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蒙兀兒帝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蒙兀兒帝國
شاهان گورکانی波斯語
Shāhān-e Gūrkānī
مغلیہ سلطنت烏爾都語
Mug̱liyah Salṭanat
1526年–1540年
1555年–1857年
蒙兀兒國旗
國旗
蒙兀兒國徽
國徽
在奧朗則布統治下於1707年達至的帝國最大統治範圍
奧朗則布統治下於1707年達至的帝國最大統治範圍
首都阿格拉
(1526–1571)
法泰赫普爾西克里
(1571–1585)
拉合爾
(1585–1598)
阿格拉
(1598–1648)
沙賈漢納巴德/德里
(1648–1857)
常用語言波斯語官方及宮廷語言[1]
察合台語初期
烏爾都語後期
印地語(民間)
宗教
官方:

民間:

政府君主專制
單一制
包含聯邦制結構
皇帝 
• 1526-1530
巴卑爾
• 1530-1540
胡馬雍
• 1556-1605
阿克巴
• 1605-1627
賈漢吉爾
• 1628-1658
沙賈汗
• 1658-1707
奧朗則布
• 1707-1712
巴哈杜爾·沙一世
• 1712-1713
賈汗達爾·沙
• 1713-1719
法魯克錫亞
• 1719
拉菲·烏德·達拉加特
• 1719
拉菲·烏德·杜拉特
大維齊爾英語List of Mughal Grand Viziers 
• 1556-1561
白拉姆汗(首)
• 1775-1797
Asaf-ud-Daula英語Asaf-ud-Daula(末)
歷史時期近代
1526年4月21日
• 德里之圍
1857年9月21日
面積
1700年4,500,000平方公里
人口
• 1700年
150000000
貨幣盧比
前身
繼承
德里蘇丹國
拉傑普特人
孟加拉蘇丹國
馬拉塔帝國
杜蘭尼王朝
錫克聯邦
東印度公司治下的印度
今屬於 阿富汗
 孟加拉
 印度
 巴基斯坦

蒙兀兒帝國烏爾都語مغلیہ سلطنت‎,轉寫Mughliyah Saltanat‎,波斯語مغلیہ سلطنت‎,羅馬化mug͟hliyah saltanat,意為「蒙兀兒蘇丹國」,1526年—1858年),是成吉思汗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自阿富汗南下入侵印度建立的征服王朝。「蒙兀兒」即波斯語中「蒙古」一詞的轉音,因統治者是有察合台汗國貴族血統、波斯-突厥化的蒙古帖木兒王朝[2]。在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印度次大陸,以及中亞阿富汗等地。帝國政府由信仰伊斯蘭教穆斯林構成。波斯語為官方語言,烏爾都語是宮廷、公眾事務、外交、文學和上流社會的語言。

其政權在第二代皇帝胡馬雍時期曾於1540年被蘇爾王朝重挫一度衰落,但仍得以於1555年重拾政權,並在1556年上位的第三代皇帝阿克巴時期進入全盛時期,其盛世一直持續到第六代皇帝奧朗則布時期,這段時期因帝國疆域逐步擴張而達頂峰,經濟繁榮。1707年奧朗則布去世後,蒙兀兒帝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江河日下,而馬拉塔帝國崛起。1757年之後,蒙兀兒帝國逐漸被大英帝國東印度公司所掌控。1857年,印度土兵叛亂爆發,英國平定叛亂後,隔年流放沒有實權的蒙兀兒帝國皇帝,直接統治印度。

名稱

[編輯]

蒙兀兒帝國時稱「痕都斯坦」、「溫都斯坦」等,其中痕都斯坦清朝乾隆帝按照藏語及回語發音親自考證確定的中文譯名,與英文的Hindustan相對應(現在一般譯為印度斯坦)。蒙兀兒帝國統治者祖上為成吉思汗家族的女婿(曾娶察合台家族的女子),所以帖木兒家族以此為榮自稱「女婿」(波斯語گورکانیان‎, Gūrkāniyān),帝國也自稱為「女婿王國」(波斯語شاهان گورکانیShāhān-e Gūrkānī烏爾都語مغلیہ سلطنت‎‎)。帖木兒王朝這一支貴族又稱莫臥兒王朝蒙兀兒王朝

歷史

[編輯]

帖木兒帝國烏茲別克汗國昔班尼所滅,其皇室後代巴布爾率軍入侵南亞次大陸,並建立蒙兀兒帝國。 巴布爾逝世後,其子胡馬雍繼位。在1540年為蘇爾王朝舍爾沙擊敗,被逐出印度,但是他隨即重整兵力,於1555年乘蘇爾王朝內亂之機捲土重來,恢復了帝國。

