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形丘
外觀
蛇形丘又稱蛇丘,是一種狹長彎曲的壟崗地形,因蜿蜒如蛇形,故名。蛇形丘一般兩坡對稱,丘脊狹窄,長度從幾十米到上百公里不等,高度一般為10-30米,有時可達70米以上,其延伸方向與冰川運動方向大致相同。主要分佈在大陸冰川地區。
形成
[編輯]蛇形丘的成因主要有兩種:
- 在冰川開始消融時,冰融水會沿着冰裂隙流入冰川底部,形成冰下隧道,在隧道中流動的冰融水攜帶大量的砂礫,沿途搬運過程中不斷堆積,等到冰川全部融化後,這種隧道堆積物就形成了蛇形丘。
- 在夏季氣溫升高時,冰川消融產生的冰融水在冰川的末端流入冰水湖,其攜帶的物質則堆積形成冰水三角洲,隨着冰川的節節後退,形成了一個個的冰水三角洲,它們連起來就成了串珠狀的蛇形丘。
參考
[編輯]- 吳正. 现代地貌学导论 (M) 1.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9: 118. ISBN 978-7-03-025401-6.
- 楊景春 李有利. 地貌学原理 (M) 1.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90. ISBN 7-301-09696-8.
- 冰河的堆積作用[永久失效連結]
外部連結
[編輯]- Oblique aerial photo of an esker in Waterford, Mai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Larry Gedney, "Eskers: The Upside-Down Riverbeds," Alaska Science Forum Article #674, August 1, 1984.
- Esker Riada Webpag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Diagram illustrating (i) tunnel in glacier before retreat of ice, forming (ii) meandering esker in The Ice Melts: Deposition on page 6 of "Pennsylania and the Ice Age" published 1999 by PA DCNR Bureau of Topographic and Geologic Survey
- The Bridgenorth Esker: geomorphology and sedimentology
這是一篇地質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