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獎章
外觀
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獎章(英語:World War I Victory Medal),在二戰發生以前被稱為勝利獎章,是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協約國們所共同設計的跨國型戰役紀念獎章,被授予各國參戰士兵。
歷史
[編輯]1919年3月巴黎和會期間,由盟軍最高指揮官法國元帥費迪南·福煦提出,希望製作一款由戰勝國們共同頒發的戰勝紀念獎章[1],之後確定了該獎章的形式固定為銅製36mm的圓狀獎牌,勳帶則以雙重彩虹的形式為標準,其中章面的設計由各國自行設計。
另外由於西方文化當中「翅膀」象徵勝利(尼刻),因此西方國家都將翅膀的設計納入章面圖騰,唯獨亞洲國家暹羅及日本因文化中沒有這層涵義而沒有使用翅膀的設計。[2]
頒發國家
[編輯]國家 | 圖案 | 設計者 | 製造廠商 | 原文稱呼 | 發行數量 | |
---|---|---|---|---|---|---|
正面 | 反面 | |||||
比利時 | Paul Du Bois (1859–1938) | — | 法語: Médaille de la Victoire 1914–1918
荷蘭語: Zegemedaille 1914–1918 |
300,000–350,000 | ||
巴西第一共和國 | Jorge Soubre (1890–1934) |
|
葡萄牙語: Medalha da vitória | 約 2,500 | ||
古巴共和國 | Charles Charles |
|
西班牙語: Medalla de la Victoria | 6,000–7,000 | ||
捷克斯洛伐克 | Otakar Španiel (1881–1955) |
|
捷克語: Československá medaile Vítězství | 約 89,500 | ||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 Pierre-Alexandre Morlon (1878–1951) |
|
法語: Médaille Interalliée de la Victoire 1914–1918 | 約 2,000,000 | ||
英國 | William McMillan (1887–1977) |
|
英語: Victory Medal | 6,334,522 以上 | ||
希臘王國 | Henry-Eugène Nocq (1868–1944) |
|
希臘語: Διασυμμαχικόν Μετάλλιον της Νίκης | 約 200,000 | ||
意大利王國 | Gaetano Orsolini (1884–1954) |
|
意大利語: Medaglia interalleata della vittoria
或 Medaglia della vittoria commemorativa della grande guerra per la civiltà |
約 2,000,000 | ||
大日本帝國 | 畑正吉 | 日語: 戦捷記章 | 193,300 | |||
葡萄牙第一共和國 | João Da Silva (1880–1960) |
|
葡萄牙語: Médalha da Victoria | 約 100,000 | ||
羅馬尼亞王國 | .... Kristesko | — | 羅馬尼亞語: Medalia Victoriei | 約 300,000 | ||
泰國 | Itthithepsan Kritakara (1890–1935) | — | 泰語: เหรียญชัย, เหรียญนารายณ์บันฦๅชัย | 約 1,500 | ||
南非 | William McMillan (1887–1977) |
|
英語: Victory Medal | 約 75,000 | ||
美國 | James Earle Fraser (1876–1953) |
|
英語: Victory Medal | 約 2,500,000 | ||
波蘭第二共和國(非官方) | .... Vlaitov |
|
波蘭語: Medalem Międzysojuszniczym | — | ||
文獻
[編輯]- ^ Dorling, H. Taprell. Ribbons and Medals. London: A. H. Baldwin & Sons. 1956: 90–91. OCLC 930416375.
- ^ Inter-allied Victory Medals. [2018-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