這一時期,蒙兀兒帝國內部實行文化融合和宗教寬容政策。惟這一政策在第四代皇帝賈汗吉爾時期,因地方叛亂而停止。到了第五代皇帝沙·賈汗時,蒙兀兒帝國空前強大,但由於沙·賈汗大興土木和賦稅繁重而發生內部糾紛,1657年沙·賈汗被其子奧朗則布推翻。奧朗則布時期的帝國擴張至最大限度,但他所遺留下來的一系列問題,導致蒙兀兒帝國衰落。以後,大英帝國法蘭西王國荷蘭共和國葡萄牙帝國等國殖民者在印度發生戰爭,最終大英帝國勝利,1757年起控制印度次大陸,從此蒙兀兒皇帝淪為傀儡

1857-1858年印度民族起義後,蒙兀兒帝國滅亡,英國殖民者直接統治印度。

蒙兀兒皇帝列表

[編輯]
蒙兀兒帝國領土發展
(1)巴布爾
1483-
1526-1530
(2)胡馬雍
1508-
1530-1540
1555-1556
(3)阿克巴
1542-
1556 – 1605
(4)賈漢吉爾
1569-
1605 – 1627
(5)沙賈汗
1592-
1628 -1658– 1666
(6)奧朗則布
1618-
1658 – 1707
(7)巴哈杜爾·沙一世
1643-
1707 – 1712
穆罕默德·金·巴克什英語Rafi-ush-Shan
1671 – 1712
(8)賈汗達爾·沙
1661 –
1712-1713
阿齊姆沙英語Azim-ush-Shan
1664 – 1712
拉菲.曼沙.巴哈杜爾英語Rafi-ush-Shan
1671 – 1712
胡賈斯塔·阿赫塔爾·賈漢·沙英語Jahan Shah (Mughal prince)
1673 – 1712
穆哈尤斯·撒納英語Muhi-us-sunnat
???? -1747
(14)阿拉姆吉爾二世
1699-
1754 – 1759
(9)法魯克錫亞
1685-
1713 – 1719
(11)拉菲·烏德·杜拉特
1696 – 1719
(10)拉菲·烏德·達拉加特
1699 – 1719
(12)穆罕默德·沙
1702
1719 – 1748
沙·賈汗三世
???? -
1759-1760– 1772
(15)沙·阿拉姆二世
1728-1759 – 1806
(13)艾哈邁德·沙·巴哈杜爾
1725-
1748-1754
– 1775
(16)阿克巴·沙二世
1760-
1806 – 1837
(17)巴哈杜爾沙二世
1775-
1837-1857 – 1862


