ^ 第22621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62-04-29.
- ^ 第22480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61-02-15.
- ^ 13.0 13.1 Heathcote(1999年),第247頁
- ^ 第23442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68-11-17.
- ^ 第23876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72-07-16.
- ^ 第23895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72-09-10.
- ^ 第24188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75-03-09.
- ^ Roberts(1896年),第348頁
- ^ 第24747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79-07-29.
- ^ 第24747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79-07-29.
- ^ 第24837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80-04-23.
- ^ Vetch, R.H. Sir Donald Stewart. 《牛津國家人物傳記大辭典》 線上版.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4 [2021-08-31]. doi:10.1093/ref:odnb/26470. 需要訂閱或英國公共圖書館會員資格
- ^ 第24886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80-09-28.
- ^ The Story of Lord Roberts by Edmund Francis Sellar. 1906 [201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5).
- ^ 第24947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81-03-08.
- ^ 第24984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81-06-14.
- ^ 第25034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81-11-04.
- ^ 第25268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83-09-11.
- ^ 第25546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86-01-05.
- ^ 第25673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87-02-15.
- ^ 第25773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88-01-05.
- ^ 第26239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92-01-01.
- ^ 第26260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92-02-23.
- ^ 第26409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93-06-03.
- ^ 第26667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95-10-01.
- ^ 第26628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95-05-25.
- ^ Field Marshal Lord Roberts of Kandahar. [201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4).
- ^ Field Marshal Lord Roberts of Kandahar. Forty-one Years in India: from Subaltern to Commander-in-chief. New Delhi: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1898 [2005]. OCLC 146865739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0).
- ^ 第27146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99-12-22.
- ^ 第27160號憲報. 倫敦憲報. 1900-02-02.
- ^ Pakenham(1991年),第574頁
- ^ Heathcote(1999年),第193頁
- ^ Concentration camps. [2014-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27).
- ^ Heathcote(1999年),第249頁
- ^ 第27290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901-03-01.
- ^ 第27283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901-02-12.
- ^ 第27293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901-03-17.
- ^ 第27330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901-07-05.
- ^ 第27311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901-05-07.
- ^ Emperor's visit. The Times (36371) (London). 1901-02-06. p. 7.
- ^ The Coronation Honours. The Times (36804) (London). 1902-06-26. p. 5.
- ^ Court Circular. The Times (36842) (London). 1902-08-09. p. 6.
- ^ 第27470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902-09-02.
- ^ 第27263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901-01-04.
- ^ Atwood, Rodney. 'Across our fathers' graves': Kipling and Field-Marshall Lord Roberts. The Kipling Society. [2015-11-07].
- ^ Anne Pimlott Baker. The Pilgrims of Great Britain: A Centennial History. London: Profile Books. 2002. ISBN 1-86197-290-3..
- ^ SHOT Backwards Design Company. W. W. Greener Martini Target Rifles. Rifleman.org.uk.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4).
- ^ 58.0 58.1 James(1954年),第247頁
- ^ 見英國零售價指數,數據來自Clark, Gregory. The Annual RPI and Average Earnings for Britain, 1209 to Present (New Series). MeasuringWorth. 2017 [2022-06-11].
- ^ 第28114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908-02-28.
- ^ 第28969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914-11-10.
- ^ 第27238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900-10-16.
- ^ 第27226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900-09-04.
- ^ 第26924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97-12-31.
- ^ 第26504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94-04-17.
- ^ 第25741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87-09-23.
- ^ 第25888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88-12-28.
- ^ 第28520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911-08-08.
- ^ 第26791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96-11-03.
- ^ 第27172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900-03-09.
- ^ 第27357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901-09-20.
- ^ 第27598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903-09-18.
- ^ 第28180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908-09-25.
- ^ 第28188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908-10-23.
- ^ 第28253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909-05-23.
- ^ 第28200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908-11-27.
- ^ Freedom Roll (PDF). City of Cardiff. [2019-10-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0-10).
- ^ Lord Roberts at Portsmouth. The Times (36907) (London). 1902-10-24. p. 3.
- ^ Lord Roberts and Sir J. French at Canterbury. The Times (36857) (London). 1902-08-27. p. 9.
- ^ Lord Roberts at Dover. The Times (36859) (London). 1902-08-29. p. 10.
- ^ Lord Roberts at Bath. The Times (36884) (London). 1902-09-27. p. 6.
- ^ Lord Roberts at Winchester. The Times (36895) (London). 1902-10-10. p. 8.
- ^ Lord Roberts and Lord Kitchener in Liverpool. The Times (36897) (London). 1902-10-13. p. 8.
- ^ Lord Roberts at Croydon. The Times (36899) (London). 1902-10-15. p. 4.
- ^ Lord Roberts at Bournemouth. The Times (36906) (London). 1902-10-23. p. 6.
- ^ Lord Roberts and Lord Kitchener in the City. The Times (36893) (London). 1902-10-08. p. 4.
- ^ Court Circular. The Times (36919) (London). 1902-11-07. p. 8.
- ^ Honorary Fellowship. Royal Scottish Geographical Society. [2019-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1).
- ^ Roberts, Frederick Sleigh Roberts. Forty-one years in India, from subaltern to commander-in-chief. London: Macmillan. 1901: 308 [2024-08-17].
- ^ Howard, Joseph Jackson; Crisp, Frederick Arthur. Visitation of England and Wales. 1903: 12–13 [2024-08-17].
- ^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Codell, Julie F. Transculturation in British Art, 1770–1930. Ashgate. 2012. ISBN 978-1409409779.
- ^ Lord Roberts statue. [2023-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2).
- ^ LADY ROBERTS UNVEILS MEMORIAL TO HER HUSBAND LORD ROBERTS. British Pathé. [2024-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8).
- ^ Hermes UAV reaches 30,000-hour milestone in Afghanistan. Ministry of Defence. 2010-12-09 [201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9).
- ^ Communists to boycott poll in Robertsganj. The Times of India. 2009-04-02 [201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7).
來源
[編輯]- Roberts, Frederick Sleigh Roberts, Earl.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3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03—405. 1911. Chisholm, Hugh (編).
- Heathcote, Tony. The British Field Marshals 1736–1997. Pen & Sword Books Ltd. 1999. ISBN 0-85052-696-5.
- James, David. Lord Roberts. London: Hollis & Carter. 1954. OCLC 2015421.
- Pakenham, Thomas. The Scramble for Africa. Abacus. 1991. ISBN 978-0349104492.
- Roberts, Frederick Sleigh. The Rise of Wellington. London: Sampson Low, Marston and Co. 1895. OCLC 2181145.
- Roberts, Frederick Sleigh. Forty-One Years in India. London: Richard Bentley and Son. 1896. ISBN 978-1402177422.
延伸閱讀
[編輯]- Roberts, Frederick Sleigh. The Rise of Wellington. London: Sampson Low, Marston and Co. 1895. OCLC 2181145.
- Roberts, Frederick Sleigh. Forty-One Years in India. London: Richard Bentley and Son. 1896. ISBN 978-1402177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