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士銓
蔣士銓 | |
---|---|
大清翰林院編修 | |
籍貫 | 江西鉛山縣 |
族裔 | 漢族 |
出生 | 雍正三年(1725年) |
逝世 | 乾隆五十年(1785年) |
墓葬 | 蔣士銓墓 |
配偶 | 張氏 |
出身 | |
|
蔣士銓(1725年—1785年),字心餘、苕生,號藏園,又號清容居士,乳名雷鳴。江西鉛山縣人,生於南昌府小金台蔣宅,清代翰林、詩人。
生平
[編輯]先世姓錢,居浙江湖州府長興縣(今湖州市長興縣)九里瀧庵畫溪頭。祖父錢承榮因避兵亂,流落鉛山縣永平鎮,為蔣家收為子嗣。後生蔣堅,長期在山西澤州擔任師爺。蔣士銓生於雍正三年(1725年)十月二十七日夜,當晚有雷雨,乳名雷鳴。蔣士銓四歲開始識字。九歲時,其母鍾令嘉授以《禮記》、《周易》、《毛詩》,課督甚嚴,在病中仍要背誦唐詩。十五歲,受業於王允升,修習諸經,開始作詩。乾隆十年(1745年)娶南昌張氏女。乾隆十一年(1746)蔣士銓應童子試受知於金德瑛。[1]蔣士銓年輕時經常患病。乾隆二十年,有一回夜間做夢,夢見陰間鬼神召他去做冥官。[2]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丁丑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以剛介為和珅所抑」,[3]乾隆二十九年(1762年)辭官,與袁枚有往來。乾隆三十一年(1764年)應浙江巡撫熊廉村之聘,主講於蕺山書院。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乾隆帝南巡,賜詩彭元瑞:「江右兩名士,汝今為貳卿。」,稱士銓與彭元瑞兩人為「江右兩名士」。蔣士銓感激之餘,抱病入朝,充國史館纂修官,修《開國方略》,計十四卷。又與袁枚、趙翼並稱「江右三大家」。
晚年有風疾,「右體從此廢,語言為伊嗄」。[4]乾隆五十年(1785年)二月二十四日(4月3日)病逝於南昌藏園。[5]
著作
[編輯]蔣士銓工詩詞,尤長劇曲,所作《第二碑》、《冬青樹》皆負盛名。[6]早年詩學李商隱,再改學杜甫、韓愈,五十歲以後「不依傍古人,而為我之詩矣。」[7]
其詩題材廣泛。其中一部分反映着社會矛盾,同情民間疾苦,如《饑民嘆》、《禁砂錢》。有《忠雅堂集》[8]。
墓葬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 蔣士銓《金檜門先生遺詩後序》:「十七年中,或從游使車,或依侍京邸,昕夕承謦咳者既深且久,故於公雅言緒論,與聞最詳。」
- ^ 袁枚《小倉山房詩集〉卷二一《相留行,為苕生作〉一詩有云:「君不記,某年冬至前五日,汗出如漿妖夢中,被人薦作遮須王,頃刻絳旗羽節迎乃公。阿妳苦留不得計,泣拜北斗聲翁翁。公然奪出亢父懷,留在世界海,吹教鬼妾鬼馬如飄風。」
- ^ 徐珂《清稗類鈔》
- ^ 《雨村詩話》說:「江西有兩才子,南昌彭蕓楣冢宰、鉛山蔣苕生編修也,皆丁丑進士,彭出廷尉嶍峨周立厓先生本房,與余先後同門。苕生授職後,即奉其母太夫人,浮家泛宅,游於天臺、雁蕩之間,曾掌教山陰,後買宅金陵,攜家住之。……蕓楣屢以書勸出山,苕生時已歸養十年,及再入詞館,則資俸已在後輩之後,乃保送御史。已蒙上記名,而考差引見時,上俱未問及。未幾,病風。」
- ^ 洪亮吉撰《翰林院編修記名御史鉛山蔣(士銓)先生碑文》,稱其「以乾隆四十年二月二十四日卒於南昌里第,春秋六十有一」,有誤。
- ^ 《國朝先正事略》卷四十一《文苑》
- ^ 蔣士銓撰《學詩記》自述:「予十五齡學詩,讀李義山愛之,積之成四百首而病矣,十九付之一炬;改讀少陵、昌黎,四十始兼取蘇、黃而學之;五十棄去,惟直抒所見,不依傍古人,而為我之詩矣。」(《忠雅堂文集》卷二)
-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485卷 :蔣士銓 ,字心餘,鉛山人。家故貧,四歲,母鍾氏授書,斷竹篾為點畫,攢簇成字教之。既長,工為文,喜吟詠。由舉人官中書。乾隆二十二年,成進士,授編修。文名藉甚,裘曰修、彭元瑞並薦其才。旋乞病歸。帝屢從元瑞詢之,元瑞之士銓母老對。帝賜詩元瑞,有「江西兩名士」之句。士銓感恩眷,力疾起補官,記名以御史用。未幾,仍以病乞休,遂卒,年六十二。士銓賦性悱惻,以古賢者自勵,急人之難如不及。詩詞雄傑,至敘述節烈,能使讀者感泣。著忠雅堂集。少時與武寧汪軔、南昌楊垕為昆弟交,出入必偕,財物與共。
- 王璦玲:〈論蔣士銓劇作中所展現之忠節意識與生命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