大事年表

[編輯]
  • 1526年: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巴布爾打敗德里蘇丹國君主易卜拉辛·羅迪英語Ibrahim Lodi,並建立蒙兀兒帝國。
  • 1529年:巴布爾佔領孟加拉
  • 1530年:胡馬雍繼承皇位。企圖以察合台突厥人蒙古人波斯人阿富汗人印度人組成的混合軍隊,征服全印度,以實現父親的遺願。其三位異母兄弟卡姆蘭·米爾扎欣達勒英語Hindal Mirza阿斯卡里米爾札出兵攻擊他,與他爭奪王位。分散在各地的許多阿富汗貴族紛紛起兵反叛。
  • 1531年:葡萄牙海軍攻擊第烏
  • 1535年:胡馬雍皇帝允許葡萄牙人在第烏定居建造城堡。在古吉拉特發生起義。
  • 1536年:古吉拉特君主巴哈杜爾沙阿英語Bahadur Shah of Gujarat擊敗蒙兀兒軍隊。
  • 1538年:胡馬雍佔領孟加拉的高爾城。
  • 1538年:拿那克逝世。舍爾沙成為君主(直到1545年)。
  • 1539年:起兵謀反的東部阿富汗王公舍爾沙,在楚烏薩戰役剿滅胡馬雍的軍隊,後建立蘇爾王朝。在此之後,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蒙兀兒皇帝胡馬雍於1555年恢復權位之後運用了這些改革(將全國劃分為若干伊克塔(省),下設47個薩卡爾(行政區),薩卡爾又劃分為帕爾加納,各設阿明(法官)、希克達爾(稅務官)、司庫、文書等地方官吏。為了防止任何腐敗行為,規定按時向官員支付薪俸,官員每隔2-3年調動一次)。
  • 1540年:舍爾沙第二擊敗蒙兀兒軍隊,胡馬雍逃亡阿富汗和波斯薩非王朝,1555年回國復辟;葡萄牙人在果阿第烏建立宗教裁判所
  • 1542年:阿克巴出生。
  • 1543年:舍爾沙佔領Mârvar和信德等地區。
  • 1545年:舍爾沙在進攻卡蘭賈爾堡時死於意外的火藥爆炸,他的繼承者昏庸無能,內亂迭起,為胡馬雍的復辟創造了良機。胡馬雍以答應皈依什葉派並在成功後歸還坎大哈為條件,通過波斯王塔赫瑪斯普一世派出的14000薩非王朝軍隊的援助,攻佔了坎大哈和喀布爾,平定了他三個弟弟的勢力。
  • 1555年:1554年11月,胡馬雍利用舍爾沙的四個後代爭奪王位之機,率軍從喀布爾出發,越過印度河,於1555 年佔領旁遮普德里阿格拉,恢復了蒙兀兒王朝。
  • 1556年:胡馬雍從德里圖書館屋頂上,意外失足墜樓致死。他年僅13歲的兒子阿克巴繼位,由胡馬雍的摯友巴伊拉姆汗攝政。
  • 1558年:由巴伊拉姆汗率領的蒙兀兒軍與蘇爾王朝攝政王黑姆率領的軍隊於11月在帕尼帕特展開決戰,黑姆在激戰中被流矢射中而受傷昏倒,軍隊潰散,阿克巴又佔領了德里和阿格拉,建立了鞏固的蒙兀兒政權。
  • 1560年:年滿18歲的阿克巴開始親政。
  • 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開始與葡萄牙人發生衝突,佔據了葡萄牙在印度西南海岸的殖民點奎隆柯欽等。
  • 1605年:賈漢吉爾繼位,其在任期內恢復了包稅制
  • 1607年:一艘英國船隻駛入印度西海岸古吉拉特蘇拉特,標誌着英國殖民勢力侵略印度的開始。
  • 161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取得在蘇拉特建立商館的權利。
  • 1613年:英國人和卡利庫特封建主一起驅逐葡萄牙人。之後,英國在班達馬德拉斯孟買加爾各答等許多地方建立商站,作為進一步侵略印度的基地。
  • 1627年:沙·賈汗繼位,其任內不斷向德干高原用兵,吞併了艾哈邁德納加爾,迫使高康達稱臣納貢,強迫比賈普爾承認蒙兀兒的宗主權,把帝國的版圖擴大到科佛里河附近。沙·賈汗在國內橫徵暴斂,大肆搜刮。在德干和古吉拉特發生大災荒,饑民遍地,田園荒蕪,沙·賈汗僅減免1/11的地稅。
  • 1631年:沙·賈汗為其愛妻姬蔓·芭奴修建的陵墓泰姬陵開始修建,歷時22年。
  • 1657年:沙·賈汗的幾個兒子為爭奪皇位而發生戰爭,奧朗則布擊敗了同胞兄弟,囚禁其父親沙·賈汗於阿格拉堡(又稱紅堡)。
  • 1658年:奧朗則布篡位,統治時期蒙兀兒帝國的疆域最大:東西從吉大港喀布爾,南北從卡維里河克什米爾,除半島極南端與東北的阿豪姆王國以外的整個次大陸都在是蒙兀兒帝國的疆域。其變本加厲實行其父的政策,繼續向德干高原出兵;推行偏狹的宗教政策;加緊迫害印度教徒;大量拆毀印度教神廟改建清真寺;禁止印度教節日;恢復徵收異教徒的人頭稅。這些倒行逆施,使蒙兀兒王朝一度緩和的階級、民族和宗教等矛盾再次趨向尖銳,導致一系列的人民起義和教派運動。
  • 1666年:被囚禁在阿格拉堡8年的沙·賈汗去世,葬於泰姬陵
  • 1669年:因不堪忍受雅木納河以南阿格拉馬圖拉周圍地區的軍事行政長官阿卜杜勒·納比的殘酷壓迫,賈特人舉行第一次起義,後被鎮壓。
  • 1671年:本特拉人在酋長查特拉沙爾的領導下發動起義,並在馬爾瓦東部建立起以潘納為首都的獨立公國,後被鎮壓。
  • 1672年:薩特納姆人為反對蒙兀兒士兵濫殺無辜而舉行起義,攻佔納爾諾爾,並擊敗奧朗則布派去鎮壓的軍隊,在佔領區建立政權,後被鎮壓。
  • 1673年:法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東海岸的本地治里建立了第一個殖民據點。
  • 1685年:賈特人第二次起義,後被鎮壓。
  • 1705年:賈特人第三次起義,後被鎮壓。
  • 1739年:納迪爾·沙阿帶領的阿夫沙爾王朝軍隊打敗蒙兀兒軍隊,佔領並洗劫德里,搶走了沙·賈汗孔雀寶座;這是蒙兀兒建國以來,德里第一次被外敵佔領。
  • 1757年:普拉西戰役,英國東印度公司與印度的孟加拉王公的戰爭,東印度公司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吞併了孟加拉。
  • 1760年:伯拉里加特戰役,阿富汗人為了控制北印度,突然進攻蒙兀兒帝國,德里第二次被外敵佔領,戰後蒙兀兒皇帝徹底衰微。
  • 1857年:爆發印度民族起義後,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次年被英國殖民當局流放至緬甸仰光;1862年於仰光大金寺去世。

