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社火
血社火又稱扎快活、血快活、血故事、八斬,是以表現血腥恐怖為特色的一種社火形式。其表演形式主要是看似把斧子、鍘刀、剪刀、錐子、鐮刀、矛頭、磚頭等利器、鈍器砍入、扎入或砸入了角色的額部、腹部、頭部、背部或眼部,使血流滿面,鮮血四濺,眼珠、腸肚等器官露出,呈現出血腥、恐怖、奇特、神秘的色彩,而實質上都是裝扮的。[1]
歷史
[編輯]血社火是古隴州獨有的社火形式,它起源於民國初年,主要流傳於牙科鄉閻家庵村和赤沙、香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劃歸寶雞縣,今屬陳倉區)一帶。據原中華民國隴縣警察局職員馬靜夫遺留資料記載及現在閻家庵村血社火第五代傳人梁有和口述:「民同初年,有一個以走江湖耍把戲的河南偃師籍人魏世傑來隴途經香泉時,被吳山土匪劫持到吳山,搶去了錢物,還被打得遍體鱗傷。逃出後,流落到了閻家庵村,在奄奄一息之際,被好心的鄉親們收留。老人感恩萬分,臨走時就把隨身攜帶的一個袋子留了下來並向村裏人暗授機密,說這樣做能驅災避難,保佑村子平安吉祥。老人走後,村裏人打開袋子一看,裏面裝的是一些刀、斧、矛、剪等賣藥前耍把戲的器具,聯想老人所授機密,村裏人明白了,原來老人是要他們拿這些東西懲惡揚善,威懾土匪,保村子平安。」當時,先後學演耍的有赤沙和香泉的牛娃、東南党家莊村的黨巨太、火燒寨鄉雙場村的董貴。
民國初期,受時勢的影響,血社火扮演比較頻繁。至20世紀30年代以後,血社火漸漸停演。新中國成立後,因其血腥恐怖和「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傳承習俗,別村人不會演,學會的村莊也耍演較少,僅有閻家庵村在1964年和1979年耍演過兩次,直至2004年起才連年復演,且都只在本村裝演。2012年春節,在縣上舉辦的「隴州社火藝術節暨創意社火大賽」中,閻家庵村的血社火才走進了縣城。[1]
表演方法
[編輯]血社火屬啞劇造型觀賞型社火。
過去,裝演形式有二:
- 一是在晚上,以有劇情的文場地台步社火的形式,由裝扮角色在場地進行表演,如三打祝家莊等;
- 二是白天由裝扮角色行走游演,如「大戰九頭精」、「狼女殺夫」、「石嘴殺鬼」、「屠夫除奸」、「獨角夜叉擒大王」、「陳狄殺賊」、「斗菜刀」等。
所以,它仍為步社火門類,群眾將前者稱為「黑社火」、「夜社火」,將後者稱為「步社火」。進入21世紀後,其角色多裝扮在汽車上游演。[2]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來源
[編輯]- ^ 1.0 1.1 隴州社火協會. 陇州社火大典. 西安: 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4年1月: 59. ISBN 978-7-5368-2980-0.
- ^ 隴州社火協會. 陇州社火大典. 西安: 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4年1月: 60. ISBN 978-7-5368-2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