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路易斯·巴爾圖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路易斯·巴爾圖
Louis Barthou
法國外交部長
任期
1934年2月9日—1934年10月9日
前任愛德華·達拉第
繼任皮耶·拉瓦爾
任期
1917年10月23日—1917年11月16日
前任亞歷山大·里博
繼任史蒂芬·畢盛
法國 第37任法國總理
任期
1913年3月22日—1913年12月9日
前任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繼任加斯東·杜梅格
個人資料
出生(1862-08-25)1862年8月25日
 法國奧洛龍-聖瑪麗
逝世1934年10月9日(1934歲—10—09)(72歲)
 法國馬賽
政黨民主共和聯盟英語Democratic Republican Alliance
簽名

讓·路易斯·巴爾圖(法語:Jean Louis Barthou,1862年8月25日—1934年10月9日)出生於奧洛龍-聖瑪麗,卒於馬賽,是一位法國政治家,曾於1913年出任法國總理,期間延長兵役年限,保障女工權利,給有孩子的家庭設立補助[1]

生平

[編輯]

巴爾都生於法國比利牛斯-大西洋省奧洛龍-聖瑪麗。先在波爾多法學,1884年肄業後,1886年在巴黎獲得博士學位。此後他回到家鄉做律師,但他的熱忱在於政治和新聞業。1889年他被選入法國眾議院,到1922年為止他不間斷地被選入眾議院。從1922年開始他轉入參議院。

1894年巴爾都出任他的第一席部長職:公共工程部長。1896年轉為內務部長,從1906年到1909年再任公共工程部長。從1913年3月22日到當年12月他任法國總理。任內將兵役期限從兩年延長到三年。此後一系列打擊使他幾乎放棄了他的政治生涯:首先右派在1914年的大選中獲勝,然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數月後他的兒子陣亡。但1917年他又出任了潘勒韋內閣的不管部長。作為外交部長,他於1922年出席熱那亞國際經濟會議。1922-1926年任盟國賠償委員會主席。從1926年到1929年在普恩加萊和白里安內閣任司法部長。

1934年重任外交部長的巴爾都試圖與英國意大利蘇聯一起建立一個反希特拉德國聯盟。他也與一些中歐國家如匈牙利南斯拉夫簽署了聯盟條約,目的在於孤立並圍堵德國。但他與蘇聯的合作遭到了右派人士的反對。1934年10月9日,巴爾都陪同來訪的南斯拉夫國王亞歷山大一世訪問馬賽。克羅地亞刺客韋利切科·科林-第米特洛夫(Welitschko Kerin-Dimitrof)開槍刺殺亞歷山大一世,亞歷山大當場死亡,巴爾都受重傷,一小時後死於馬賽醫院。

去世後四天,法國為巴爾都舉行國葬,他被葬在巴黎拉雪茲神甫公墓。1935年,他大力提倡的《蘇法互助條約》得以簽訂。對他死因的調查結果1979年才得以公開,他死於法國警察常用的M1892轉輪手槍,換言之他死於刺殺現場警察的混亂反應而非刺客[2]

除政治外,巴爾都在文學和歷史學上也有所建樹。主要著作有《米拉波閣下的傳說》和關於瓦格納波德萊爾的傳記。作為一戰英雄和著名作家,1918年5月2日他被選入法蘭西學院[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Land Policy Review. 1938 [2021-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7). 
  2. ^ de Launay, Jacques. Les grandes controverses de l'histoire contemporaine 1914-1945. Edito-Service Histoire Secrete de Notre Temps. 1974: 568. 
  3. ^ Power and Pleasure: Louis Barthou and the Third French Republic by Robert J. Young, McGill-Queens 1991, p. X
  • 外國歷史名人辭典,莊錫昌主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二次印刷,第154頁,ISBN 7-5392-0562-8