政治

[編輯]

1556年,蒙兀兒君主阿克巴採取積極的內政改革。

中央集權

[編輯]

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軍事官僚政治體制權力集中於皇帝一身,4位大臣輔助。保留宰相維齊爾的職位,但無實權。

全國劃分為15個蘇巴,即。主管省的省督稱蘇巴達爾納瓦卜,有4位重臣輔佐。各省的財政、稅務和民事審判官迪萬名義上由省督管轄,實際上是負責替中央政府監視省督之職。帕爾加納 (Pargana),即「縣」,是農村行政的核心,其行政首長為阿米勒。省與縣之間設置管轄專區,稱為薩爾卡爾,由執行軍事、行政、司法和警備任務的長官主管,稱為「福吉達爾」。

軍事化管理

[編輯]

蒙兀兒王朝的行政制度實行軍事化。從阿克巴開始,所有文武官吏分為38級,按軍事編制,其俸祿按品級高低領有大小不等的賈吉爾,即軍事領地。

民族與宗教政策

[編輯]
  • 子民由印度各種姓普羅大眾組成,主要信仰印度教,政府在語言上並沒有採取限制,百姓使用印地語泰米爾語孟加拉語等數佰種印度語言。
  • 採用懷柔和親的政策對待原住民拉其普特人王公貴族。選用官員上改變原來僅由突厥人阿富汗伊朗人擔任高級官吏的傳統,擇用信奉印度教本地人。阿克巴還娶土著領袖之女為皇后,擴大國家統治。
  • 調和國內部宗教矛盾,對非穆斯林採用寬容政策,廢除對非穆斯林的人頭稅。允許印度教徒恢復先前的信仰。
  • 對印度的寡婦殉夫、殺嬰、童婚、神靈裁判等都加以禁止,鼓勵寡婦再婚。[3]

科技

[編輯]

灌溉技術

[編輯]

建築技術

[編輯]

胡馬雍陵

[編輯]

胡馬雍陵是蒙兀兒帝王在印度的第一座皇帝陵墓(巴布爾的遺體安葬於阿富汗喀布爾)。胡馬雍陵位於德里東部亞穆納河畔,是印度次大陸的第一座花園陵墓。其墓體狀如蹲坐,高大的拱形入口上面是一個球形墓頂,墓的四周環繞着排列整齊的花園。

阿克巴陵

[編輯]

阿克巴陵又稱「錫根德拉」,位於阿格拉北方約10公里處,始建於阿克巴大帝逝世前三年,由其子賈漢吉爾完成。因遭班達爾人侵襲,地上與陵墓內的建築無幾。現存地下王陵。

泰姬陵

[編輯]
泰姬陵

泰姬陵建於1653年,第五代皇帝沙賈汗為紀念愛妻姬蔓·芭奴而建。泰姬陵由前庭、正門、花園、陵墓主體以及兩座回教堂所組成,通體由白色大理石造成的。其庭院部分是典型的伊斯蘭類型的園林。

阿格拉紅堡

[編輯]

阿格拉堡是用紅色沙岩為主建材,又稱紅堡巴布爾在附近的阿格拉稱帝。阿格拉成為了蒙兀兒帝國的政治經濟中心,直到遷都德里。城堡周圍護城河長2.5公里,牆高20餘米,十分壯觀。

法泰赫普爾西克里

[編輯]

法泰赫普爾西克里原義為「勝利之城」,是阿克巴於16世紀精心規劃的新都城,三面城牆,長6公里,有七座城門,是融合伊斯蘭印度教耆那教的裝置藝術的獨特建築。

經濟

[編輯]

農業

[編輯]

手工業

[編輯]

商業及貿易

[編輯]

文化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Conan, Michel. Middle East Garden Traditions: Unity and Diversity : Questions, Methods and Resources in a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Volume 31. Washington, D.C.: 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and Collection. 2007: 235. ISBN 978-0884023296. 
  2. ^ 關注文化遺產之印度蒙兀兒王朝建築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06-23.,亞太日報,2013年6月5日
  3. ^ 存档副本. [2009-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06).  阿克巴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